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0-02-18由爱华
由爱华
董明伟
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活动的教学。如果数学活动开展得不生动、不活泼、不主动、不精彩,师生配合欠默契,学生就会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就不理想。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那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才能变小学数学的课堂为高效呢?笔者在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觉得做到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任凭教师怎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就是听不进去,弄得师生双方生气。相反,如果变所学内容是他们感兴趣的、喜欢的,他们就会尽量挖掘内在的潜能,使出最大的解数,分秒必争地学。其刻苦精神让人惊讶,让人感叹。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抓住他们普遍喜欢儿歌、谜语、游戏、故事等直观语言的个性,把课本知识融入学生喜欢的情境之中,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如何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积极地主动地与伙伴进行合作交流,是时下数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笔者通过反复实验多次与同事探讨,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打造数学课堂开放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空间,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富有激励性的话语,设立“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讨论讨论”等栏目。教师在学生遇到难关的时候帮助、引导他们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3 转变学生的课堂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填鸭式的数学教学是把学生当作容器,教师将书本的思想、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教师只管教不顾学生学,教师不会理会学生的反应,致使课堂死板无趣,教师一味地枯燥独白,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最容易疲劳走神,课堂无兴趣,可言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有人提出“再创造”教学,目前已被视为数学教学法的核心。这种教学法是建立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之上,不再是将单纯的教学内容作为现成的产品强加给学生,而是想办法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想办法转变学生的课堂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笔者多年来一直反复试验这种教学方法,效果的确不错。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时,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是,教师先直接切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再讲述它的特征。这样教师在台上精彩地讲,学生在台下毫无兴致地听,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课堂成了个别学生的专利,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发表意见,学生只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思维模式行事,无创新,严重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如今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再讲平行四边形时,首先鼓励学生动手,用自己的方法最快地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笔者随后用4根(2组)等长度的小棒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4根不等长的小棒摆出一个四边形,在课堂上当场进行演示、讨论、总结,发现平行四边形公共属性,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4 转变教师课堂角色,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
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数学课堂是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进行。要想使低效的课堂变为高效,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课堂角色,放下架子,改变身份,紧紧抓住数学课堂,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如果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不再是权威皇帝,师生距离就会拉近,学生的顾虑、惧怕心理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课堂就会成为学生的表演舞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组织下尽情地表演。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参与表演队伍与学生共同讨论,亲密合作,学生自然视老师为同伴好友,毫无顾虑,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在探索学习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提高。
如笔者在教授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设计疑问:任意3根木条是否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猜想,有的说不一定能,有的说一定能,课堂立刻沸腾。笔者把木条拿出来分给学生(在课前根据实验要求,早已把木条截得长短不一)。经多次试验,学生得出结论:有的能,有的不能。此时,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让每个学生猜测什么情况下能拼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通过多次实验、观察、测量、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当任意2根木条之间的和大于第三根木条时,才能拼成三角形。
总之,高效课堂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课前要细致入微地搞好教学设计,课上深入到学生中,做好学生的引导者,使学生像“玩”一样喜欢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学效率就提高了,课堂就高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