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低碳建筑的困境与对策
2010-02-17李俊明
姜 虹 李俊明
(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中国发展低碳建筑的困境与对策
姜 虹 李俊明
(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据分析法,以及系统科学的思想,分析了我国20年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发展过程中,留下的高碳排遗憾,对房地产业、建筑业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利用到碳排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认为: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目前面临着认识问题,激励机制问题和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建筑物碳排量评价标准,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制定低碳建筑标准,促进建筑业结构调整;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理顺能源价格;以及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等建议。得出了发展低碳建筑应该通过文化理念的回归与进步,依靠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才能实现的结论。然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制度的约束难免会影响原有的发展方式。可见低碳建筑的发展的确是任重道远。
低碳建筑;低碳经济;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建筑产业结构调整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已达成的共识,我国政府也在积极行动。2006年,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郑重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2009年11月2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制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行动目标。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出我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告诫全国人民走低碳经济之路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推行低碳经济,必须落实到具体领域。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碳排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要认真对待发展低碳建筑的困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1 低碳经济与低碳建筑
1.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中首先提出。随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引起全球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大量研究。庄贵阳提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鲍健强认为,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2]。龚建文提出,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二是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
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概念基本达成共识:它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它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来建设低碳社会,维持生态平衡。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被人们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第五波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它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低碳建筑
关于低碳建筑,我国学者认为: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在内涵和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切入点、侧重点和技术选择有些差异;低碳建筑更接近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低碳建筑要求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国外的学者则认为,低碳建筑应建立在降低建筑产品能源需求和充分利用可再生、可重复利用能源的基础上[4]。
笔者以为应该从建筑物的全寿命期来思考低碳建筑的涵义:低碳建筑要求建筑产品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低碳技术、使用低碳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使用过程中,改变原有的生活模式及消费观念,使用高能低耗空调、照明及节能家电,以延长建筑及生活用品的生命周期,提倡循环使用与重复使用,减少碳排放。这就必然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满足建筑物内部资源的封闭循环使用,减少能源消耗。
在低碳经济中碳减排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产业、建筑和交通三个方面。其中,建筑产生的二氧化碳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占到了1/2,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建筑的直接能耗和碳排量占我国能耗及二氧化碳排量的1/3左右,而且房屋建造等间接能耗及碳排量还呈上升趋势,所以,建筑减排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推广低碳建筑对遏制碳排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 发展低碳建筑面临的困境
2.1 认识问题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组成部分的低碳建筑的发展,必须意识先行。然而,现阶段低碳建筑理念并未普及,人们低碳建筑意识淡薄。往往激励企业注重短期的“低投入”“高产出”,而这一“低投入”就必然伴随着“高碳排”。因此,旧有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依然存在,并严重阻碍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推行。
2.2 激励机制问题
国家有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建筑的机制尚不健全,当前的节能减排措施,主要针对“贫油、少气、多煤”的能源结构问题。而对于发展低碳建筑,政府尚未制订相关政策,对建筑能耗大户的碳排放量也没有相应的制约办法,更缺少对低碳排放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得高能耗企业没有降低碳排放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
2.3 投入问题
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及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阶段,由于缺乏先进、有效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经济仍停滞在高能耗、高排放发展的落后时期。这势必带来更多温室气体的排放。
另一方面,由于投入所限,至今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低碳监测系统,也是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制约因素。有数据表明,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使用中央空调的能耗为普通建筑能耗的2-3倍[5],由于缺乏对大型公共建筑的碳排放量的监测数据,不能及时观测与控制这些建筑能耗及碳排放情况,因而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建筑能耗大户高碳排的问题。
对低碳建筑的认识不足,相关政策的缺位,及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的限制、技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的失调等,都极大地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
3 发展低碳建筑的对策
3.1 建立建筑物碳排量评价标准,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
高耗能建筑隐含两种土地产品的地租收益:建筑土地地租和煤炭矿产地租。但由于土地收益没有有效地进入中央财政,而是以地方利益、开发商暴利等途径流失。之所以能够得到暴利,就是因为农地转变为建筑用地后,产生的巨大外部成本(包括植被的损坏及由此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损毁、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以及高耗能建筑造成的资源浪费、碳排量的增加等),都是由全社会承担的。
无论建筑地租还是煤炭矿产地租,在农地转化为建筑用地的过程中,都包含有相当比重的负外部效应。但在目前我国现有的房地产制度条件下,这种负外部效应都与房地产企业无关,而是由社会来承担的。这样就变相激励了房地产开发商,通过生产高耗能建筑来降低成本。显然这是促使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高排放的重要原因。
我国建筑能耗主要依赖燃煤。而目前的节能减排措施,主要是解决由于能源结构造成的以煤炭为主的污染问题。而对发展低碳建筑作用不大。对建筑能耗大户的碳排放量也没有制约措施,同时对低碳排放主体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性手段;另外,作为土地产品,却未认真计算煤炭的地租(社会转移劳动)、综合资源损失和外部性社会成本。这样实际上鼓励了高耗能建筑开发的冲动。也是造成建筑物使用过程中高排放的又一重要原因。
可见,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体制,对于低碳建筑的推行是不利的。必须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建筑物碳排量评价标准来约束房地产开发行为。鼓励低碳建筑的推广。
3.2 制定低碳建筑标准,促进建筑业结构调整
低碳建筑涉及建筑理念、建筑设计、建筑用材、建筑耗能方式等全方位调整。并以终端产品的形式强制建筑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探索利用自然通风,自然能量参与建筑温度调节,与人的自我调节能力相适应,实现居住健康、生态、环保三大主题。通过节能、节水和建筑与环境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涉及:屋面、外墙、门窗、通风隔热、外遮阳技术等的系统节能;太阳能利用、地源热泵、空气智能调节;生态建筑设计:建筑物内外绿化;废水再生循环:中水回收利用、雨水收集、污水处理技术等等内容,引导建筑业进行创新和深化改革。为此,国家应该加快制定建筑标准,以便理顺建筑市场与和能源市场,优化竞争环境。以低碳建筑推动建筑业转型。运用轻质新型建材,特别是利用废弃物的保温建材;注重建筑构件和材料使用的可再生性、本土化和易得性等;使得整体设计亲和当地环境,便于维护。从而提升建筑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3.3 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理顺能源价格
能源价格不合理,也是低碳建筑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我国能源价格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3方面:
首先,矿产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决定的社会劳动转移流失。作为土地产品,煤炭价格中的社会劳动转移大量流失。商品价格由社会再生产价格决定。土地产品的价格由最劣等劳动条件下的再生产价格决定,煤炭价格由最劣等矿床的再生产价格决定。当需求增加,供求矛盾加剧,市场价格将不断攀升,导致人们去开发更劣等矿床以平衡供求。此时,优质煤矿生产就能获得级差利润(即开发难度较小,距离市场较近,煤炭质量优良等因素带来的利润)。如果市场供求失衡进一步加剧,最劣等矿床生产也能获得超额利润,较优质矿藏的生产还能得到倍增的绝对垄断利润(即绝对地租)。由于土地产品有限性、差异性和地理位置固定性,便形成了自然垄断,强制社会劳动转移,形成这两种超额利润,由社会劳动转移形成的超额利润应该在矿产资源国有产权条件下以矿藏地租形式回归社会,进入中央财政,用于新能源开发和低碳建筑的投入。但目前的矿产资源费没有完全反映这部分社会转移的劳动,无法以中央财政的形式整体回归社会,而使煤炭的获益又主要以矿主暴利等途径流失。使得国家节能减排改造,能源结构调整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其次,煤炭作为能源造成资源损失。其造成的连带资源损失极为惊人。煤炭不仅是能源,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资源,能量仅是煤炭价值中的一小部分。可以从煤炭中提炼苯、萘、酚、蒽、针状焦等主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塑料、化纤、染料、医药等用品,都来自这些化工原料。可如果将煤炭作为能源利用,不仅造成高碳排放,而且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因此,如果以再生能源替代矿物能源,就能节约大量化工资源。
最后,矿物能源污染环境,造成巨大外部损失煤炭作为能源,会造成诸多外部性损失。诸如: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化物等的污染;采煤破坏的耕地和地下水;运输煤炭又导致交通运力紧张(轮船、火车、汽车运煤均为空车返回);建筑能耗大量消耗矿产资源,加速优质资源耗竭;高耗能建筑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环境等等。会引发大量外部性社会成本。这些都未计入房屋的开发、使用和运营成本。
可见,只有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理顺能源价格,才可能更好的保护煤炭资源,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
3.4 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人地系统是近代出现环境问题后,环保主义者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人地系统之人,是指人及其行为;而地则不仅指地而且指人及其活动的环境,既包括地(地理环境)也包括天(宇宙太空),即是指与人及其活动相关的自然环境。其主要思想是将人及行为放在大自然中来考察,人会受到大自然的影响,人的行为也会反作用于大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之天,不仅仅指天也包括地,指人及其活动的环境,即大自然,应该说与人地系统中的地的含义是相通的;天人合一之人也与人地系统之人是相通的。人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是自然条件的产物,人必须敬畏自然,人的生存必须适应自然环境,人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环境。可以说,祖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近代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人地系统思想的一脉相承的。区别在于,天人合一思想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它一直指导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而人地系统是在近百年来出现了环境问题后,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时提出的。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指导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8年中国建筑节能报告认为,就节能效果而言,文化理念远远超越技术进步。应该就是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启迪。天人合一理论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不应该无节制地追求一时的享乐,这样,会为将来的健康埋下隐患。传统中医理论强调四季气候变化与昼夜的阴阳对比对人体机能调节的重要作用,认为适度的冬夏温差是人体必须历经的,过度使用空调对健康是十分有害的,所以,有人提出仅对冷热峰值气温削减3度的空调使用模式,以调动人体自身调节潜能的理念;昼夜的交替规律也是人体生物钟应该遵循的,夜间加班加点白天睡大觉的工作习惯对身体的危害也是不可小视的。因此形成尽量在白天完成工作,夜间休息的良好习惯,不仅是节能要求也是健康的必须。可见,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办法。我们应该清楚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固然是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如果妄自菲薄,就一定会事倍功半,阻碍发展。
4 结 论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与人类命运的革命浪潮中,低碳建筑将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与制度约束得以实现。然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而投入的基础是由国民经济的实力来决定的;可是制度的约束不可避免的会对以前的发展方式有所影响。可见低碳建筑的发展的确是任重道远。
References)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和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79-87.[Zhuang Guiyang.Approach and Potential 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J].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2005,(8);79-87.]
[2]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9-160.[Bao Jianqiang,et al.Low Carbon Economy:Revolution in the Way of Human Economic Development[J].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08,(4):159-160.]
[3]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27-33.[G ong Jianwen.Low Carbon Economy:Chinaπs Realistic Choice[J].Jiangxi Social Science.2009,(7):27-33.]
[4]Phil Jones,LiXiaoxiao.Low2Carbon Building Design:European Experience[C].第七届亚洲建筑国际交流会(ISAIA)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学会,2008:159-163.[Phil Jones,Li xiaoxiao.Low2 Carbon Building Design:European Experience[C].Proceedings of the 7th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itectural Interchanges in Asia(ISAIA).Beijinag: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2008:159-163.]
[5]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3-64[Building Energy Research Center of Tsinghua University.Chinaπs Annual Re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R].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2008:63-64.]
[6]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8):1-6.[Qiu Baoxing.The Transformation Trends of Urban Development Mode in China:Low2carbon Eco2city[J].Urban Studies,2009,(8):1-6.]
[7]肖主安,彭欢.我国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路径选择[J].求索,2010,(4):81-82.[Xiao Zhuan,Peng Huan.The Path Selection of Low2carbon Economy Land Use Mode in China[J].Qiu Suo,2010,(4):81-82.]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2carbon Building of China
JIANG Hong LI Jun2ming
(Business School,Hubei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62,China)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and difficulties in developing low2carbon building in China,the writer aims to reveal the difficulties of promoting low2carbon building in China,then proposes to practice the low2carbon thought to better improve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which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in the past 30 years.This article,which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data analysis and the thought of system science,explains the disadvantage of high2carbon emiss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great urba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in China.It offers an insight into the issue concerning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The writer holds that our development of low2carbon buildingfaces several problems,such as the unsound incentive system and lack of enough recognition and investment.The writer assert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criteria of carbon emission of buildings regulates real2estate development;the making of the criteria of low2carbon building improve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tructure;the thought of energy saving rationalizes the energy price;the advocacy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abou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s and nature.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ow2carbon building should be basedon the return and progressof Chinese traditional idea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However,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needs huge investment.Additionally,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would inevitably affect the existing pattern of development.Obviously,the development of low2carbon building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low2carbon economy;low carbon building;regulate the real2estate development;adjust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F206
A
1002-2104(2010)12-0072-04
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15
2010-11-14
姜虹,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济学、土地经济学与物业管理。
(编辑:王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