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

2010-02-18李迎春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31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动机师生

李迎春

学习是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活动效率的高低,与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心理有着很强的情绪性,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作用于人的思维活动;反之,则对思维造成阻碍。语文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身心共同参与并且以心理活动为主的复杂过程。语文学习效率既受生理疲劳的影响,又受心理疲劳的制约,并且后者的制约作用更持久更严重。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过程的科学性,尽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1 学生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

现在的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同时也正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做人、成才教育的关键时期,心理环境若时常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研究学生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至关重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家庭、学生本人、教师等多方面的原因。

1.1 长时间的学习

学生自从幼儿园开始,便是学习,长时间的学习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疲劳。

1.2 缺乏学习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内驱力,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学习动机的缺乏,必然形成学习态度的冷淡,这是产生心理疲劳常见因素之一。社会动机分为两大类——着重交往的动机和着重声誉的动机。着重交往的动机简称交往动机,是指人们倾向于愿意和别人在一起而不愿独处,喜欢跟语言与兴趣相同的人相处,喜欢与合得来的人相处,希望同自己所喜爱的人保持亲密的接触。着重声誉的动机也叫成就动机,是更高一级的社会动机,是指人们不但希望和人交往,而且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喜欢得到同伴的喝彩。教师的赞扬,获得的成功,同伴集体中地位的提高,都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发奋。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经常得不到满足和肯定,学生的学习就缺少驱动的力量。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疲劳现象。

1.3 不当的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方法不当,是产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死记硬背,不理解;疲于应付,负荷过重;或不完成作业;或抄袭拼凑。在这方面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成绩上不去,就造成学生课堂上的疲软心理。

1.4 不当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总是教学字词,划分段落,总结中心,分析写法,布置作业,把本来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讲成干枯、抽象的东西,味同嚼蜡。再有就是讲解分析过多,教学内容重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教学内容重复,迫使学生咀嚼已知的材料,本来一节课可以讲完,却用两三节课讲授,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使学生厌烦学习,影响了学习兴趣,阻碍了智力发展。”

2 学生心理环境的优化

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如何在教学中通过学习心理环境的优化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非常关心和不断探讨的问题。

2.1 创造课堂良好心理环境

1)激活情感,营造情趣。情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源泉,尤其是对于知识具有好奇心的初中学生,情趣更是启发积极思维的动力,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趣味性,注意联系实际,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做到知识、情趣、能力之间的全面结合,以知识激起学生的情趣,以情趣激活知识的构建,营造一个人性化的知识传递流程和能力构建过程。

2)用激励性语言营造良好的心境。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学生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清代颜元先生便深谙“适时夸奖”的教育之妙,他留下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至理名言仍然值得今天的教师好好去深思、咀嚼与体味。

3)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古人说得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文教师讲述要精彩,要能够起到激励、唤醒学生的作用。美国的一本《教育学》中写道:“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琴师从事于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上、感情上的心弦,刺激之,安慰之,鼓舞之。”教师语言的优美,包括内容美和形式美。内容美要求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含蓄;形式美则要求语言不仅规范,而且要辞藻华丽,在遣词造句上显示出高深的艺术修为,努力做到“建筑美、色彩美和音乐美”。语文教师必须提前设计课堂用语,以期达到较好的审美效果。精美的课堂语言常常令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将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中,自然而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密切师生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维护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与同学间、老师间和家长间的关系,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的困扰等,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引导和处理,将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失去平衡,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巧妙又正确地引导学生正视各种矛盾,勇敢积极地化解矛盾,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保持平衡心态。

2.2 优化开放的课堂结构

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它的学习难度和实用性,决定了学生学习这一学科更需要激发动机、培养兴趣。通过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让学生大胆质疑,努力创设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环境。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要学生不要迷信老师,要独立思考,消化知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发表不同于老师的见解,勇于指出老师教学中的疏漏和错误。

2)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讨论合作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交往的环境。

为此,教师应转变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观,确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选取适当的内容、适当的时机,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学习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3 评价体制的优化

评价的形式不应局限于分数,还应包括作文范文、作业范例、表演录音录像、累积记分等多种形式。评价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活动结果的客观评价,还应注重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品质、学习动机、学习技巧等的提升。评价不应该是教师的特权,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应有集体评价、学生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并且要从始至终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励为最终目的。

总之,语文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变化与成长,努力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动机师生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麻辣师生
动机不纯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