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化:公共选择理论在中职生管理中的应用
2010-02-17杜伟
杜伟
(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510000)
管理经济化:公共选择理论在中职生管理中的应用
杜伟
(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510000)
探讨了用经济手段管理中职学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总结了传统的经济管理手段的缺陷并探索了新的经济管理手段,以期构建新型的中职学生经济管理模式。
中职生管理;公共选择理论;经济管理手段
中职学生读书期间会本能地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用经济手段来引导、约束和激励中职学生是合理的。经济手段多种多样,有起约束作用的经济手段,比如让学生通过上课获得生活费用;有起激励作用的经济手段,比如设计一种机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在学期间开网店。经济管理是与行政管理、德育管理和司法管理并行的一种有效的管理中职学生的手段。
经济手段管理中职学生的合理性
用经济手段来管理中职学生,是完全合理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当代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个人在公共领域(非经济领域)的行为的理论。个人在公共领域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呢?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在坚持“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即在坚持人会以理性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认为:一个人在经济领域会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政治领域同样会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他由此推导出一些独特的结论,如公务员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始冲动。公务员最有可能的行为是一边提供公共服务,一边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于是应该对公务员的公务活动加强监督,使之公开、透明,在“阳光”下运作。一言以蔽之,人在任何领域都会本能地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现在,我们用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中职学生。中职学生进校读书,也同样会寻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那么,中职学生的个人利益包括哪些内容呢?最基本的利益,获得一张毕业证,学会一门技术;精神上的利益,荣誉(如“三好学生”称号)和地位(如班干、团干、学生会干部);物质金钱上的利益(如物品和奖学金)。因为中职学生是为寻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来,所以用最基本的利益、精神上的利益和金钱上的利益来引导、约束、激励中职学生,就是完全可行的。可惜大多数中职学校利用前两种利益来管理学生的居多,用物质金钱上的利益来管理学生的较少,而且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经济手段管理中职学生的可行性
用经济手段来管理中职学生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可行的。不过要特别注意运用的方式。
大多数学校管理中职学生的经济手段有二:罚款和奖学金。由于罚款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妥,加上学生、家长抵触,所以各个学校都用得极少,只有个别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偶尔使用。于是,当前用经济手段来管理中职学生,就剩下奖学金这种单一的方式了。奖学金对学习好的学生有激励作用,但对成绩一般或后进生则是基本无效的,对他们而言,奖学金纯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成绩一般学生和后进生是学生中的大多数,我们应用什么样的经济手段来管理呢?对成绩好的学生有没有其他更好的经济管理手段呢?
要寻找经济管理手段,还得从中职学生追求的利益来分析。
第一,学生追求最基本的利益——获得毕业证和学会一门技术。我们把学生对毕业证和技术的追求过程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每学期的学杂费、个人生活费以及求学花掉的时间就是投入。这个投入统计成金钱,是好几万元,而产出就是一张毕业证或一门技术。相同的投入,产出最大化(比如多学到几门技术)应该是利益最大化的理想状态。但现在的产出是固定的,就是一张毕业证或一门技术,这样学费、生活费、时间投入越少,利益就相对越大。于是,为了使中职学生利益最大化,我们应该设计一种机制:允许中职学生提前拿到毕业证或提前学到一门技术。时间花的少了,其他费用就相应少了,利益就最大化了。怎样设计这种机制呢?我们可以参考广东的自学考试模式。广东自学考试现在一年考四次:4月和10月有全省性的大规模考试(就是自考生通常所说的大考,考专业课程),1月和7月有全国统考课程加考(就是自考生通常所说的小考,考公共课程)。这大大缩短了自考生拿到毕业证的时间,快的不到两年就可以拿到专科毕业证。中职学校一年应多设几次考试,不要一年就只有两次(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比如增加到四次,则中职学生花费的时间、金钱就有可能会缩短一半,同样一张毕业证,却减少一半的金钱和时间投入。中职学生的四次考试可以分为两次期末考试(大考)和两次小考。小考由学校设置考试科目,但不开课,由学生通过自学来应对考试。小考成绩合格同大考一样有效。为了保证学生的毕业素质,考试应从严并实行教考分离。这种方式,是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无钱读书的学生的最大激励。但这种方式的推行可能会遇到学校的阻力,因为这会影响到学校的利益。如果一个学生提前毕业,则学校就会少收一个学生的学费。而学费是中职学校经费的来源之一,减少了经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为了弥补学校的损失,我们不能不收提前毕业学生其余学期的学费,但可以少收,比如减半。这对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有利,这才符合经济的原则——互惠互利。
第二,学生追求精神上的利益——荣誉(如三好学生)、地位(如学生会干部)。通常学校给予学生荣誉,就是发一张荣誉证书。这张证书,可以看成是最基本的利益之外的额外回报。但额外回报如果仅仅是一张荣誉证书,对学生而言最多是精神上的满足。如果荣誉证书和奖金结合,则激励的效果会更佳。至于地位(如学生会干部),学生通常只局限于心理上的满足。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最基本的利益之外的额外回报。如果地位(如干部职位)能和补贴(或者工资)结合,做事有钱拿,努力有薪加,则激励的效果也会更佳。这些奖金、补贴(工资)哪里来?社会募捐是最好的途径。
第三,学生追求金钱上的利益。资金来源越多,潜在利益就越大。学生的资金来源有哪些途径呢?一是家长的生活费,这是最主要的;二是其他来源(如兼职)。生活费通常由家长直接给学生,有时学费也先给学生再让学生转交给学校。这就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后果:(1)学生自理能力差,生活费没到月底就提前花光,结果到处借钱吃饭。(2)学生花钱无节制,本来一月用600元就够了,结果花了1200元,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3)生活费被盗或不慎遗失。(4)有的学生把家长给的学费私自花掉,结果无钱交学费,家长学校两边都头痛。有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能不能把生活费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呢?比如,家长先把生活费交给学校,再由学校根据学生表现情况来发放。表现好的,可以月初一次发放;表现不好的,按周发放,甚至推迟发放,如有剩余,期末一次返还家长或发放给学生。理论上这是一种委托关系,只要家长、学校都同意就行。实际上,也的确可行。例如,有一学生不是旷课就是迟到,检讨写了若干,依旧如故。家长主动提出了把生活费交给老师来代发的主张,上两节课给10元,迟到旷课没有。结果学生提出给他两周时间改正,如改不过来,再实行代发生活费的措施。从此以后,这名学生就基本上没有旷课了。由学校代发生活费,可能是对后进生最有效的管理措施。如果他们不上课,不要说零花钱,恐怕连生活费都保证不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对学生的一种励志教育。由学校代发生活费,会增加学校的工作量。为减少工作量,我们可以先区分学生,分别发放。对成绩在中等以上的学生,可以按月一次发放,后进生则按周发放。由此也可能增加学校的一次性支出,比如为学生考勤而购买指纹打卡机,但只要利于学生成长,这点支出是完全值得的。总之,由学校向学生代发生活费,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办法。
家长委托学校代发生活费,主动权在家长。还有一种主动权在学校的让学生上课挣生活费的方式。其前提是实行封闭式管理和禁止现金流通,只允许刷卡消费。现在很多学校都刷卡吃饭、买东西,但不一定是封闭式管理。学校可推出一种积分制度,如学生上一节课获得5个积分,一个积分对应一块钱,学生凭积分给饭卡充值。没有积分,学生有钱也不能给饭卡充值。学生挣积分的方式可多设几种:上课可以挣积分,打扫教室可以挣积分,仪容仪表符合学校规定也可以挣积分。积分只能加,不可扣,还可以自由买卖。积分允许买卖,学生就会积极去挣,学校管理也就成功了。
我们还应探索学生的其他资金来源,如兼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学习挣钱的本事。读职业学校,最应该学会的就是挣钱养活自己。《南方周末》2009年3月18日的《超级毕业生》很有借鉴意义。该报道讲述了浙江义乌工商学院鼓励学生在淘宝网上开网店做生意,一边读书一边挣钱的事。有的学生居然月入上万元。从挣钱的角度,该校的教育是成功的,或者说引导是成功的。浙江义乌工商学院的办学理念,是符合学生利益最大化要求的。这种办学模式,有很强的生命力,定会茁壮成长。在开拓学生资金来源的途径上,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比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允许学生在校内的“模拟市场”摆摊。结果学生情绪高涨,踊跃参加。当然,现实中应该还有其他途径值得我们去开拓。
综上所述,用经济手段来管理中职学生,包括两方面:一是用经济手段来约束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包括学校代发生活费或者由学生上课挣积分来换取生活费;一是用经济手段来激励学生,包括金钱与荣誉、补贴(工资)与地位(职位)以及奖学金与成绩挂钩,或者直接鼓励学生开网店或实体店挣钱,或允许学生努力学习提前毕业。用经济手段来管理中职学生,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可行的。经济管理,完全可以成为一种与行政管理、德育管理和司法管理并行的管理中职学生的手段。
[1]张刚.公共管理学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77-78.
[2]广东自学考试委员会.广东省自学考试报考必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3]潘晓凌.超级毕业生[N].南方周末,2009-03-18.
[4]夏杨,孙支南.大学生模拟市场当“老板”[N].羊城晚报,2007-11-05.
G715
A
1672-5727(2010)02-0050-02
杜伟(1975—),四川泸州人,经济师,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