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项羽悲剧及其社会意义
2010-02-16杨胜海
杨胜海
教学《鸿门宴》常让我陷入深深的悲哀之中。这悲哀不单为项羽的失败,更为那一个社会和这一个社会悲哀。我认为:项羽的悲剧,不仅仅是项羽个人性格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对于项羽的失败,《教师教学用书》(高中语文第二册)在课文说明中指明:“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这一说明,我想是受了作者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及羽背关怀楚……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编者和司马迁都认为项羽失败之悲剧是他自己的自矜功伐、有‘妇人之仁’不忍的性格和以一己武力征讨的行为所导致的。对这一论说,我实在难以认同。
首先,项羽的性格。在《鸿门宴》中,项羽失败的原因,大家都归结为项羽的性格。那么,我们先来看在这一次宴会中,项羽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大多人都赞同《教师教学用书》所归结的“自矜功伐、为人不忍、有‘妇人之仁’”。其实这是我们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待前人,以小人的眼光来看待英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站在项羽的那一方来考虑,则会得出另一些答案。试想,作为一个英雄,一个像项羽这样的真正的英雄,当他遇到他的对手时,他会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呢?这是一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光明磊落,豪气盖天,他怎么会听范增的谋划、依范增的眼色用低下卑劣的手段对待自己的对手?他相信自己,也高看对手。他是“仁”,但不是“妇人之仁”的仁。他不像周瑜,千方百计地算计对手,即使“赔了夫人又折兵”也不放弃暗算,直到最后还仰天长啸:“既生瑜,何生亮!”郁郁而终。他更不是秦桧,以“莫须有”之罪陷害对手岳飞,不怕落得长跪西湖,遭人唾弃的下场。他是同蔺相如一样的人,以忍让和真诚来达成将相和解,赢得千古佳话。所以我认为,这一次宴会体现出来的项羽的性格是:光明磊落、豪气真诚!是一种英雄的精神和气概!教学这篇课文,我们都佩服项羽。但我们佩服什么?难道是他的自矜功伐、妇人之仁吗?不,决不是!我们敬佩的正是他这种光明磊落、豪气真诚的英雄精神和气概!
其次,项羽性格的悲剧。《教师教学用书》说:“项羽的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这分明在贬项羽,褒刘邦。且不说这里面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想,倘以这一逻辑推导,得出的结论则令人震惊:光明磊落,豪气满怀,平和真诚对待对手必将失败;而圆滑狡诈,不择手段地陷害对方,则必将化险为夷,获得胜利!这也就在说,正者注定败,而奸者总会胜。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结论啊?!这一情景与《屈原列传》中屈原的悲剧一样——“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离世的场面想必现在还历历在许多人的眼前,那是一个多么让人心碎的场面啊!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被发行吟泽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或许项羽在后来的失败中也看通了这一点,所以最后仰天长叹:“天之亡我!”这又让我想起了顾城《回答》里的两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是项羽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抑或是社会的悲剧!我们需要什么社会?又在倡导什么样的社会?!
再次,社会的悲剧。项羽这些英雄是我们千百年的民族文化所孕育出来的伟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几千年来都以孔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为核心。孔子提倡“以直报怨”,反对“以德报怨”。孔子这里所标举的“直”的人格,是一种胸怀坦荡的人格。他认为正直、公正、坦诚应当是为人处事的正确心态。做人,首先应该做一个“直”者。儒家提倡“仁”、“礼”。当然这“仁”、“礼”里面有不好的一些东西。但我相信,我们的这些英雄、这些伟人们汲取的都是我们文化思想中的精髓。然而,我们一方面说那些动人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的人民认真努力地学习那些思想和精神,以那些英雄为楷模;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又不要这些接受了民族思想文化教育和熏陶的精英。不仅不要他们,不给他们生存的空间,还叫他们死得悲惨,最后还把责任推到英雄们自己的身上,说那是他们性格的悲剧!这样的社会不是一个悲剧,那什么是悲剧?什么是悲剧的社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