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如何上好数学课
2010-02-18张志敏
张志敏
1 新颖
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思路新,即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1.2 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例如,直线和射线是小学数学中2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过去只能靠语言的形象描述或借助生活中的现象作比喻式解说,学生总是想象不出直线和射线中“无限长”的含义。为此,教学时笔者设计两组抽拉片,屏幕上先出现一个亮点,然后向一端延伸,成为一条亮线。慢慢抽拉,亮线越来越长。笔者一边抽拉,一边描述:“像这样无止境地抽拉下去,亮线将无止境地延长。”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无限长”的图景。讲直线时,笔者将双向抽拉片向两个方向抽拉,帮助学生想象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的情景。因为整个演示的过程学生看得清楚,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讲“角的度量”时,笔者过去用木制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画角,由于教具不透明,讲解既费时又费力。如果利用投影仪,把量角器和画在胶片上的角通过投影演示,投影仪的透明作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怎样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它的效果是使用木质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又进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例如,江苏的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两次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第一次:用3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3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3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3条线段的长分别就是3个圆的周长。观察:圆的直径越短,它的周长也就越短;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第二次:屏幕上出现大小不同的圆,各滚动一周,得到3个圆的周长;再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的周长,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再让学生任选一圆,并在屏幕上加以验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电化教学法手段在传递信息方面的诸多便利,但也决不能排斥或代替其他的教学手段,黑板该用还是要用的,必要的板书还是要写的,电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2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笔者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时,笔者巧妙地设计一台复合幻灯片,映出5朵黄花和1行红花,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先遮住,只露出比黄花多的3朵。然后在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题意后,不急于讲解题方法,而是鼓励学生猜一猜,红花有几朵?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回答,笔者立即揭开问:“你们看,是这样的吗?”果真是8朵!学生的情绪更为高涨。就在此时此刻,笔者话锋一转:“红花8朵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学生学习的外在兴趣引入内在兴趣,由形象思维逐步转入抽象思维。
3 教材教法活
一节课的教法设计是由它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如阅读课必须侧重于理解及分析。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偏好,选择自己最驾轻就熟的课型。这样备课及上起课来都得心应手,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千变万化,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都应先了解该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注意在备课过程中设法由浅入深,把难点解释清楚。同时突出重点,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操练及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重点后,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一节重点突出的课,在听众的心中也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教师应在备课时注重创新,力求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好课。
3.1 善用启发式进行教学
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并容易使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沉闷。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善用启发式,由浅入深,层层诱引,最后让正确的答案或结论从学生的口中得出。既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也把“一言堂”变成人人参与的讨论或交流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特别深刻,有更强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2 注重师生间的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间的交流,发现他们的疑难困惑,及时解释清楚。同时也抓住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事物,调动其积极性。师生默契配合,共同把课堂活动推向高潮。
3.3 教学环节要过渡自然
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讲解某个知识点也要经过几个步骤。教师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或步骤间的自然衔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转折而打断,从而顺畅流动,思维非常活跃,听众也就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课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近他们的生活,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成绩状况及理解能力的差异,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有些有经验的教师甚至在备课时便想好:这个稍易的问题要让成绩略差的某生回答;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到时让某生总结一下……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份参与到设计的课堂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能使整节课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中顺利进行。
总之,在新形势下,如何上好数学课,还需要广大同仁积极探索,使数学课真正起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