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工学结合为理念的高职《实用英语》课程改革

2010-02-17安维彧

职教论坛 2010年14期
关键词:实用英语情境高职

□安维彧

以工学结合为理念的高职《实用英语》课程改革

□安维彧

以教育部颁布的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针对高职英语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英语课程内涵建设。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生活情境、学习情境、工作情境为主线,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情境,通过工作情境实现学习”的理念开发设计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式等,构建融“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高职英语课程。

工学结合;高职英语;课程改革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16号文件,成为高职英语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课程组针对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上述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高职英语课程内涵建设和改革,转变课程开发、建设的理念;依据实际工作过程重构课程结构,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打破单一化的课堂化教学模式,创设一种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式等,从而使高职《实用英语》课程符合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范型,构建融“教、学、做”[1]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高职实用英语课程体系,以适应我国突飞猛进的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一、课程定位

课程组在16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在全市范围内对高职实用英语教学状况以及滨海新区企业对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其中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本校82%的高职学生认为听说重要,本市55%高职学生认为听说重要,65%企业毕业生认为听说重要,因此,听说能力是目前高职业学生急待解决的能力之一。

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是:第一,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16号文件);第二,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14号文件)和第三,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课程组对高职英语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

根据课程调研、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课程组确立了高职英语的课程定位,这就是:高职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通识模块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学生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打好英语语言基础,更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日常听说能力,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工作与社会交往中用英语进行一般性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具备实际使用英语进行的交际能力,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适应我国突飞猛进的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二、课程整体和单元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职英语语言教学的特点,以生活情境、学习情境、工作情境为主线,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2]的原则,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情境,通过工作情境实现学习”[3]的理念开发设计课程,在充分遵循英语语言学习的习得和认知规律基础上,突破一统教材束缚,以再现学生真实现实生活和学习工作生活为主线,设计学习情境,重构、有序地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知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自主运用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着的各种各样问题,最终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方法

1.课程设计以任务为驱动,基于学生真实的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设计以学生社会生存、社会学习和社会职场谋生的实际过程为依据,紧贴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从而构建工作任务驱动的、基于学生真实的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2.课程项目设计以情境为依托,通过以项目为载体、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3.课程内容选取以培养学生五项能力为标准,以学生真实生活、学习、工作为依托,打破传统教材束缚,重构、有序地整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动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4.按照“真实情境、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合作学习的原则”,[4]开发设计课程,实现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在生活情境中练、在生活情境中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课程整体设计的具体内容

《实用英语》课程内容选取,以学生社会生存、社会学习和社会职场谋生的实际过程为依据,有目的地将英语语言知识贯穿到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用,真正做到“学一点,会一点;会一点,用一点”。[5]

本课程开设三个学期,每学期设立4个学习情境。第一学期:穿衣,饮食,居住,出行;第二学期:情感,购物,度假,旅游;第三学期:学业,求职,实习,就业。

这些内容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序化,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他们在词汇掌握、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篇章、英汉互译、实用写作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学生在真实的场境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和业务交际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工作过程为学习过程,既提高了英语水平,又锻炼培养了综合技能。

每个学期的项目设计是以能力训练任务为依托,以拟实现的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训练主体,构建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第一学期学习情境设计以学生日常生活为依托,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学时为90学时。

学习情境(穿衣),设计了3个项目,分别是描述衣服,量身订做,服饰搭配。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情境中的项目设计训练,能够在商场用英语描述衣服的款式、颜色、质地等;

学习情境(饮食),设计了3个项目,分别是一日三餐,餐馆就餐,户外野餐。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情境中的项目设计训练,能购预定餐位,介绍中西方饮食等;

学习情境(居住),设计了3个项目,分别是房屋设施,宾馆住宿和居住状况,学生通过这一情境中的项目设计训练,能够办理预订房间、入住、结账退房等事宜;

学习情境(出行),设计了3个项目,分别是问路和标示,乘交通工具,和出国通关,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情境中的项目设计训练,能够描述去某地路线、交通方式、路程长短以及方向等。

第二学期学习情境设计以学生日常生活为依托,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学时为90学时。

学习情境(情感),设计了3个项目,分别是喜爱与厌烦,友情与爱情和家庭与亲情。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情境的学习,能够描述朋友间的友情,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以及夫妻之间的爱情。能写邀请信、约会信、祝贺信等。

学习情境(购物),设计了3个项目,分别是逛超市,逛商场和网上购物。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情境的学习,能够描述描述商品位置、商品信息、存货、称重、标价、包装、送货等;读懂描述文具用品的说明书;能根据在超市中卖出的商品给顾客开收据等。

学习情境(度假),设计了3个项目,分别是中国节日,西方节日和休闲聚会。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情境的学习,能够描述中西方节日;能够写祝酒词等。

学习情境(旅游),设计了3个项目,分别是境内游,境外游和太空游。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情境的学习,能描述旅行计划制订、询问旅游信息、临行祝愿等。

第三学期学期以学生学习、未来求职、就业为主线设立情境,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工作中面临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学时为68学时。

学习情境(教育),设计了3个项目,分别是学习、考试和毕业。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情境的学习,能描述自己学习、考试和毕业等方面的情况;能写留学申请书、个人简历等。

学习情境(求职),设计了3个项目,分别是电话求职,网上求职和招聘会求职。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情境的学习,能通过使用各种手段,达到求职的目的;能读懂求职信、并会写求职信。

学习情境(实习),设计了3个项目,分别是校院实习,国企实习和外企实习。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情境的学习,能描述实习的目标、实习的地方、实习的基本情况等,能写职业生涯规划、实习感受等。

学习情境(就业),设计了3个项目,分别是外贸业务员,企业灰领和自主创业者。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情境的学习,能够描述多种就业方式,能写询价信、催款信和广告等。

(四)课程单元设计

根据整体设计,笔者设计一个单元的听说课:本单元的学习情境是饮食,项目是外出吃饭,子项目是中国菜。以子项目为标题,设计课程单元,教学目标分为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达到的能力目标:能听懂有关介绍中国菜的对话;能简单用英文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菜;能用英文在中国餐馆预定餐位。

要求学生达到的知识目标:掌握有关介绍中国饮食方面的英语词汇、短语、句型;掌握餐饮预定方面的句型表达。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了5个能力训练任务,分别是:

任务1:全班同学共同欣赏一对学生介绍中国饮食方面的对话,并回答相关问题。

任务2:学生做题为“我最喜欢中国菜”的现场调查,并用英文向全班同学公布调查结果。

任务3:学生向美国朋友介绍中国菜。

任务4:学生听有关预定餐位的对话并模仿重点句型。

任务5:在情人节时,你为了邀请女友共进晚餐,提前在花卉餐厅预定餐位。

因此,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情境中的餐馆就餐项目设计训练,能购办理预定餐位,点菜、结账等事宜。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实施

(一)教学模式

1.《实用英语》课程构建了基于网络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学设计”理论即(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理论迅速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6]共享,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实用英语》课程,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中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用英语》课程构建了以网络资源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模式。整个模式分为四个板块:学习资料库,在线教学,在线测试和在线互动。学习资料库包括试题资料库,音频资料库,视频资料库。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的需要选取不同的资料库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的、多样式的英语学习资料;在线教学包括课程单元设计,教学课件、学习网站;在线测试包括:A级测试,B级测试和四级测试,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测试模块,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在线互动,学生在线学习,提交作业,教师在线指导,上传教学课件,布置学习任务。

因此,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实现实用性学习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任务训练为手段”③的原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启发引导、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互动性,引导学生乐于实践,注重将英语语言教学知识的实用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英文视频、录像资料、英语小游戏、英文歌的教唱等,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习效益。

(三)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语言音室等现代教学技术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用英语》课程初步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⑤,突破了传统英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知识传输过程中的交互性,发挥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四)考核与评价

《实用英语》课程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中心,实行三结合原则:

1.课程考核与A级考试证书相结合。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高职高专学生必须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水平,因此,学生课程考核与A、B级考试相挂钩,把获取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证书作为通过本门课程考核标准之一。

2.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占学期总评成绩的40%,包括平时测验三次,占平时成绩20%;自主学习占平时成绩的10%;小组合作学习占平时成绩10%。

终结性评价是期末考试,统一命题,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听力、词汇与结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占学生学期总评成绩的60%。

3.自主学习评价与合作学习评价相结合。在自主学习评价中,要求学生建立“英语学习档案”,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情况,学习目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学生学习记录等①,占平时成绩的10%;在合作学习评价中,要求学生每学期开展学习成果汇报演出,占平时成绩的10%;通过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考核,逐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以适应高度现代化的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四、结语

总之,按照教育部十六号文件以及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要求,课程设计以生活情境、学习情境、工作情境为主线;以真实生活情境的真实语言任务为驱动,实现学生在英语交流过程中对于现实生活的参与和体验;课程内容选取打破一统教材束缚,重构、有序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五项能力为标准,特别是听说能力;构建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任务训练为手段,五步训练为方法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启发引导、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教与学网络化、信息化;实施以考核能力为中心、三结合为原则的课程评价方式;积极推动实用英语课程内涵建设和改革,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理念的、融“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3]贺雪娟.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4]GeorgeW.Gagnon.Jr.& Michelle Collay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Design[M].Corwin Press,Inc,2006.

[6]安晓灿.大学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2008(5).

责任编辑 时红兵

安维彧(1965-),男,天津市人,天津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G712

B

1001-7518(2010)14-0023-03

猜你喜欢

实用英语情境高职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学英语教育对实用英语学习的影响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高职实用英语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第十届口语大赛在沪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