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
2010-02-17陆勤丰
陆勤丰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
陆勤丰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分析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与主要功能,介绍了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运行机制市场化,“学校、企业、学生”三赢,专业教师全程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一体化等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效运行的基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对于培养优秀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功能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比例。‘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建设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能较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各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如果缺乏好的运行管理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极易成为摆设,不能成为有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场所,使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因此,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实践,对提高基地的利用效率,确保专业学生的实训效果,实现校企共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2005年起,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陆续引进了湖州金恒力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湖州圣晖机加工有限公司、湖州瑞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浙江翔顺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进驻校园,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几个骨干专业群初步形成了“工”与“学”紧密结合的互动机制,实现了教学服务企业,企业带动教学的双赢局面,为校企下一步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并积累了经验。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与主要功能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既能面向市场加工或生产产品,又能为学生提供实训及实习的校内场所。它将实际的企业引入教学之中,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产学研”的一体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种教育化了的企业,它既融入了学校有计划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又渗透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它源于企业而又高于企业。作为教学场所,它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校实施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作为企业,它还需面向其他企业与公司承揽设计、加工、生产、科研开发等业务。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教学实训功能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可以看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首先必须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其高技能人员、先进设备、企业规范管理、生产环节等实训条件,为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职业化、企业化的实训环境,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锻炼和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培训功能对于学校学生而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其相对完善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以及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生产性锻炼,使学生将来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基地同时承担着用工企业的岗前培训职能。对于企业来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其理论、技能和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模块化培训课程,可为其培训技术工人,使企业降低了用工成本。对于学校来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技能性培训,从而可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优化教师的“双师”结构。
职业资格鉴定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培训模块,通过与行业、部门进行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可以实现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为学生提供职业资格鉴定,使学生获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于社会来说,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职业资格鉴定功能可以承担社会人员的资格鉴定,对于提高社会人员的就业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产品生产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其劳动力、资金、设备、信息等生产要素,面向市场,寻求订单,生产产品,获得经济效益,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了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普通实训基地的重要区别之一。
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其技术力量、先进设备等科研优势,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部门合作,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与地方经济接轨,可以开展纵向与横向的应用性和技术性课题研究以及专利发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实践
近年来,我校陆续引进了湖州金恒力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湖州圣晖机加工有限公司、湖州瑞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浙江翔顺工贸有限公司、湖州冰点广告有限公司、湖州天蓝太阳能有限公司、湖州大唐汽车一站式服务中心等企业进驻校园。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满足了应用电子与自动化类专业群、商贸类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及教师技能训练、科研开发等的需要。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中我院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初步形成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标准与依据在我校已建成的多家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合作模式,例如,引进湖州圣晖机加工有限公司建设的机加工实训基地采用了“共建共享”模式;引入湖州瑞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浙江翔顺工贸有限公司的国际贸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采用了“筑巢引凤”模式。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模式,在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时,我校都坚持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的原则,校企合作建基地。
在企业引进、实训项目、实训设备等的遴选中我校坚持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骨干行业与企业的标准、国家与省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标准为依据,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实训的生产项目、生产工艺和生产产品。在设备选型中,我校充分考虑实训设备和技术的可升级性。例如,在机加工中心的设备选型中,我校选择了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数控加工设备,并从杭州一厂家租用了一台加工中心,较好地兼顾了学生生产性实训的需要和学校经费紧张的实际。为了给建筑类的专业学生提供新能源应用方面的技术与施工训练,在建设建筑工程实训中心时的实训大楼的建造中,我校就充分体现和应用了新能源技术。
建立了以市场规律为基础,校企共赢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运作机制在已建成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学校和企业都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契约形式,明确了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这样,一方面,保障了企业的利益,并推动学校积极参与企业职工的培训,承担企业的技术研发、改革等任务;另一方面,确保了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企业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管理能力。在我校的国际贸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我们探索了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身份融通机制,即企业的技术和业务主管不仅要承担某几门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还要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而学校专业教师则在企业中担任具体的技术或业务岗位工作,工作业绩考核由企业决定。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在企业中进行岗位实践的教师不但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也为专业教学带来了来自企业的真实教学案例,专业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机加工实训基地的运作中,学校派出中层干部兼任企业副厂长,其主要任务是协调实践教学工作,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努力使校企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入、融洽,实现校企不同的发展目标。在每学期开学初,我们及时把本学期实训的安排和要求以书面形式递交给企业,要求企业根据实践教学任务制定详细的实训指导工作安排。在实际运行中,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实践教学安排的规定时间内,企业生产任务很紧,教学和生产产生了冲突,但在实训基地合同的约束下,企业都会想办法主动克服困难,把生产任务安排在晚上,并从分厂抽调技术力量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基本做到了生产和教学两不误。
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校和引进企业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和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实际,完善了企业工作流程和学校实践教学模式,共同制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运行流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了相关专业的项目实训、综合实训及顶岗实训的任务标准。教师根据实训任务标准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实践教学,并按实训任务标准考核学生。在全真项目驱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沿着业务流程进行训练,可以避免学生走出学校到不同企业岗位工作内容不一致、工作量不均衡(训练的流程不全)、管理难度大、难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的现象出现。校内集中的生产性实训,可以达到质与量的同一性,过程管理的可控性,评价的一致性。
初步形成了“三方认证”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我校与合作企业建立了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规章制度和运作机制。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上推行由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要求、学校标准所组成的三方认证质量管理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要求、岗位要求、学校标准相互协调的质量标准体系,并由此建立起质量管理制度、作业文件和考核办法。为了有效地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突出学生真实工作经历在学习中的作用,实施了岗位实践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三证书制度,并促进其有机衔接。
关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几点思考
运行机制市场化,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是前提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产物,所以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应坚持“互惠互利、自愿双赢”的原则,合作双方可以土地、资金、设备、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形式入股,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学校在选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时,必须结合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要求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实训的生产项目、生产工艺和产品。实训设备在选型时首先应考虑采用主流设备,其次要考虑实训设备和技术的可升级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专业教师应全程参与、深度介入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从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和功能我们可以看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制定、实施以及运行都必须有学校专业教师的深度全程参与。在基地建设和运行中,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是互补的。作为学校应及时出台配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推动专业教师利用基地建设、生产运行、技术改造等难得机遇,开展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以尽快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打造一支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窗口和平台,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由于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学校资源的有限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专业技能训练项目不可能涵盖所有专业和专业所有技能,所以高职院校一方面应以学校主干专业(专业群)为核心,科学规划、建设辐射整个专业群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要以引进的企业为纽带,积极参加企业的各类活动,利用各种机会结识行业内的企业家和技术骨干,促进校内实训基地向校外延伸,逐步构建各专业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的一体化平台。
总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中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实践,对提高基地的利用效率,确保专业学生的实训效果,实现校企共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7-58.
[2]黄斌.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8,(S1):144-146.
[3]丁建洪,徐洁,兰杏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68-70.
[4]李三波.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工学结合模式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8):112-114.
[5]徐澍敏.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分析与实现途径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8.
[6]李黎明.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111-113.
(本文责任编辑:张维佳)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有话职说
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
——雷诺兹
G718
A
1672-5727(2010)07-0061-02
*本文系2009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编号:SCG15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陆勤丰(1969—),男,浙江嘉兴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务处副处长,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