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无阻教装路 同舟共济谱新篇
2010-02-16张斯琪
□ 安 健 张斯琪
十年无阻教装路 同舟共济谱新篇
□ 安 健 张斯琪
编者按:
2010年6月,《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迎来创刊百期,每一期杂志的出版发行都凝聚着投稿作者与杂志社工作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为此本刊采访了长期关注我刊发展的几位资深编委及两位老编辑,共同回顾杂志发展历程,同时对杂志未来前景做出展望。回顾过去,前辈们无怨无悔,展望未来,我们豪情万丈!
人物简介:李建民,北京大学医学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现任《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资深编委。
良好机遇;特色;影响力
我与杂志的交情早在创刊前就已经开始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是在我校(原北京医科大学)召开的创刊大会,当时我校是北京技术物资学会理事长单位,可以说杂志是在我们“执政”期间创刊的。但我与杂志的交情早在创刊前就已经开始了,我现在还保存着它没有取得刊号前的杂志。现在杂志从最初的季刊发展成现在的半月刊,内容从单薄变得丰富,在栏目的设置上更是推陈出新,不断扩充。纵向比较,《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覆盖范围上都“今非昔比”了,这是大家努力的成果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要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还需要提高文章的质量
从目前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家的支持力度来看,未来十年我国教育装备事业必将取得跨越式发展。今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未来十年整个教育事业将大幅度发展。从外部发展环境来看,杂志赶上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一本已有十年经验积累的专业杂志来讲,未来的发展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理念,另外还要增加刊物的影响力。杂志的影响力也是一种凝聚力,有了影响力,大家自然愿意到杂志上发表文章。那么怎样提高杂志的影响力呢,我认为首先要完善自我,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
另外,杂志要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还需要提高文章的质量。就《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而言,我认为存在的问题是有部分文章流于肤浅,在内容上过于简单。这样的文章可以有,但不能过多,否则会影响杂志的整体质量。杂志社可以从来稿作者中选取一部分经验丰富、写作能力强的教师,向他们约稿,这样既可以提高文章质量,也可以在行业内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引导大家进而有意识地体现杂志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最想了解行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本行业的创新
在工作过程中,我最想了解行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本行业的创新技术成果,如“认识再认识”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及解决不仅对我目前的工作有所帮助,也可以开阔视野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人物简介:刘志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资产管理处副处长。
关键词:认真;坚持
刊名科学
首先,《中国现代教育装备》这个名字很科学。其中,“装备”的内涵和外延较宽,也合情合理,更能体现办杂志理念。对学校来讲,任何设备都是为满足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并借以完成各项教学、科研任务,用任何词都不如“装备”贴切。
杂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北京走向全国,寄托了北京高校资产管理人的希望,同时作为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展示的一个窗口,杂志和采购网发挥着良好的平台效用。
一份责无旁贷的“认真和坚持”
巩固并发展一块阵地,需要一份认真坚持的精神。杂志做到了这一点,且做得很好。它的这份精神不仅源于杂志的每一位员工,更需要每一个从事高校资产管理工作者的坚定信念。这是一份责无旁贷的“认真和坚持”。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离不开这两个词。
十年来,杂志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全国各类院校中声势不断扩大,在教装领域为广大教装参与者搭建了交流平台。对杂志来说,未来十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积极地为学校服务,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提高杂志编辑水平和刊发文章质量对杂志意义深远
继续提高稿件和编辑水平,并对所投稿件施以指导意见,改善发表稿件的质量,增强杂志学术分量,扩大杂志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十年磨一剑”的事。
创刊初期,保障刊发文章数量和稳定发行对杂志的成长很重要,但当刊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刊发文章的质量将影响着杂志水平,而这却着实体现着编辑们的能力。编辑应有能力对来稿反复施以审核、编辑和修正指导,才能使所投稿件达到刊发及更高的水准,事实上,每一位作者也非常愿意配合编辑们完成这项工作。
继往开来,奋发图强
在杂志出版100期之际,我们应该铭记前辈的甘为人梯,是他们默默无闻地为杂志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同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当然,杂志能有今天的不俗成绩,也离不开年轻人的努力付出,这是新老两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这也将大大激励新一代的继任者,继往开来,奋发图强。
发展需要坚实的基础,过去的十年就是我们打基础的时期。未来的十年,是杂志的大发展时期。借此,我也希望杂志以后能继续团结各界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地不断向前发展,在下一个十年取得更大的进步。
人物简介:刘俊千,北京工业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本刊老作者。
关键词:突出优势;转折点;“案头书”
内容深入浅出,适合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阅读
几年前我就给咱们杂志投过稿,现在也很关注它的发展,既是“老作者”也是“老读者”。《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的突出优势是:内容深入浅出,适合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阅读。与其他专业期刊相比,刊登的论文不仅包括理论研究和学术观点,还有政策探讨以及实践成果总结。这些文章使杂志内容更具层次感、实践性和指导意义。
杂志发展存在一个转折点
十年来,杂志的整体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我认为在杂志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转折点,就是赵英斌同志从北京技术物资协会转到杂志社之后,加强了杂志与协会和北京地区各级学校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杂志的发展。这是杂志的一个优势,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扩大这一优势,还应有意识地加强与其他省市学校的联系。
使杂志成为实验室教师和从事教育装备采购与管理者的“案头书”
下面谈几点建议供你们参考:
1.建议杂志做一些中国高校实验室巡礼。有些高校实验室建设得很有特色,还有一些学校的装备或设备部门工作开展得很有成效,他们的经验和成就都值得推广。
2.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向高校设备管理和采购工作者约稿。杂志不仅要接受作者投稿,还可以确定话题向作者约稿。这样可以使杂志不仅有相对固定的栏目,也增加了一部分热点问题,最终使它成为实验室教师和从事教育装备采购与管理者的“案头书”,大家通过翻阅目录就能了解本行业的最新进展。
3.进一步提高稿件质量。有些栏目的论文质量有待提高,如“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工作”栏目中有的文章仅就事论事,没有提炼出更高的解决方案。为此,可由杂志社同时约几位行业专家,就相同的题目开诚布公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联合发表一篇论文。
4.提高编辑业务水平。作为专业期刊的编辑,要非常了解自己从事的这个行业,他所储备的知识不是皮毛的而应该是深层次的。
5.建议将广告插页放在杂志最后,更加强化杂志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6.借鉴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加强规范化,提高论文条理性和逻辑性。
人物简介:范英,教授,现任《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编辑,原北京师范大学设备处处长。
关键词:扎扎实实;发展;十年
杂志是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发展起来的
十年来,《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是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发展起来的。自1998年杂志创刊,从一张小报发展成一本内部免费赠送的刊物(《教育设备信息》),再到现在公开发行,这是一个不易的过程。杂志即将出版第100期,确实是值得庆贺的,十年来它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壮大、越来越提高,并拥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投稿群体。从稿件作者比重上看,高等院校从事理科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教学工作的人员比较多,杂志已经成为他们交流成果、学习借鉴他人经验不可或缺的平台。
杂志能坚持下来,与很多人的努力付出是分不开的
学会要搞学术才能称之为学会,为此,北京高校技术物资研究会的历届领导以及赵英斌同志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每年暑期都开学术研讨会、组织装备一线教师写稿。杂志是一步步很不容易地成长起来的,杂志能坚持办下来,也是与很多人的辛勤付出分不开的。
靠自己,才是硬道理
成为业内的核心刊物是我们一直努力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我们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我们没有“大牌”来做背景,而是自己一步步摸着石头走过来的,我不得不说,靠自己,才是硬道理,但也要谦虚地多向其他刊物学习和借鉴。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是半月刊,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占据了很大的一块“阵地”,我们有高教版和基教版,论文的内容覆盖了“高、普、职”。当然,我们还是需要吸引到更多的知名高校及优秀教师的学术论文。但我不会教条地认为只有教授的文章质量才高,年轻人写的文章学术水平就一定低,杂志还是要多给年轻人一些展示的舞台,教装队伍建设毕竟还是需要他们的加入和付出。年轻人更充满着活力,也更富有创新精神。
人物简介:王庚,高级教师,《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编辑,原北京市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
关键词:学术论文;舞台;影响力;知名度
杂志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
说到咱们杂志,在创刊伊始,范英希望刊登一些外国教育装备的介绍,给国内教师或是采购人员提供一些信息和参考,但是慢慢地就发展为一个高校教师学术论文的阵地和展示教学研究成果的舞台。近年来,我刊又在“高、普、职”领域开展各项征文活动,这也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教装人员提供了展示教学实践的机会。另外,杂志在栏目设置上也是实践与理论结合,既有设计研发与实务应用,又有教学实践与课程建设。当然,这也是由教学形势决定的。
几经搬迁,服务教育教学发展的宗旨始终如一
2003年3月,《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出版了有刊号后的第1期,封面上第一次使用启功题写的“中国现代教育装备”这八个字,时至今日整整8年又4个月,杂志出版到第100期,有许多事情都还历历在目。期间我记得有这么几个重要时间:2003年3月《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正式公开发行,当时的办公地点在文汇园,是教育部的一个仓库办公室;2006年9月又搬迁到首都体育学院操场南边的一个小房间,叫小西楼;2007年11月搬到首都体育学院综合游泳馆。办公地点虽几经搬迁,但杂志以教育装备为中心,服务教育教学发展的宗旨始终如一。
能在同类杂志中脱颖而出,办出自己的特色是我比较看重的。我认为,基教版是我们的一个突破口,中小学的内容更能丰富多彩、活泼多样,办得也能更具特色。
编后话:
本刊有幸通过此次专访倾听众多前辈的心声,他们对于教育,对于教装都是充满了未加“勾兑”的感情与希望。在采访中,前辈们对于杂志的发展历程,所经风雨都是如数家珍,仅此就颇让笔者感动。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在此我们特别感谢始终如一辅助我们成长的前辈们,感谢与我们一同见证我国教装事业发展的教装工作者们,感谢与我们并肩“作战”的一线教师们!
(作者系本刊编辑)
book=6,ebook=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