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携手 共建高效语文课堂

2010-02-18梁艳红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31期
关键词:雪景语文课堂师生

梁艳红

师生携手 共建高效语文课堂

梁艳红

10.3969/j.issn.1671-489X.2010.31.049

在一轮又一轮的课改浪潮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总是站在风口浪尖,一堂短短的语文课承载了多少厚重的希望,身处其中的师生们又有多少的困惑和无奈。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经历了课改初期的困惑和浮躁后,人们开始静下心来思考: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师生共备,明确课堂目标

上课前,师生都要做好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明确学习目标。因为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和困惑,学生应该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准备请教老师,如此在课堂上师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先不要参照教参,自己作为一般读者去感悟文本,去质疑,再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课后提示等方面要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避免了课堂出现“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现象,教学效率也就明显提高了。

例如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雪》是鲁迅先生的《野草》中写得很精彩的一篇抒情篇章,景物描写生动细致,语言优美准确,文章围绕江南与北方不同雪景的对比,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但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接受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在课前准备时,笔者就安排学生和老师一起收集有关南北的雪景图,制成幻灯片,配以音乐。同时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描写雪景的诗文,以备课上交流。学生在进行课前阅读时也提出一些难懂的问题,如“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个句子如何理解等。

课堂上,笔者首先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探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的景色,或者朗诵一段描写雪景的诗文,同时谈谈自己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全班几乎每个人都谈出有不同的感受。之后学生带着对雪的向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笔者出示课件,图片采用不同的雪景,同时配以不同的音乐,前半部分轻松欢快、优美抒情,后半部分激越悲壮。在图片、音乐、文字三者有机结合下,学生沉浸在审美的意境之中,再通过朗读整体感悟,他们就能抓住“孤独”这一北方雪的特点,而把“死”与雪的精神相联,如奉献等,“雨的精魂”也就凝聚成一种坚强。

课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可以理解“南方的雪”是一种美的象征,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地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既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又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由于师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学生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理解课文就能水到渠成。

2 师生解疑,简化课堂环节

教学环节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不要局限于教学环节的设计。

例如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这篇文章编在“人生”主题单元,编者的意图显然是希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进而热爱生活、体味人生。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使人们感受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课文思路清晰明了,通过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立意高,是记叙文写作的一篇很好的范文。而且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细腻,心理描写很传神,值得揣摩学习。这都为不同角度的探究提供了生动的语言材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主动探究,而不需过多讲解。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把一些问题分片写到黑板去,或是课后题,或是阅读中生发的问题,甚至于一个拿不准的生字都可以写上去。然后学生或查字典,或同桌讨论问题,之后根据自己的水平来回答难度不同的问题。最后,教师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有重点地解疑。

不知不觉一节课下来,一篇课文居然连讲带练地结束了。每个学生算一算都收获了不同的问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了,或帮助其他学生解决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课下一边出教室一边还在面红耳赤地争论问题,这样的课堂能不高效吗?

3 多元思考,适当利用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要简单实用,这里不是说不能运用多媒体技术,只利用一些传统的教具,如小黑板、卡片等,而是两者兼顾。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语文课堂,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更能丰富课堂的表现力。

例如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的《生物入侵者》,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首先引出话题,接着摆出现象,再探讨因果,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学生对于此类的说明文不太好理解,笔者开始就利用多媒体播放“焦点访谈”视频“疯长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严重危害橘农的橘林”,又用幻灯片展示食人鱼、天牛、福寿螺、牛蛙、互花米草等生物入侵者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和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笔者就随着课堂的进程把它们条理清晰地写到黑板上。这样就多方面利用教学手段,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通过学习这样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学生对生物入侵者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多元思考、科学的设计,适当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的情感处于愉悦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但是使用多媒体要兼顾到光线问题、教室通风问题,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

4 师生互动,拓展生活课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的源头是生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关注社会热点,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上好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例如“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课题,它是在本单元4篇反映古代名人生活的文言文的基础上的迁移与延伸。而当今的学生心目中崇拜的英雄往往只有一些歌星、球星、影星,而对我国古今建功立业的人物了解甚少。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讲述他所了解的风流人物,因为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搜集、提炼、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他们喜欢品头论足。但他们的认识与见解有时难免存在偏颇,所以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氛围,让他们走进我国民族文化,从中感受风流人物的精神和功绩,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偶像观。课内外教师要让学生细心观察、体验生活,因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应当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

有人说语文教师是一个戴镣铐的舞者,干脆去掉镣铐,舞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因为高效不一定不快乐。“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语文知识的建构,学生带着兴趣做学习的主人,师生携手,语文教学中的“泛化”现象就会消失,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姜家营乡中学)

猜你喜欢

雪景语文课堂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雪景山水图轴》
《雪景寒林图》
雪夜遇熊
麻辣师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