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即兴闲聊
2010-02-18程国荣
程国荣
课堂上不着边际地扯闲话固然不好,但审时度势地说上几句与课堂内容关系不大的话也未尝不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起到调味剂的作用。笔者把这种适时穿插在讲课之中与讲课内容联系不甚密切的话暂且称为“即兴闲聊”。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即兴闲聊也有其特殊的积极作用,因为教学语言不仅要达到传播知识、讲说道理的目的,而且要起到组织教学、调控学生的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中如能巧妙使用即兴闲聊,不仅不会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而且会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乐”中接受新鲜“营养”。具体来说“即兴闲聊”有以下几点作用。
1 为正课作“引桥”
刚上课,由于刚刚上完另一门课程,再加上课间休息,学生此时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往往还不在与本课课堂内容相关的区域上,这时即兴闲聊就能使学生的情绪逐步安定下来,使不该兴奋的区域逐步得到抑制,使该兴奋的区域逐步兴奋起来。这样,即兴闲聊就为正课讲授起到稳定学生情绪、调动学生兴趣的“搭桥铺路”作用。
一天,笔者准备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刚走到教室门口,只听学生正对“H1N1”议论纷纷。有个学生大声说:“‘H1N1’要到我们身边了,还搞什么学习呀!”还有个学生说:“都怪这可恶的‘H1N1’,害得我们提心吊胆。”听到这里,笔者顿了顿,然后大步走上讲台,学生一个个还是唉声叹气,愁眉苦脸。笔者微笑着对学生说:“‘H1N1’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但是我们不必坐在教室里怨天尤人,我们应该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就像宋代文学家苏轼遭到政治上的打击,又饱受亲人离别之苦,心境正处于低谷之时,却写词自我安慰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在人生重大的挫折面前都能自我解脱,坦然视之,何况我们只是面临一点小小的考验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向苏轼学习吧!”这时学生的情绪自然回到学习任务上,而且整节课都听得特别认真。
2 给“离群孤雁”敲一声警钟
在班级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或心中有数,或不感兴趣,或难以理解……往往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离群孤雁”。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显然不能置之不理,但是如果停下课来又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时,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即兴闲聊一段,委婉地提醒一下。笔者在引导学生写以“缺点”为话题的作文时,发现有位学生望着窗外,于是立即闲聊说:“有的花下面有刺,有人就认为这不是一朵美丽的花,这种看法显然太片面。就拿我们大家来说吧,也许在不经意间会犯一点小错误,例如你在应该听课的时候却去欣赏窗外的世界,或是想着其他的事情,这就是你的缺点。如果你好比‘花’,这就是你的‘刺’。那么能不能因为你这个缺点就把你全盘否定呢?显然不行,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错了,而且能及时纠正的话,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所以,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因为他有了缺点就否定他的一切,而应该全面看待。”这时候,这个走神的学生听了闲聊的“言外之意”,悄悄地回到课堂上。这样的闲聊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唤回他离开的“弦”,岂不是两全其美?
3 帮助学生走出“课堂低谷”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一次只能维持30分钟左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学生的大脑肯定会出现一些阶段性疲劳,形成一段思维“低谷”,这时即兴闲聊便不失为帮助学生走出“低谷”一剂良方。因为通过闲聊,能够让学生的大脑皮层的其他区域稍微兴奋一下,让刚出现疲劳的区域稍稍休息一下,这样通过即兴闲聊,就会收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
例如讲朱自清的《绿》时,分析了第一段后,便直接进入第三段“梅雨潭”绿的分析,故意留下第二段这个“空白”。有的学生马上就会问:第二段为什么不直接写“绿”而宕开笔来写梅雨潭、梅雨亭、梅雨瀑呢?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呢?从而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去研究这些问题,而这些正是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如果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了文章的妙处,效果远比教师直接讲好得多。这样把最甜的一段甘蔗让学生自己去品尝,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 使课堂能有一个精彩的“凤尾”
一个教师犹如一个乐队的指挥,上一堂课就好像在指挥演奏一首乐曲,一堂课的结尾部分就好像曲之“尾声”。在终曲之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结尾处设置一定的“闲聊”,给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让他们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这样,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在继续,一曲弹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抓住适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即兴闲聊”的技巧,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更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