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碳汇农业的主要路径与政策建议
2010-02-17谢淑娟匡耀求黄宁生
谢淑娟 匡耀求 黄宁生
(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510610)
中国发展碳汇农业的主要路径与政策建议
谢淑娟1,2,3匡耀求1,2黄宁生1,2
(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510610)
目前国内研究低碳经济,对农业领域的碳源、碳汇功能等相对关注较少。事实上,农业既是全球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当前我国是世界上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高碳型生产资料,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因此,发展碳汇农业刻不容缓。研究表明,碳汇农业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减少对高碳型生产资料的依赖;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增强农业碳汇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减少农作物的碳排放量;改变传统的耕作方法,提高土壤的固碳水平。针对碳汇农业属于新兴产业,需要政府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引导支持,本文重点提出六条政策建议: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开征环境税,构建发展碳汇农业的长效机制;建立有利于发展碳汇农业的保障体系与激励机制;设立“农业碳基金”,推进碳排放权交易;鼓励各类资本下乡,推动碳汇农业的发展;改变传统农业的组织形态,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征收进口农产品“碳关税”,补贴国内碳汇农产品。
碳汇农业;碳汇功能;碳减排;对策研究
目前国内研究低碳经济,主要侧重于城市与工业领域,对农村、农业领域的碳排放、农业碳汇功能等相对关注较少。事实上,农业既是全球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表明,农业是全球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每年产生150亿t的CO2;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工业化肥的生产每年耗费地球1%的石油能源,而禁止化肥的使用能降低30%的农业碳排放[1]。有学者估计,农业源排放的CO2、CH4与N2O量分别占总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1%-25%、57%和65%-80%[2]。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第二大来源,其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3],每年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 160亿t碳当量,约占人类活动总排放量的20%[4]。可见,农业本身就是重要的温室气体释放源,尤其是CH4和N2O。
不过,尽管农业系统是地球上人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另一方面其又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温室气体的减排潜力巨大。由于农业是生物质生产的基础产业,整个农用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碳库,是大气中CO2的重要调节者之一。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量的CO2,生物量中含碳可达到43%-58%[5];而耕地土壤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并具有从大气中吸收并储存CO2的天然固碳功能,使用得当,能有效地减缓碳释放。同时,农业在生产过程还发挥着诸多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如,调节区域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有害气体,增加相对湿度;净化水质,降解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有关学者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在农业领域单按农产品质量计算,每年可吸收CO2约为7.77亿t;若按农作物面积计算,年净吸收CO2的质量则约为22.8亿t[5],因为不仅农产品本身吸收了CO2,而且农作物秸秆生长期间也吸收了CO2。不过,与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不同的农作物生产方式,对碳吸收与排放之间的动态平衡影响甚大,进而难以明确各类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是碳源还是碳汇,以及两者之间演变过程的影响因素。如秸杆是否还田,或供人、畜食用分解,经过多长时间再重新以CO2形式返回到大气中。因此,农田生态系统对大气CO2浓度的净贡献最终取决于其土壤碳库的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合理的农业生产措施可以提高农田土壤碳储量,使之转变为碳汇。董红敏指出,通过改善反刍动物营养可降低单位肉牛甲烷排放15%-30%;推广稻田间歇灌溉可减少单位面积稻田甲烷排放30%;一个户用沼气池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4.1tCO2当量;推行缓释肥、长效肥料可减少单位面积农田氧化亚氮50%-70%[6]。以中国为例,目前拥有近15 390万hm2的耕地,约占全球耕地的10%,平均容重1.2t/m3,若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的话,相当于土壤从空气中净吸收了306亿tCO2。即使我们利用30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增长过程,每年也约有10亿t的CO2被固定在土壤中[7]。据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平均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5 339t/km2,土壤平均碳密度为48.8t/hm2,低于美国的50.3t/hm2、欧盟的70.8t/hm2。在不考虑不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田土壤固碳协同或拮抗作用的条件下,粗略估计我国仅秸秆还田、合理施肥和保护性耕作三项措施的全面推广和应用,农田土壤的固碳速率就可达到1.82亿t碳/年,从2005年到2050年大约可以固定碳81.9亿t[8]。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农业领域潜力巨大。
1 中国发展碳汇农业刻不容缓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目前中国农业活动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分别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的50.15%和92.47%,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9]。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撰文指出:如果不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以我国现有的生产水平和保障条件,到21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年产量下降幅度可高达37%;气候变化和极端气象灾害导致我国粮食产量的自然波动,将从过去的10%增加到20%,极端不利年景甚至达到30%以上。因此,发展碳汇农业的现实目标之一就是使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由碳源转化为碳汇,以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属于严重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工型农业生产资料的高碳型发展模式,因此发展碳汇农业刻不容缓。在低碳经济潮流下,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高碳型生产资料。现代农业生产主要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化肥、农药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其对提高农地单位面积产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剂、农膜等化工型生产资料,其高能耗、高污染等特性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而且生产这些原料的过程必须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导致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并呈日益严重之势。例如,化肥施入土壤,有相当一部分以有机或无机氮形态的硝酸盐进入土壤,在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作用下,会使难溶态、吸附态和水溶态的氮化合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同时转化生成N2O和NOX进入大气,成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10];据统计,目前我国以煤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占62%,每生产1t尿素消耗约1.2t煤和1 200度电,用煤炭气化每生产1t合成氨需消耗原煤1.4t;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平均施用量为434.3 kg/hm2,是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利用率仅为40%;农药平均施用量为13.4 kg/hm2,其中高毒农药占70%,有60%-70%残留在土壤中;全国每年农业生产需要50万t农膜,残膜率高达40%[11]。目前我国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为1 719.6×104t,占全国甲烷排放总量的50.15%,其中动物饲养过程中的甲烷排放为1 104.9×104t,稻田甲烷排放量为614.7×104t[12]。
二是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严重偏低。我国农地耕作长期以来习惯于只用地而不注重养地,因此,农田土壤经过数千年的耕作,有机碳严重偏低。耕地土壤的退化一方面造成耕地固碳能力的严重下降,另一方面使得耕地土壤本身固定的碳向环境净释放。与欧洲同类型土壤相比,中国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尚不及欧洲的一半。从目前中国耕地有机质含量来看,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小于1%的就占31.2%[13]。由于秸秆没有合适的出路,农民大量焚烧秸秆,结果将农作物固定下来的碳又返回到了大气中。以东北地区为例,中国科学院和黑龙江省有关科研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东北地区坡耕地黑土层厚度已从60-70年前的80-100 cm减少到了现在的2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2%下降到了1%-2%,85%的黑土地处于养分亏缺状态。黑龙江省黑土层流失厚度每年达到0.6-1 cm;吉林省30 cm以下的薄层黑土面积已占黑土总面积的42%[14]。
三是工业化的高碳农业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产品安全已经构成严重威胁。已有的实践证明,工业化的高碳农业带来的农田无度开垦和连片种植,导致自然植被、自然物种和天敌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的多样性,造成了土地的毒化和农产品的不安全性;大量化肥的使用,造成大面积的农业面源污染及生态的破坏,进而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农产品品质的下降;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导致对其他品种的排斥;高密度的种养殖以及各种激素和催化剂、添加剂的广泛施用,诱发了农产品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等。这都说明了工业化的现代农业不仅是一种“高碳农业”,而且是一种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进而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的“高危农业”。
四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管理水平偏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管理效率不高,资源要素浪费严重。在推广立体种植模式,节水、节能等技术发展方面还相当落后;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等都不高,这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能源的紧张,而且加重了农业碳减排的压力。因此,关于农业生产资料的改革、生物质废料的合理处理与利用,农业生产的直接能源消耗等问题,已成为低碳经济时代我国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发展碳汇农业的主要路径
在低碳经济时代,我们必须尽快转变现有的农业发展方式,逐步减少对高碳农业的依赖,鼓励发展碳汇农业,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碳汇农业的基本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减少对高碳型生产资料的依赖。循环农业是以对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生物质能的多级利用和营养元素的循环利用,减少对农药、化肥等化工型生产资料依赖为特征的一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其通过建立“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作物秸秆、粪便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减少农业生产中废弃物的排放,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是减少农业的碳排放,增强农业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以农业废弃物秸秆与粪便为例,通过沼气池转化或直接还田,施用粪肥,不但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而且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从而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减少温室气体的释放。据估算,农作物秸秆碳汇每年至少有15.03亿t[5],完全可以满足返田固碳的需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实现农业途径的温室气体减排。
第二,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增强农业碳汇功能。有机农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发展有机农业,就是遵循生态环境系统的运行规律,通过生物措施保持土壤肥力,尽可能减少外部投入,利用自然的调控机制,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保护自然资源,保持可持续稳定的生产过程的农业。其禁止施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以及人工合成的植物保护制剂;利用天然植物性农药和杀虫生物制菌剂以及耕作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病虫害防治手段;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肥等措施进行土壤培肥、保持养分循环等。有机农业能够优化可再生资源及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和能流的循环,同时避免耕地或干泥炭地中氧化亚氮和沼气的排放。相同的生产区,有机体系的排放量远远低于化工体系的排放量。据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采用有机系统耕作,因不使用耕地机械而能够避免的碳排放量大约为879kg/hm2/年[15]。因此,推广有机农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减少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且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化石燃料的问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并由此带来巨大的农业碳汇效益。
第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减少农作物的碳排放量。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一方面可以为市民提供自然生态的休闲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游憩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农作物的减碳、固碳能力。
第四,改变传统的耕作方法,提高土壤的固碳水平。对农田生态系统而言,耕作是破坏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加速土壤有机碳分解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耕作、部分实行减免耕作能增加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大量资料表明,免耕与少耕管理与传统耕作措施相比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通过免耕、少耕,减少土壤中不稳定碳的流失,降低风雨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增加土壤碳汇。研究表明,坡地在开垦后5a内,因耕作和水侵蚀导致土壤有机碳以2.15 mg C/(hm2·a)[16]的速度损失,而我国有18%的耕地为坡耕地或易受侵蚀[17],所以保护性耕作具有很大的固碳潜力。例如,在北美地区,经过多年的保护性耕作使该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10a以上可使农田耕层有机碳含量增加7%-10%[18]。因此,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应改变广泛使用需要耗费大量化石燃料的农业机械的耕作方法,通过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的免耕覆盖模式等耕作方法,增强土壤有机质,加强土壤的固碳作用。
3 中国发展碳汇农业的主要政策建议
碳汇农业属于新兴产业,因此急需政府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引导、支持。这不仅需要市场机制和制度安排充分发挥作用,而且需要政府积极进行引导、宣传和推广,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与保障。即,建立起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通过强制性制度创新,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资源节约、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实现农业的低碳排放。具体而言,可重点实行以下六项政策措施:
3.1 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开征环境税,构建发展碳汇农业的长效机制
明确资源和环境的公共产权,建立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损害成本的资源、能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初始产权配置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对化肥、农药开征环境税,引导农户改变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工型生产资料的农业生产方式,有效推进碳汇农业发展。例如,明确征收的化肥、农药环境税必须全部反哺到碳汇农业,或者以“碳补贴”的方式返还给农民,提高农民发展碳汇农业的积极性;在农业节水方面,明确地方政府拥有本辖区内水资源的调控、分配、管理和监督权:用水户按分配的指标和相应价格拥有用水权;节约和剩余的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参与交易、转让,建立节奖超罚机制等。
3.2 构建有利于发展碳汇农业的保障体系与激励机制
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推动作用,制定相关的扶持发展碳汇农业的各类政策措施,增加对发展碳汇农业的公共投入,如,税费减免、财政扶持、技术支持、土地使用等,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把农业生态环境纳入政府公共管理范畴;建立有利于碳汇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在农业建设项目审批、投资等环节,优先考虑碳汇农业项目;建立碳汇农业促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碳汇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要重视碳汇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工作,运用公共财政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及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物业化管理;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增施有机肥、资源节约、农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集中处理等工程和生产方式实施低碳补偿政策,激发发展碳汇农业的内在动因和持续动力;建立相关的保障体系,避免土壤的固碳过程逆转,并建立一套奖惩制度,对土地固碳效果显著的优秀土地管理者给予奖励;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对发展碳汇农业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完善有机农产品标识制度,鼓励公众购买碳汇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实行农业生产的碳核算制度。
3.3 引导与鼓励低碳科技革新,构建推动碳汇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碳汇农业的发展既是一场农业生产的低碳与环保革命,也是一场新技术的革命,因为发展碳汇农业的关键是依靠农业科技在低碳领域的突破。因此,政府应当积极引导、鼓励与扶持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和攻克农业方面节能节水等低碳的关键性技术,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低碳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技术创新、集成研究并形成突破,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推动碳汇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逐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节能低碳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投入力度,依靠科技、组织实施好农村沼气、秸秆气化、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有机农业投入品、副产物综合利用、天然林保护与退耕还林、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重点在全国创建一批碳汇农业示范园区,推广碳汇农业,由此推动碳汇农业的快速普及与发展。
3.4 设立农业碳基金,推进碳排放权交易
在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要抓住机遇,设立农业碳基金,拓展农业资本市场,解决发展碳汇农业所需的部分资金;并以清洁发展机制为核心,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先期主要面对国内能源大企业销售,逐步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粮农组织的经济学家莱斯利·利珀认为,通过此种低碳融资措施,发展中国家低碳农业的规模可能会每年增加300亿美元[19]。而且,进行农业碳交易,可额外增加农民的碳汇收入,有利于激励农户从“碳源”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到“碳汇”农业生产方式。目前,中国已成为发达国家开展CDM项目的主要国家,全球最大的CDM市场减排量的最大供给者。因此,应该抓住机会促进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转让,同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低碳农业技术和低碳农产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整合市场现有的碳汇农业技术,加以培训、示范和推广应用,以期在国际碳汇交易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同时,在国内积极探索创建“企业—碳交易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碳汇交易机制,形成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与碳交易机构等相关体的利益共享机制和专业合作组织订单机制,其内在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企业与碳交易机构之间,主要是加入碳交易机构的企业自愿并从法律上联合承诺,通过购买补偿项目的碳减排指标,完成其定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即,企业通过农业碳汇等项目去弥补未完砀减排目标或超额排放;二是碳交易机构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之间,主要是专业合作组织负责将农民组织起来,帮助有意愿实施碳汇农业技术的农民签订合同或者订单,并将其减排的温室气体指标集合在碳交易机构出售;三是农村专合组织与农户之间,主要指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订单机制与愿意提供碳汇的农民签署合同,然后将集中销售碳减排量的利润按签订的合同返回给农民[20]。
3.5 鼓励各类资本下乡,推动碳汇农业的发展
要改变农村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碳汇农业,除了政府财政支持以外,更需要金融机构资金及“市场资本”的积极介入,在政府财政投资、金融机构与市场资本的合力作用下,共同参与和推动新兴碳汇农业的发展。因此,应以全新视角设计各类资本支持碳汇农业的框架体系。一是为支持碳汇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及各类资本提供税费优惠、利息补贴和风险担保上的政策支持;二是制定完善农业保险法、碳汇农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建立健全农业保障体系,推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保险同时运营的联合保障机制,提高保障系数,降低信贷支持风险。三是建立银行、担保与保险联合支持机制,实现低风险、高收益的多方共赢。保险公司为高投入、周期长和高收益的碳汇农业提供政策性或商业性风险保障;政府主导组建碳汇农业专项担保公司,建立公益性担保基金,为碳汇农业提供融资担保;银行机构则依据信用评估和风险评估情况提高信贷额度,延长资金使用期限,降低资金使用价格,促进联合机制有效发挥。
3.6 改变传统农业的组织形态,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
推进农业专业合作以解决农业经营规模过小与发展碳汇农业的矛盾。目前我国主要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小规模的农户和农场模式,这种农业生产形态给规模化碳汇农业的发展带来困难。例如,一个农户或一个农场实行碳汇农业的模式,而周围的耕地仍是工业化农业,那么这个生态模式的土壤、空气和水源等就难以避免会受到影响和污染。因此,需要在传统农业的组织形态上进行改变,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例如以村组为单位开展土地合作,选择合适的项目发展碳汇农业;扩大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规模和合作内容,引导不同专业合作社围绕发展碳汇农业进行经营合作;引导小规模的生态农户与农场,通过成立生态合作社扩大规模等等。
3.7 征收进口农产品“碳关税”,补贴国内碳汇农产品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普遍实施高补贴政策,这事实上包含了对农业的“碳补贴”。此外,发达国家碳减排成本普遍较高,据调查,欧美国家的碳减排成本平均在50美元/t以上[21],折合人民币成本大约为340元/t。按照1 kg粮食吸收1.47 kgCO2标准计算,欧美发达国家粮食碳补贴标准大约为499.80元/t[5]。这可作为我国进口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的“碳关税”标准。同时,把征收的资金用于补贴国内的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等碳汇农产品,以提高农户发展碳汇农业的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益。
References)
[1]百度百科.低碳农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191889.htm?fr=ala0-1-1.[Baidu Baike.Low2Carbon Agriculture[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191889.htm?fr=ala0-1-1.]
[2]林而达.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Lin Erda.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M].Beijing:Beijing Press,2001.]
[3]李晓兵.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395-40.[Li Xiaobing.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Land2use/Cover Change[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1999,14(4):395-40.]
[4]Paustian K,Cole C V,Sauerbeck D,et al.CO2Mitigation by Agriculture:An Overview[J].Climatic Change,1998,40(1):135-162.
[5]夏庆利.我国农业的“碳汇功能”研究[EB/OL].http://www.docin.com/p-56175329.html.[Xia Qingli.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Carbon Sinks in China[EB/OL].http://www.docin.com/p-56175329.html.]
[6]彭新宇.建议加强低碳农业有关问题的研究[EB/OL].http://www.sciencenet.cn/m/user2content.aspx?id=304982.[2010-03-21].[Peng Xinyu.Strengthening Research on the Issues Related to Low2 carbon Agriculture[EB/OL].http://www.sciencenet.cn/m/user2 content.aspx?id=304982.[2010-03-21].]
[7]蒋高明.耕地变“黑”可捕获巨量温室气体[EB/OL].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27862Storing-carbon2in2the2 fields.[Jiang Gaoming.Black Farmland Can Capture Massive amount of Greenhouse Gases[EB/OL].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27862Storing2carbon2in2the2fields.]
[8]史学正,赵永存,于东升.集发达国家的技术与资金,发挥中国土壤固碳潜力[EB/OL].http://www.cas.cn/zt/sszt/gbhg/200912/t2009121822710607.shtml[Shi Xuezheng,Zhao Y ongcun,Yu Dongsheng.Exploit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soil in China through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undsfromDeveloped Countries[EB/OL].http://www.cas.cn/zt/sszt/gbhg/200912/t2009121822710607.shtml.]
[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15-20.[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itial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on Climate Change[M].Beijing:China Planning Press,2004:15-20.]
[10]黄国勤,王兴祥,钱海燕,等.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4,13(4):656-660.[Huang Guoqin,Wang Xingxiang,Qian Haiyan,et al.Negative Impact of Inorganic Fertilizes Application on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Ecology and Environment,2004,13(4):656-660.]
[11]蒋高明.关注中国乡村生态退化[J].自然之友通讯,2008,(4).[Jiang Gaoming.Concerns about the Ecological Degradation in Rural China[J].Friends of Nature2Newsletter,2008,(4).]
[12]董红敏,李玉娥,陶秀萍,等.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8,10(24):269-273.[Dong Hongmin,Li Yu2e,Tao Xiuping,et al.China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Its Mitigation Strategy[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08,10(24):269-273.]
[13]蒋高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培育土壤碳库[J].绿叶,2009,(12).[Jiang Gaoming.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rcular Agriculture,Cultivate the Soil Carbon Pool[J].Leaves,2009,(12).]
[14]蒋高明.让耕地变“黑”[EB/OL].http://www.qstheory.cn/st/xhjj/200912/t20091207216538.htm.[Jiang Gaoming.Land changed to‘black’ [EB/OL]. http://www.qstheory.cn/st/xhjj/200912/t20091207216538.htm.]
[15]Lin Tingting.如何向低碳农业过渡:有机农业是重要切入点[EB/OL].http://www.gdcct.gov.cn/info/zt/nyhb/dtsd/201001/t201001142 248659.html.[Lin Tingting.Key Cut2in Point to Transition to Low2carbon Agriculture:Organic Agriculture[EB/OL].http://www.gdcct.gov.cn/info/zt/nyhb/dtsd/201001/t201001142248659.html.]
[16]Wijty J J,FM LI S,et a1.Influence of Cultivation and Fertilization on T otal Organic Carbon and Carbon Fractionsin Soilsfrom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Soil&Tdlage Research,20O4,(77):59-68.
[17]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Huang Wenxiu.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M].Beijing:Science Press,2001.]
[18]Yang X M,B D Kay.Rotation and Tillage Effects on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a TypicalHapludalfin Southern Ontario[J].S0il&Tillage Research,2001,(59):107-114.
[19]吴一平,刘向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我国现代农业[EB/OL].http://www.hprc.org.cn/pub/gsw/gsyj/jjs/hyyxs/201004/t2010042724695724.html.[Wu Y iping,Liu Xianghua.Development of Low2carbon Economy to Build M 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EB/OL].http://www.hprc.org.cn/pub/gsw/gsyj/jjs/hyyxs/201004/t2010042724695724.html.]
[20]李晓燕1发展低碳农业四川如何突破两大瓶颈[N]1四川日报,2010-10-131[Li Xiaoyan.How to Break two Bottlenecks of Low2 carbon Agricultural Delevopment in Sichuan[N].Sichuan Daily,2010-10-13.]
[21]张卫华.中国第一个CDM项目前生今世[J].经济,2007,(7):22-25.[Zhang Weihua.The Past and Present of the First CDM Project in China[J].Economic Journal,2007,(7):22-25.]
Main Paths and Policy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2sinking Agriculture in China
XIE Shu2juan1,2,3KUANG Yao2qiu1,2HUANG Ning2sheng1,2
(1.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3.Guang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Guangzhou Guangdong 510610,China)
At present,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function in the carbon source and carbon sink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low2carbon economy.In fact,agricultur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source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but also a huge carbon sink system.China is one of the world’s major agricultural greenhouse gas emitting countrie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currently over2 dependent on chemical fertilizers,pesticides and other carbon2based means of production.Consequently,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decreases seriously.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arbon sinks is an urgent issue.The main pathsfor this issue are:exerting great effortson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2saving recycling agriculture to reduce dependence on carbon2based means of production;promoting the organic agriculture actively to enhance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function of agriculture;developing leisure agriculture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from crops;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farm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Since agriculture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is an emerging industry,its development needs the government’s policy guidance and relevant economic system innovation for support.Accordingly,six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system for paid2us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d levying environmental taxes to build a long2term development mechanism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agriculture;Establishing a security syste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sinks in agriculture;Establishing“agricultural carbonfund”to promote carbon trading;Encouraging various types of capital to the countrysid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arbon sinks;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to promote the specialized forms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vigorously;Subsidizing domestic agricultural carbon sinks through imposition of carbon tariffs on import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rbon2sinking agriculture;carbon sequestration;carbon reduction;policy proposal
X22
A
1002-2104(2010)12-0046-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10
2010-11-10
谢淑娟,博士生,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
(编辑:田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