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2010-02-18冯晓云
冯晓云
调查发现,当今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挫折承受力差;人际关系不协调,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失去自信心;成长问题的困扰。导致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有:中学生对心理健康缺乏了解;教育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不注重,教师缺少教育心理学知识;家长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学校心理氛围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中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种问题,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中学生自我提高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应是: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进行学习;处事乐观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对学习有乐趣;应变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能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合理估计自己的能力,能采取适合自己能力的行为;有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有安全感,生活目标切合实际,学习和生活富有朝气;情绪适度,并能恰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个人的基本需求能得到满足;善于调节生活,能劳逸结合。
中学生自我提高心理素质,养成健康心理状态的措施有:1)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自身的生理发育特点,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2)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信心,懂得取长避短,消除自卑,激发自己的进步欲望;3)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能坚持积极上进因素,战胜消极因素,减少逆反心理,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正确选择;4)通过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调节情绪、平衡心态、增强自制,消除失落、厌学等心理。
2 教师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1)教师的性格、情绪、气质、教育教学能力对学生有直接影响。教师的性格开朗,会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的性格孤僻,脾气暴躁,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2)教师爱学生,师生彼此关怀,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安全感、信任感,学生的心理会有良好发展。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①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教学中情绪的调节,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②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意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使学生愿学、乐学,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健康心理的效果。③对教材进行梳理,发掘心理素质的内容,充分利用好教材,使各学科都能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全面渗透心理教育。④在专门的心理活动室由经过培训的心理教育教师讲授心理教育课程。⑤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动脑,勇敢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锻炼顽强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 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的教育环境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应该做到:1)以身作则,率先示范;2)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锻炼他们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养成独立的人格;3)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自然会养成快乐向上的心态;4)要尊重理解孩子,多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
4 优化学校心理环境,在良好的校园情境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良好校风是反映学校特色的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具有一定渗透力、感染力,能使中学生自觉地接受好的规范与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学校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心理教育网络,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为中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温馨的心理教育情境,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3)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懂得心理学的知识,学会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初步懂得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方法,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4)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5 净化社会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环境健康向上、安定、祥和,会使中学生感到安全、幸福、无忧无虑;如果社会环境恶劣,就会使中学生感到恐惧、惊吓,对现实和社会产生忧虑。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应该开展各种主题的心理教育活动,着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气,职能部门应该坚决打击和取缔污染社会的场所,政府应该加强组织心理辅导人员为广大市民提供关于心理辅导方面的咨询服务等,创设安静、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要适合中学生的特点,讲求实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使中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活动中,全面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