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经贸类专业校地共建与专业沟通的校企合作途径*

2010-02-17易兰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7期
关键词:校地专业人才经贸

易兰华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高职经贸类专业校地共建与专业沟通的校企合作途径*

易兰华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针对高职经贸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存在的特殊问题,探讨了实施校地共建、专业沟通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作用、实施过程及其要点。

高职;经贸类专业;校地共建;专业沟通;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工科类专业,而对于与工科类专业具有明显区别的经贸类专业如何开展校企合作的研究却很有限。如何开展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已成为困扰经贸类专业教师的一大难题和制约高职经贸类专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通过多方探讨,笔者认为,校地共建、专业沟通不失为一种解决当前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难题的有效方法。

所谓校地共建,是指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展开全面合作,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出面协调高职院校、当地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使高职经贸类专业建设与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有效对接的一种办学模式。专业沟通则是指高职经贸类专业在与地方企业要求相关的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上,打破传统的分专业编班学习与实践的惯例,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编成教学班级组织教学。

地方经济的集群化发展为校地共建提供了良好契机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地方政府具有参与校地合作的强大动机地方政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枚重要的棋子。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的自我发展意识逐渐增强,出于发展当地经济的迫切需要,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以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发展地方经济所需的经贸类专业人才数量急速增长。但是,由于经贸类专业人才就业的流动性较强,内地大部分地级市及县一级地方政府引进、留住外地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难度非常大。为有效满足发展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各地方政府开始对以校地共建方式培养当地人才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这为校地合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地方企业迫切需要由政府出面协调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目前,内地省份地、县一级的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中小企业开始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开始以提供较高的薪酬等措施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但由于经营规模及管理水平等原因,绝大部分地方中小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现象,甚至部分企业人员流失严重,出现人才断档,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使企业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同时,由于规模较小,单个中小型企业往往没有能力与高职院校合作,以订单培养的方式满足自身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地方中小型企业对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出面协调,与高职院校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培养能在当地扎根、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产生了迫切需要。

地方经济的集群化发展为高职院校开展校地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集群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湖南浏阳的花炮产业集群、醴陵的陶瓷产业集群等)。经济的集群化发展形成了人才需求的集聚现象,虽然地方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单个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是很大,但随着地方同类企业数量的增多,对同类人才的需求总量会迅速增加(如湖南醴陵拥有陶瓷企业近5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余家,全部陶瓷企业从业人员近20万人)。人才需求的集聚现象为高职院校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投入资源,开发、建设相关专业,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一起大力培养专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地方政府或地方行业协会了解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熟悉当地企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可以准确地指导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及培养规模,可以为学生提供获得技术技能所必需的真实现场和良好条件,无疑是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极佳合作伙伴。

校地共建、专业沟通,破解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难题

(一)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难以开展的原因

经贸类专业人才就业的流动性较强,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成为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最大难题与工科、农科等专业人才相比,经贸类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在各行业、企业与职业间的通用性较大,就业的流动性较强,在一家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毕业后极容易转向其他企业,从而使与经贸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很难通过为毕业班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获得应有的回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虽然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都在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也有部分高职院校的经贸类专业开始探索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方式,但真正实现了与企业实质性合作的院校非常少,绝大部分院校经贸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仅限于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名义上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承担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举行专业讲座等形式,并且这种形式的合作基本上是各专业教师利用与企业相关人员间的私人关系促成的,企业相关人员根本不可能参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顶岗实习、校企共建等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极其少见,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经贸类专业为了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需要,与相关企业签订了所谓的校企合作协议,协议的合作内容极其松散,根本就没有进行实际运作。

企业对经贸类专业人才的小批量需求,制约了“订单培养”等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发展与新办或扩张中的制造、加工型企业对工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大量需求不同,虽然企业对经贸类专业人才均有一定的需求,但绝大部分企业对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都不会很大。由于办学成本、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原因,高职经贸类专业的班级规模都较大,但极少有企业对经贸类专业人才的年需求量达到成建制班的程度。虽然也有少数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打出了“××班”的旗号,但这些班级大多徒有其名,有的甚至完全是为迎接评估及项目申报等原因设置的。极少数确有其事的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也往往较少,一般不足该班级学生的半数,这就使校企合作双方对学生的培养陷入了两难选择:对学校而言,按企业的特定要求对学生进行“订单培养”,意味着有超过半数学生的学习不具备到相关企业就业的前景,既对学生不公平,也不符合教育规律;而不按企业的特定要求组织教学,又使“订单培养”徒有虚名。对企业而言,若投入资源与学校合作培养“订单班”学生,则意味着至少有一半投资是为其他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培养人才;若不投入资源与学校合作,则企业所需的特定人才素质与技能难以保证。企业对经贸类人才的需求特征所导致的这一两难选择,极大地限制了“订单培养”等深层次校企合作方式的发展。

(二)校地共建,有效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校地共建可有效减少经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流动性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地方企业经贸类人才流动性最大的是从外地引进的人员,而本地学成人员的流动性较小。通过校地共建,地方政府或地方行业协会可对共建专业的招生进行协调,组织有志于在家乡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学生报考合作院校相关共建专业,从而使在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毕业生留在企业就业的比率大幅度提升。同时,政府可通过对当地行业协会进行有效引导,或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对当地企业的用工秩序和人员就业加以规范,减少合作培养的经贸类专业人才在当地企业间的流动,有效降低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风险成本,从而提高其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校地共建可有效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所需的专门人才,往往需要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关教学条件的提供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通过校地共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可对需要同类专业人才的当地企业进行有效协调,由所有用人单位共同承担校企合作的成本,从而使单个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直接成本投入大幅度降低,有效地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校地共建、专业沟通,化解经贸类专业人才小批量培养难题

校地共建可有效增加专业人才培养的批量地方经济的集群化发展导致人才需求的集聚现象,通过校地共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可针对各地方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总量组织当地生源报考共建专业,从而有效克服高职院校与单个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存在的人才培养批量小、难以办班的问题。

专业沟通可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降低小批量人才培养的成本在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并有效降低小批量生产的成本,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大量采用标准化零部件。校地共建经贸类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同类人员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大的通用性,二是由于地方经济的集群化发展,地方企业对经贸类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具有共同的、带有地方经济特征的要求(如在湖南醴陵的陶瓷企业,不论在哪个岗位工作,都需要掌握有关陶瓷的商品知识及当地的人文环境知识)。鉴于以上两个特征,校地共建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可采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对具有较大的通用性的专业技能,采用“标准化”的课程模块,将参与共建的地方政府组织的生源与学院的其他生源一起按专业分班组织教学;对具有共同的、带有地方经济特征的专业技能,则可打破专业限制,将参与共建的地方政府组织的生源单独组班开展教学;而对企业的一些单独的要求,则放在顶岗实习时加以解决。顶岗实习可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学院的协调下,由各专业学生与地方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学院按企业需求分派参加顶岗实习的各专业毕业班学生,而不是分专业寻找顶岗实习单位。这一专业沟通的做法,可有效降低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直接投入,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校地共建、专业沟通的实施过程及其要点

校地共建、专业沟通的办学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校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地方人才交流中心的全面协调与支持下,高职院校深入了解、分析地方用人单位对经贸类人才的需求总量和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打破传统的专业限制,与用人单位一起为校地共建相关专业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地合作招生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高职院校一起,协调当地教育部门,组织有志于在家乡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学生报考合作院校相关共建专业,高职院校则按照地方企业对经贸类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学生的志愿填报情况,分专业录取当地学生。

校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在教学组织上,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按照专业沟通的原则,对一般课程的教学,将校地共同培养的学生与同专业、非共同培养的学生一起按专业组班;而对根据当地政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开设的特殊课程,则将校地共同培养的各专业学生单独组成班级,开展教学。其次,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协调下,高职院校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专业讲座、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校企合作,落实顶岗实习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协调下,由用人单位根据对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为共建专业的毕业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并指定企业专家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指导;高职院校则派出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一起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实施管理与考核。

校、企、地三方协调就业学生毕业时,由地方政府按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共建专业的毕业生到当地用人单位应聘,由用人单位自由聘用。

[1]杜世禄,黄宏伟.高职校企合作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与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77-79.

[2]张雪.校企合作是提升经贸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44-45.

[3]王斌,谢善培.论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7,(17):44-45.

[4]许丹雅.校企合作构建商科类实训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22-25.

[5]邹群峰.浅论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作用[J].成人教育,2008,(3):72-73.

G712

A

1672-5727(2010)07-0036-02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高等职业教育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8QZC004)的部分研究成果

易兰华(1969—),男,湖南新化人,硕士,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与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校地专业人才经贸
基于校地共建的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探析——以六盘水师范学院经纬图书馆为例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中国视光学相关专业人才互通职业评价体系建立构想与实施方案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合作是处理中美经贸摩擦唯一正确选择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经济新常态、创新能力与金融专业人才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