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010-02-17郭彦平
■郭彦平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富有活力、充满朝气,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存在许多难以自我逾越的障碍和缺陷。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确定德育目标,取舍德育内容,选择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有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 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1.1 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较重
近年来,由于高考扩招以及社会上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导致中职学校普遍出现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的问题。为吸引生源,维持自身生存,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主观上放松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和约束,导致中职学校生源的平均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生源质量差,加之社会上“职高无用论”的盛行致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
1.2 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
目前在读的中职学生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部分是从小就被全家人视为掌上明珠,称作“小太阳”的独生子女。由于长期生长在家人百般呵护的溺爱环境当中,这些学生普遍养成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在行为上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做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视校规校纪为无物,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甚至逃学、夜不归宿等现象在许多学生身上表现突出。
1.3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挫折承受能力差
由于从小在溺爱中长大,许多学生养成凡事以我为主的性格,做事原则只以个人好恶而定,自己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
大局观念。一旦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就哭天抹泪,无所适从,甚至自暴自弃,意志消沉。他们如不及时得到行为纠正、心理矫正和德育引导,走向工作岗位后将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和安全隐患,有的甚至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
1.4 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
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部分媒体和影视作品的错误导向,部分学生在生活上片面追求物质享受,食必精品,穿必名牌。不少学生透支家里给的生活费用,经常借钱过日子,甚至欺骗家长挪用学费。过分追求物质享乐使这些学生缺乏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精神世界极度空虚,对公民道德素质、科技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风气等问题则无动于衷。
确定德育目标,取舍德育内容,选择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2 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2.1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长期以来,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总是一味地采用一些口号式、文件式的空洞理论和说教,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对这些所谓的德育活动很难提起兴趣,甚至非常反感,不能起到思想道德教育所应有的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的作用,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代之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德育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2 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用实践激励人
实践证明,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瓶颈。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应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在的中职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来源广泛、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的多元世界里,他们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存在许多难以自我逾越的障碍和缺陷,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克服错误思想,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4 切实加强德育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要成才,先做人。”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课堂,是培养人的外在条件。通过环境氛围的熏陶可以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这方面,学校首先要严肃校规校纪,对违纪情节严重的学生决不姑息养奸。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才能弘扬正气,顺利实施德育教育。
3 小结
总之,中职学校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崇高的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素质,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