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消费的三维伦理向度3
2010-02-17姚中杰
黄 嫱 姚中杰
(1.山东工商学院社会科学部,山东烟台264005;2.山东工商学院半岛经济研究院,山东烟台264005)
19世纪德国诗人、思想家海涅曾经说过,每一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伴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世界性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其中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欲望和行为。正如施里达斯·拉夫尔在《我们的家园——地球》一书中所指出的:“消费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产生着对于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从本质上说,这种影响是通过人们使用或浪费能源和原材料所产生的”[1]。
1 可持续消费伦理的提出和背景
可持续消费作为一种消费观念,是在西方国家工业化经济迅速增长,出现了世界性的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危机之后,人们进行探索和反思后产生的。可持续消费观不仅仅是一场消费方式的变革,在更深层次上是人类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革命。
消费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生活永恒的主题。马克思曾通俗地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可见,人类只要存在,就要消费,消费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消费质量和水平是依赖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人类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消费欲求和消费实际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财富得以成倍增长,消费主义——这种以超越基本需求为特征的过度消费资源的消费方式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法国、德国、英国钢材人均使用量增加了1倍,纸张的消费增加了2倍以上。大量袋装加工的冷冻食品的人均消费在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增加了1倍,在这10年的后5年中,饮料消费——大部分装在用过即扔的容器中——以人均30%的速度递增,汽车的拥有量在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也增加1倍。根据美国著名学者艾伦·杜宁的统计:“英国人每年抛弃25亿块尿布;日本人每年使用3 000万‘可随便’处理的一次性相机……美国人每年抛弃1.83亿把剃刀、27亿节电池、1.4亿m3包装‘花生果’的聚苯乙烯塑料,3.5亿个喷油漆的罐子,再加上足够供给全世界的人每一个月一顿野餐的纸张和塑料制品”[3]。消费主义把无节制的物质消费作为享乐目标,以物质财富的挥霍和浪费来充实和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社会财富以几何级数迅速积累和增加,消费主义也不期然而然地蔓延开来。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一些高收入群体包括高管阶层、个体富豪、巨额受贿官员等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消费主义的漩涡。据官方媒体的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从高档跑车、名表钻戒,到价值连城的古玩收藏,都成为富二代、富三代的把玩品,并以此作为高生活质量的象征和高贵的标志。正如美国著名环保主义理论家比尔·麦克基本所指出:“消费主义是到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4]。
这种价值观念所导致的高消费、过度消费、一次性消费、为时尚而消费、为消费而消费的生活方式,不仅使商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制造出由大量废弃的商品及商品包装组成的垃圾,而且使得大量汽车、电器等仍相当完好、还有使用价值的高档商品被人为抛弃,结果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可以说,消费主义是一种挥霍和浪费人类共有资源的畸形的消费观。在这种消费观指导下的消费行为,必然会导致全球资源日益短缺直至枯竭,加剧人类在地球的生存危机。一句话,人类的消费行为正将自然界驱赶到一种死亡的绝境中,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一种万分危险的境地”[5]。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贫富分化加剧等诸多社会问题的显现,人们不得不对人类种种不可持续消费模式、观念、行为进行反思。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艾伦·杜宁认为,从全球变暖到物种灭绝,消费应当对地球遭受的不幸承担最大的责任。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全球性环境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模式”[6]。1998年,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以“为了明天人类的发展,改变人类消费的模式”为主题,对全球消费的问题、公平性、今后的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地论述,体现了可持续消费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同和共同研究,这也是人类经过对传统的消费模式所产生的问题经过反思后站在更高、更系统的角度,重新对消费问题进行的理智选择、行为回归和思想回归。
2 可持续消费的三维伦理向度
通过对西方消费主义的伦理反思不难看出,无论是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或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还是从消费的公平性角度来分析,纵欲享乐的消费主义方式都有很多无法回避的罪责,它不仅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且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而可持续消费所具有的三维伦理向度,即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伦理目标,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伦理关怀,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伦理责任,使其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消费方式的全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正成为人类应对危机理性的自觉。
2.1 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伦理目标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只有二百多年时间,但人类对资源的消耗远远超过有文明记载以来消耗的总和。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严峻地摆在人类自身面前。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有能力且必须主动转变自身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消费观正是从人类长期的整体利益着眼,强调对资源有节制的开发,对环境的严格保护,体现人类自觉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可持续消费是一种优化消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是这样释义可持续消费的:可持续消费要提供服务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节能,实现资源的最优耗竭和永续利用;二是减排,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少污染。可持续消费要求人们在消费自然资源时,无论是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都要节约使用,杜绝浪费,实现资源利用净效益的现值最大化。另外,可持续消费要求在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尽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有大量废弃物和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服务,而选择那些对环境污染影响很小乃至无害化的产品、服务和消费方式[7]。
由此,可持续消费体现了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的正确认识和主动制约,自觉地通过控制自身的消费保护资源、降低污染强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 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伦理关怀
工业文明带来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已经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且还误导了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作为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使人的价值取向蜕变为对物质消费的追求和实现。这种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结果,这种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结果,不但使人变成了消费机器。正如斯布鲁克所说:“我们已经变成了消费我们曾经生产的产品的机器,我们已经成了压迫我们自己的东西”[8]。而且导致整个社会畸形发展——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相对低下的精神状态,突出表现在人们的幸福感降低、责任感降低、进取心减弱、精神颓废和道德堕落,甚至出现吸毒、艾滋等严重社会问题。
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中,其中一个方面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就这一层面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时,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长,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已逐渐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要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可持续消费是根本的实现途径。
可持续消费要求我们在满足合理物质需要的同时,增加精神消费的比例,强调精神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地位,强调不断提高精神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按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追求精神需要比追求物质需要是更高一个层次的目标”[9]。毕竟,人类生活的文明尺度,不是在于物质占有量的不断提高,而在于精神生活的完善。可持续消费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它蕴含着一种以义务、敬重意识和自我约束理念为内涵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高目标,它还追求一种把注重人类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等需求的满足作为最高价值的理想境界。它使人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和自然地价值得以全面的表达和展示,并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它有助于人们走出那种“认为物质享受才是幸福”的价值误区,使人们摆脱纵欲主义的樊篱,节制过分的物质欲望,唤醒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索,对价值、对精神归宿的探求和追寻[10]。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就个人而言,只有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塑造健全的人格,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具有丰富的精神追求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而言,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其自身创造出一个能够获得高质量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从而支撑起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3 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伦理责任
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不仅指当代人之间的友好相处,即代内和谐;而且内含着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即代际和谐。而代内、代际不公是影响和谐的重要因素。代内、代际不公主要是指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在代内和代际的不公平分配。如果我们在自然资源的利用、物质消耗和排放等方面没有做到公平分配,以自己的发展作为最高目的,影响了别人的发展甚至生存,就会造成代内不公。如果前人的发展不是为后代人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后代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机会就会被剥夺,不可避免地造成前人与后人的重重矛盾,形成代际不公[11]。据联合国资料统计:同代穷人和富人之间,最富有的1/5人口消费全部肉类和鱼类产品的87%,而世界最穷的1/5人口相应仅仅为5%;仅占世界人口1/3的发达国家,却消费着世界上2/3的资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3/4。发达国家还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引进外资的心理,大量进行污染出口,进一步恶化了这些国家的生态环境,并加剧了地区、国家之间贫富的两极分化。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在未充分享受现代社会富裕生活的情况下,却承受着环境污染的折磨。另一方面,当代人为了满足眼前的消费需求,不顾后果地乱开采、乱开发,造成资源总量的急剧减少与环境污染急剧增加的严重局面,不仅直接影响自身的消费质量,而且破坏后代人继续发展的条件,剥夺了后代人的消费利益,甚至威胁到我们后代的生存。正是这种近代以来工业文明所形成的消费主义和本代利己主义,使一部分人无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当代人无视后代人的权利和利益,对自然的掠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顾一切地透支着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的代内、代际不公。
代内和谐和代际和谐作为社会整体和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维度,已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解决代内、代际不公、确保社会整体和谐的关键,就是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用可持续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可持续消费作为对不可持续消费的一种根本的摈弃,充分遵循了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法则,这就是,在同代人之间,可以允许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差异,但是,一部分人的生存和消费权利的实现不应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它要求把消费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提倡合理消费、文明消费,要有兼及他人的观念,反对有损别人利益的不合理、不文明、不公正的消费。在代际之间,当代人负有保护资源、环境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人的消费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消费需求能力为代价,要在不同代际之间合理分配消费资源,而且要保证后代人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和实现更多的利益满足,使后代人的消费水准和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相应提高。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发展,地球的文明才能延续。由此,我们可以说,可持续消费观正确处理了人类自身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因此它成为一种既符合代际公正原则又符合代内公正原则而且保证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消费方式,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和谐共处提供了最基本的道义准则。
3 结 语
可持续消费作为与消费主义完全背离的一种消费方式,蕴含着极其重要的伦理价值。与工业文明消费观不同,可持续消费观不局限于经济领域本身谈消费,而是从整体、协同、关联、多维的视角来把握消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多重关系中来考察和规范消费,从消费的角度建立一种人—自然—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了消费观的根本变革,使其具有更全面、更广泛的伦理意义。尤其是在人类清醒地意识到自身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精神家园日渐迷失的今天,可持续消费的这种以保护环境、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为目的,注重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强调适度节制消费需求的理性生活态度,更加值得我们尊重和坚持;它所蕴涵的伦理意义,也更加具有典型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价值。
(编辑:于 杰)
References)
[1]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5.[Shridath Ramphal.Our Country,The Planet Forging a Partnership for Survival[M].Beijing: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1993: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Marx and Engels Selections[M].Volume 1,Beijing:Peopleπs Publishing House,1972:32.]
[3]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和地球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6.[Alan Duning.How Much Is Enough[M].Changchun:Jilin People Press,1997:66.]
[4]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作者序 14.[Bill Mckiben.Natureπs End[M].Changchun:Jilin People Press,2000.The Author Sequence 14.]
[5]俞海山1可持续消费模式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691[Yu Haishan.The Theory of mode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M].Bei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2:69.]
[6]联合国121世纪议程[M]1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61[The UN.Agenda 21[M].Beijing: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1993:16.]
[7]杨家栋、秦兴方1可持续消费引论[M]1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471[Yang Jiadong、Qin Xingfang.Introduction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M].Beijing: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000:47.]
[8]P伊金斯1生存经济学[M]1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551[P Yajins.Survival Economics[M].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1991:55.]
[9]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68.[Yu Mouchang.Create Beautiful Ecological Environment[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1997:268.]
[10]蒋柳萍.绿色消费的伦理价值[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3.[Jiang Liuping.Ethics Value of Green Consumption[J].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2.(1):3.]
[11]廖小平,洪源渤.和谐社会的代际维度[N].光明日报,2005-11-4(A3).[Liao Xiaoping,Hong Yuanbo.The Intergenerational Dimens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N].The Guangming Daily,2005-11-4(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