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的思考
2010-02-17舒家惠
舒家惠
(襄樊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湖北襄樊441021)
构建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的思考
舒家惠
(襄樊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湖北襄樊441021)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是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提高认识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的思想基础;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机制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的有效方式;确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的根本依据;培养师资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的人力保证。
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保障体系
中职学校要在教育市场中保持长久生命力和竞争力,必须突出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构建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是中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但是,短期内迅猛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其一便是教学质量问题。教育大众化及迅猛发展背景下的质量隐忧,致使不断有人发出各层次毕业生“学历高了,能力低了”的感慨,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其二是生源本身的质量问题。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生源质量有差别。同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不同,普通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不如同类层次重点学校的生源质量。成人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更加参差不齐,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有的学生初中知识基础很差;有的曾辍学在家;有的家庭经济困难;有的面对学习、工作、家庭多种压力,心理负担很重。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其三是有的学校虽有完备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但形同虚设,执行不力,不能严格、规范地落实到教学环节中。有的对班级教学检查不够、奖惩不力,教学质量管理走过场;有的认为管严了,学生流失,影响招生,不敢严格要求,但不执行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
提高认识是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的思想基础
首先,当前总体教学质量意识较为淡薄,学校管理方面存在不少漏洞。学校忙于中心工作,追求办学规模,应付上级任务,忽视教学质量管理。在教学管理上,有的专业培养目标模糊;有的学校师资紧张,临时聘用教师,师资不稳定,教学效果差;有的课程老化、呆板,教材落后,不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其次,教师认识不到位,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有待提高。教师教学从备课到批改作业,采取不认真的态度,对学生作弊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再次,学生也存在思想问题,认为学好学坏都一样,上课漫不经心,迟到、早退,考试临阵磨枪,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明确职责是建立有效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的基础
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一个涉及学校多个部门或科室的涉及面很宽的问题。任何良好机制的建立,都是机制运行于其中的系统及内外环境诸多要素之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在思考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问题时,同样有必要对环境要素、客观条件、人为因素等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换言之,在思考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问题时,同样有必要考虑各种制度、方法和手段与教学管理目标、教学管理客观条件及内外环境的适切性。因此,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需求、发展趋势及学校自身情况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影响,乃是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理论基础。
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机制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的有效方式
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可以分为教学质量运行机制、教学质量激励机制、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教学评价机制等。不同的机制会导致不同的效率,从而影响到整个目标的实现。
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质量监控体系发挥功能、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重视教学环节、教学运行就是重视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多因素关系。教学运行机制立足于教学的有序运行即教学安排问题,内容涉及教学管理决策和教学任务分配、教务管理等。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专业体系上与普高、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同的,更应突出中职特色。通过加强教学质量运行机制能不断调整、完善教学管理,培养社会需要的具备综合素质、理论素质、技能素质、智能素质的人才。
教学激励机制应以班级、年级、专业为单位进行教学质量考核,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奖优罚劣,通过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激励和制度激励等措施,探讨教学质量激励的若干因素,以提高教职员工的教学积极性。
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质量评估机制可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及作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大力促进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可分为多种形式,如常规评价、绩效评价、阶段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学员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其中,“常规评价”是通过专家督导、各级领导日常听课、每学期初期末期检查、评教评学评管等监控教学工作。“绩效评价”主要对教学工作的关键要素进行评价,能客观反映教学工作的成效,是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教学质量评估机制的落实,能有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当然,为了使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具备适切性,使评价系统更加真实有效,应注重“四个结合”,即教师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理论教学评价与实习实践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企业、单位评价相结合。
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则主要是分析和讨论教学及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通过教学信息收集、反馈、调控,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信息收集系统。教学信息的来源包括学生信息员、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教师课程总结、试卷分析、校督导组、毕业设计指导组、领导听课、阶段性教学检查、校长信箱等多种渠道,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及时性。通过信息及时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可达到整体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目标。
因此,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必须与多种方式的管理机制并用,围绕质量管理形成合力,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的作用,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技术化,不断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确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的根本依据
科学的质量标准系统是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的指南,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依据。学校教学质量标准由教学目标质量标准、教学资源标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多个部分组成。教学目标质量标准对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每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会对教学质量建设与改革提出年度目标;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则明确了各类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为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奠定了基础。必须制定实施一系列标准体系,如《各专业教学工作水平指标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暂行规范》、《教学工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等,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在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使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规范教学管理过程、科学评价教学工作、持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证。
教学硬件及软件资源质量标准我校不断完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质量标准,制定了《教师资格认定实施细则》、《选聘授课教师的暂行规则》、《教材选用办法及标准》、《实验及实习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对学校选用教材、任课教师管理和实验实习条件均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教材的选取,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材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故《教材选用办法》规定:各专业、各班级尽量选用国家、省、部推荐优秀教材,在某一科发生较大变化后,要及时更换教材,新选取的教材要由两名以上学科教师审查和确定;应积极组织自编教材及编写与教材相配套的教辅书、习题集,做好配套建设,形成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教材体系。
培养师资队伍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的人力保证
从总体上看,职教师资队伍薄弱仍然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突出因素。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随着职业教育持续扩招,教师紧缺问题日益严峻。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超过了21∶1,据测算,2010年中职在校生可达2200万,即使按照现在的生师比21∶1计算,至少还有30万的教师缺口。师资数量短缺自然影响教学质量提高。
二是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的问题还很突出。据相关统计,在专任教师中,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仅占52%;“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不足1/4;45岁以下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不足10%。
三是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的基本工作生活条件保障不足,职教教师行业无优势。因此,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因此,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培养强大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就是要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引导支持,着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着力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着力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用人机制,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职业教育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提高认识、迅速行动,必须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高度重视办学质量,把提高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落实好,才能保持中等职业教育有持久的生命力、战斗力。
[1]周兴国: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2]王纪明.健全函授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20).
[3]付萍,黄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精细化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8).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关于大学文化个性
的意义、特征与方法》
大学文化个性表现为其思想、制度、习俗和集体无意识。首先是生成思想——大学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确立。主导性文化价值直接决定了一所大学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就决定了大学中的师生群体对愿望、情绪和意志的表达方向,决定了一所大学生成的是何种性质的思想。其次是形成制度——大学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规范文化行为对于行为的主体而言,具有约束的效力与意味,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保证了大学中的人群日常生活行为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他们对一种文化个性的认可,也是被认可的文化个性在行为方面的体现。再次是养成习俗——大学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的习惯化。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的习惯化,意味着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经过重复而固定下来,并变成一种大学师生群体的需要。最后是集体无意识沉淀——大学文化个性思维的自动化。集体无意识沉淀意味着文化个性思维的自动化,而集体无意识作为大学文化个性的自在,也在影响着思想的生成。
摘自《江苏高教》2010年第四期王文燕《论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
关于技术型人才的智能特征
关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观
根据人才结构理论的分析,我国制造业的人才主要有三类,即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及技能型人才。所谓技术型人才,是指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与传统制造业人才需求相比,先进制造技术背景下的技术型人才应具备如下智能特征:第一,学历层次高移。随着高新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和技术岗位必然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第二,技术理论知识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结构。要不断提高制造业技术的智能含量,使制造业技术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需要技术型人才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维护、保养、改进与创新。第三,体现复合技能特征的能力结构。由于先进制造技术是多学科知识的集成,因而也就必然对技术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综合化的要求。第四,强调技术创新素养的素质结构。技术型人才的创新素养是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智能特征,也是决定制造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十九期杨若凡,史铭之《先进制造技术背景下技术型人才智能结构及其培养路径》
职业性和教育性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设定了边界,通过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应然状态进行研究,可确立一种合理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观。(1)职业性取向。职业性取向追求的目标是培养职业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中的职业人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理想性便成为必不可少的特征。(2)教育性取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教育性价值取向自然就是这种集真善美品格于一身的“本真的人”,这是我们对教育性价值取向的一种界定,是一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种追求只能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实现。(3)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的价值取向。职业性与教育性是职业教育价值的两级,无法强行将二者从其原初状态中剥离开来,偏执于职业性或教育性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都有悖于本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本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既不是纯粹的职业性取向,也不是完全的教育性取向,而是一种在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的取向。
摘自《职教通讯》2010年第四期张成涛《在“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学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久远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和合”既是一种理论思想,又是一种战略思想。融合两种思想,引入经典的战略原理,可以构建一套全新的职业教育“和合”战略模式。(1)校企和合——木桶战略。校企和合战略的理论依据分别是经济学领域的资源依赖论和木桶原理。(2)校际和合——大雁战略。校际和合战略的理论依据分别是经济学领域的综合集成理论和大雁原理。(3)质素和合——马太战略。质素和合的理论依据源于经济学领域的“马太效应”原理。(4)神形和合——蓝海战略。职业教育领域由两种海洋组成:红海和蓝海,红海代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是已知的状态;蓝海代表职业教育的未来,是未知的状态。蓝海战略既是一种战略选择,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将蓝海战略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对于突破我国当前职业院校同质竞争激烈的现状,开创职业教育新的发展空间大有裨益。
摘自《职教通讯》2010年第五期刘淑芳,周明星《走向和合:“后危机”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维》
关于灵商
关于区域职业教育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的“和合”观
“和合”观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
“区域职业教育”可理解为:在一定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共性特征突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空间单位内的职业教育;“区域职业教育研究”可理解为:以区域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整体把握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有效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区域职业教育研究的意义是:(1)有助于了解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区域差异,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有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3)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理论的实践解释力,凸显职业教育研究的价值;(4)有助于强化本土问题研究意识,催生原创性职业教育研究成果。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十三期张胜军,马建富《区域职业教育研究
20世纪人类对智力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大体上有:(1)传统智力理论,以智商(IQ)为典型话语;(2)斯滕博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3)情绪智力理论(EQ);(4)心灵智力或灵魂智力(SQ,简称灵商,也译为精神信仰智能)理论。埃蒙斯指出,灵商是一种恰当使用心灵资源促进日常问题的处理和目标实现的能力,可以通过个人目标与动机来探析人的心灵。灵商有五个组成部分:一是超越的能力;二是进入意识高级阶段的能力;三是将日常活动、事件及关系与神圣感联系起来的能力;四是利用心灵资源解决现存问题的能力;五是践行美德(如宽恕、致谢、谦恭、同情)的能力。根据佐哈和马歇尔的研究,高灵商的人可能有如下特点:(1)能够灵活变通;(2)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3)能够面对、战胜与利用苦难;(4)具备被想象和价值所激励的生命本质;(5)具有服务意识,不愿引起不必要的伤害;(6)对生命持有整体观;(7)表现出自然的适应性;(8)寻求“为什么”之答案;(9)具有场独立人格倾向。
摘自《职教通讯》2010年第五期刘风娟,宋广文《“灵商”培育:为成人教育开启新的“智慧”之窗》
(逸公辑)
G717
A
1672-5727(2010)01-0070-02
舒家惠(1971—),女,湖北襄樊人,湖北省襄樊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