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例青年乳腺癌临床分析
2010-02-17阿赛古丽杜延泽舍雅莉杨碎胜张斌明
阿赛古丽,杜延泽 ,舍雅莉 ,杨碎胜 ,张斌明
(1.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医学技能教研室,甘肃兰州 730030;2.甘肃省肿瘤医院乳腺科,甘肃兰州 730050;3.甘肃省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甘肃兰州 730000)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2位,全世界每年约有130万人被诊断为乳腺癌,约50万人死于该病[1]。女性乳腺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发,美国癌症协会数据分析显示,在1940年,女性一生中得乳腺癌的几率是5%,即20名当中就有1名会患病。到2005年,患病几率已达到13%,即差不多每8名女性一生中就有1名会患乳腺癌。我国属于低发区,但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好发年龄为40~60岁。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乳腺癌发病率在升高同时伴有年轻化趋势,青年期女性乳腺癌患者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患病群体,青年期乳腺癌较中老年乳腺癌患者有其自身的发病特点[2-4]。笔者对甘肃省五家医院发病统计1995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对甘肃省肿瘤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省妇幼保健医院、武威肿瘤医院、天水市第一医院五家医院即1995年1月~2004年12月收住的女性乳腺癌241例,其中,241例为<35岁乳腺癌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的9.91%(241/2431),年龄16~35岁,平均29.29岁。术前切取活检87例,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154例,均为乳腺癌。
1.2 病理类型
对甘肃省内五家医院<35岁241例乳腺癌进行病理分型,病理分型依据《中国肿瘤病理分类》。结果如下:浸润性导管癌 174 例(72.20%)、髓样癌 15 例(6.22%)、黏液癌 3 例(1.25%)、浸润性导管癌合并浸润性小叶癌 2 例(0.83%)、浸润性导管癌合并黏液癌2例(0.83%)、浸润性导管癌合并硬癌 2 例(0.83%)、浸润性导管癌伴小灶鳞状化生 1 例(0.41%)、小细胞未分化型 3 例(1.25%)、浸润性小叶癌 24例(9.96%)、浸润性筛状癌 2 例(0.83%)、导管内癌 13 例(5.39%)。
1.3 疾病临床分期统计
0 期 13 例(5.39%),Ⅰ期 14 例(5.8%),Ⅱ期 157 例(65.15%),Ⅲ期 45 例(18.67%),Ⅳ期 12 例(4.98%)。
2 结果
通过5年的随访获得5年生存率,0期5年生存率为92.30%、Ⅰ期为 74.07%,Ⅱ期为 57.96%,Ⅲ期为 17.78%,Ⅳ期为0。
3 讨论
根据本文对甘肃省五家医院的统计分析结果得出我省<35岁青年乳腺癌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的9.91%,年龄16~35岁,平均29.29岁。在本组青年乳腺癌中,浸润型肿瘤构成比例较高,占94.61%,5年生存率随着临床分期增高而生存率递减,0期 5年生存率为 92.30%、 Ⅰ期为 74.07%, Ⅱ期为57.96%,Ⅲ期为 17.78%,Ⅳ期为 0。 这与1998年第6届国际乳腺癌辅助治疗会议上,首次确认患者年龄轻为不良预后因素的结论一致。
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较早(<13 岁)、绝经较晚(>55 岁)、初产年龄较大以及肥胖等;另外,乳腺吸收过多的放射线也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随着青年女性社会压力日趋增大,被认为是乳腺癌的高风险人群。一般认为,青年乳腺癌更具有侵袭性、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原因:①青年女性卵巢功能旺盛,血液中内源性雌激素水平高,癌细胞增殖能力强,导致较早出现血液及骨髓微转移的可能性增大;②青年乳腺癌肿瘤细胞多处S分裂期,肿瘤细胞侵袭性强,发展快、预后差;③青年女性合并妊娠,哺乳促进乳腺癌恶化,且肿瘤不易及早被发现,影响预后;④中国青年女性乳房脂肪组织较少,腺体致密,且是纤维瘤等良性疾病的好发年龄,无痛性肿块易被医患双方忽略,故易误诊误治;⑤目前缺乏针对青年女性有效的早期诊断措施,青年女性不是接受钼钯X线检查适宜群,虽然全乳房超声影像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检查敏感性更高,但是仍难以区别良恶性肿瘤。
乳腺癌发病与城市生活方式和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所以显示出在城市和受教育程度较高女性人群中集中高发的态势。在我国大中城市乳腺癌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严重危害女性健康[5]。
笔者近年一直关注的甘肃省高校群体青年女性每年体检中患病人数都在逐年增加,但因青年女性多患乳腺良性疾病较多且普遍,同时对乳房肿块重视不够,且普遍存在害羞心理不愿就医,以及对青年乳腺癌的认识不够,故而警惕性不高,大都未能作进一步检查,因此多有漏诊。即使部分就诊但临床医生没有很好与之沟通且临床诊断不能提供有效依据,比如对于<35岁的青年女性,临床上不宜运用X线钼靶摄影技术;同时由于青年女性乳腺体密度高,成像对比质量差,读片也有一定的难度和较高的误诊率,部分小叶原位癌可能并无X线的征象。B超对早期乳腺癌可发现密度增高的肿块,但难于鉴别良恶性;对≤0.5 cm的微小癌则显示不清[6]。目前乳腺钼靶摄影普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并已成共识[7],但是青年女性接受临床检查特别是适当的X线钼靶和B超检查的机会少,故易漏诊。同样目前认为乳腺癌的家族遗传性是最为肯定的危险因素[8]。故对有乳腺肿块及乳腺癌家族史的青年女性,应定期钼靶摄影和B超复查,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并尽早实施手术治疗。目前,乳腺癌保乳手术已成为欧美国家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术式,但我国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开展尚限于少数医院,且治疗方案不一致,疗效差异较大[9]。因青年乳腺癌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故各院根据实际医疗情况进行根治手术较多,保乳手术比例低,我们期待能出台统一治疗方案以规范青年乳腺癌的治疗。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种遗传学改变的结果,涉及到多种基因的异常,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和肿瘤易感基因,这些基因在青年乳腺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针对<35岁的青年女性应提高对疾病的认知率,开展健康教育,并学会乳房的自检并每年定期体检和全乳房超声影像学检查,因为只有早期诊断才是提高青年女性生存率的唯一有效手段。
[1]Boyle P,Maisonneuve P,Autier P.Update on cancer control in women[J].Int J Gynaecol Obstet,2000,70(2)∶263-303.
[2]孟洁,宁连胜.179例35岁以下女性乳腺癌生存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32(6)∶23-25.
[3]何辉,邹伟.BRCA1 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2009,(4)∶45-47.
[4]田振囡,胡杨.青年乳腺癌病理特点∶附60例病例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4)∶338-340.
[5]周涛,陈丽芬.30岁以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分析[J].国际肿瘤学杂志,2006,33(11)∶874-877.
[6]李留峥,于杰,洪志鹏.青年乳腺癌52例临床分析[J].云南医药,2006,27(4)∶371-372.
[7]吴唯,唐中华,易文君,等.C-erbB-2基因在青老年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5)∶377-379.
[8]于金明,徐忠法.肿瘤临床通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76-386.
[9]张保宁,邵志敏,乔新民,等.中国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5,27(11)∶68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