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0-02-18唐大伟
唐大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转变。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与错误,值得不断地进行探究。
1 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2 合作学习,不要无效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打破学生相互封闭的状态和僵化沉寂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好形式。但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走过场,摆脱教学中尴尬局面,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佳。笔者在听课过程中经常看到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机会……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被指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没被叫到发言的学生唉声叹气,根本不去听别人在说些什么。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有效的合作。究其原因,合作不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展开讨论,是没有价值的合作,是无效的;时间过短,讨论匆匆,研究匆匆,无法充分合作;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分工,会说的抢着说,不会说的也不善于倾听;合作研究的问题没有价值,合作学习成了课堂的画蛇添足,浪费时间。
如一位教师教学“平移与旋转”时,提出要求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你能利用平移与旋转现象解决哪些问题?姑且不论问题设计怎样,不难看出,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由学生独立思考来完成。而且“独立”仍然是最佳的思维品质,能独立完成的,就不要合作交流,为“合作”而“合作”显然是不可取的。为此,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要考虑组织形式、合作效果,避免低效、无效。
3 利用数学开放题,发散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体育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哪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由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活动无疑需要问题的参与,否则无法进行探究与发展。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可以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思考:1)圆可以转化为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圆的面积公式。
在教学中,不妨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他们向教师提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释疑,这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竟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长方体有6个面,一个面4条边,为什么长方体的棱不是24条,而是12条?一条棱有2个端点,长方体有12条棱,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在讨论中,有一位学生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提出一个颇为生动新颖的例子,他说:“我们在纸上画一个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它有长和宽,没有高。我把这长方形剪下来,这时它就有了高,所以它就是长方体了。”通过质疑问题,自由讨论,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5 引导学生在过程中建模
新的课程标准在数学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过程性”目标,即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现实情景,让学生依据情境中信息间的联系、事件发生的进程或自己的愿望去主动发现数学现象或提出数学问题,把生活转化为数学。其次要让学生经历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出示一个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确定需要收集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收集、整理这些信息,使用什么样的数学方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然后实施所研讨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