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中学化学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环保素质的培养

2010-02-17裴立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32期
关键词:素质化学污染

■裴立华

职业高中学生毕业后多数直接到生产第一线工作,所以更应注重对学生环保素质的培养,这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利用化学科学的原理对社会中的环境问题进行剖析和阐释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紧扣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探讨课本中环境教育的因素,详细列出中学化学各章节可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施以环境教育。从环境污染的产生原因看,大多数污染来源于化学产品的加工和使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适时地、恰当地引出环境问题,诱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给予科学地阐释。

例如,高一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二氧化硫性质介绍酸雨;高三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电解、电镀介绍水体污染。针对这些污染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化学原理对这些鲜活的事实进行分析,让学生思考人类由于过去对自然的掠夺般的行为方式才造成今天的恶果,人类破坏自然,自然也必然会报复人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就会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而清晰的环境问题框架。

要教育学生节约能源,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2 利用课堂教学逐步诱发和形成学生环保的主体角色意识

发挥课堂教育功能,树立学生的环保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形成环保素质。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讨论和思考,组织学生对环境热点问题的参与。如地膜覆盖的环境污染问题、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调查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加深环境问题严重存在的事实认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就是破坏或维护环境的参与者,并通过化学原理了解到污染可能造成的后果。强调学生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的效果会体现在本人对环境事件的处理上。例如:学生在丢弃废旧电池时,就会想到废旧电池中可能含有汞,进入水体中或被生物所吸收,最终会转移到人体当中,而引起人体的重金属中毒。只有每一个人采取保护行为,才能保证环境的持续利用。

3 通过实验使学生个体实现环境意识向环保素质的道德转化

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工作者,更重要的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在教学演示实验的探究中应该精心设计无污染实验,尽可能给学生一个良好导向。实验必定会涉及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对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素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例如,在铜和浓硝酸的反应中,利用注射器代替试管进行试验,取一支10毫升的注射器,抽出活塞,在针筒内装入0.04克铜屑,推上活塞并吸入0.1毫升的浓硝酸,观察现象。等反应完毕后将注射器中液体小心排入废液瓶中,无色气体针筒内再吸入空气,可见到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改进后的装置是封闭体系,易于对比观察,效果明显,药品用量比改进前少得多,同时能防止有毒气体二氧化氮泄漏而污染空气。这样通过实验逐步使学生实现个体环境意识向环保素质的道德转化。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会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进行一些垃圾物质的再循环利用。强调学生个体在维护环境中的重要性,探讨引起学生兴趣的焦点问题。这种立足于生活环境对人的教育,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

4 通过实践途径鼓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有效参与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有效参与。一方面,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附近河的酸碱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节约能源,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职业中学的学生更应该将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服务于社会。笔者在讲氮族元素中的氮元素时,就结合农业环境的污染,分析氮肥在施用过程中会不会造成污染,使学生理解科学施肥,而不是施肥越多越好。学生会作为宣传媒体,把这些科学的信息宣传给自己的家庭,或专门组织科技小组面向农村做宣传。学生参与的方式是多样的,利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保持宣传,对社会不良行为进行抵制,义务进行环境保持的实践活动。通过实地环保教育,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质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使学生成为一名环境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猜你喜欢

素质化学污染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