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与超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突破
2010-02-16黄永奎
黄永奎,周 静
(1.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 510830;2.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瓶颈与超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突破
黄永奎1,周 静2
(1.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 510830;2.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出现“瓶颈现象”,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对此种社会现象进行现实性剖析,揭示出其中所存在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如统一分配制度的打破,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人才结构失衡,就业观念滞后等。必须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党和政府、高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达到突破就业“瓶颈”,使社会良性、和谐发展。
瓶颈;超越;就业;突破
就业乃民生之本。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就业高峰。大学生就业出现一种“瓶颈现象”。对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力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社会更加和谐。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 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的就业安置工作。[1]因此,如何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得到现实性突破,成为一项重大的社会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瓶颈现象”现状分析
1999年以来,由于各大高校开始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不断增长,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 212万,2004年毕业人数达 280万,2005年毕业生达到了 338万人。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不断递增,2009年竟达到 611万人,首次突破 600万人,今年则增至 630万人。鉴于当前形势,人保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 87%,今年将使 2010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力争达到 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要达到 80%以上。当前就业市场出现百万大军挤独木桥现象,形势十分严峻。这将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瓶颈现象”。因此,解决就业问题既迫切又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对就业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透视,才能找到解决的措施与方法。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透视
昔日的“天之骄子”、“皇帝女儿不愁嫁”如今变成找工作难。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寻求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性突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社会责任。在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家庭掏出重金培养打造出来的大学生,在就业道路上屡屡受挫。这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看似“怪异”,让人思想好像接受不了的现象,如:“千名硕士竞聘卖肉”、“大学生当修鞋匠、卖烤红薯”、“零薪就业”等等。据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去年该市应届高三学生中,居然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究其原因何在?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外部原因
1.国家打破了统一分配制度,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性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表现在办学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管理体制和教育经费分担机制等方面。1985年 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高校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历史从此被改写,由此拉开了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序幕。由主管部门和高校上下结合的方法编制毕业生分配计划,一定范围内开始实行“供需见面”。1997年全国高校全部实行并轨招生、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1999年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就在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比上年增加了 45万人,增幅达到 42%。于是 2003年开始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高峰,从此大学生就业开始逐渐发展成为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
2.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迅速增加,用人单位人才挑选范围更大
由于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迅速增加,用人单位就有了挑选的余地。对毕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局面在所难免。就业形势非常严酷,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就业难,难于上青天”的局面。
3.结构性矛盾,供求出现错位
(1)人才结构失衡,矛盾加深
人才培养要迎合社会发展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需要各种专门的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当今高校,培养的人才踏入社会以后,找到的工作岗位,好多不是自己专业所学,因而不能人尽其才,令人惋惜。不少人还要再培训,再学习,不得不改行做别的职业,而一些岗位又找不到合适的应聘者,矛盾加深。
(2)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不断转型,时代召唤着新型的、高端的技术人才。当代科学技术一日千里,迅猛发展。高校旧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前沿高科技知识更新换代飞快。有些知识如 IT技术刚刚投入市场不久,便成为昔日烟云。“文化堕距”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这就要求高校专业设置必须跟得上市场需求,高校要不断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经常修改专业培养方案,使培养教育出来的人才与时代发展同步。
4.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选人用人,缺少标准。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用人单位存在不少问题,如人才高消费,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门槛。许多工作本来高中生就能干好的工作,一定要用本科生或研究生。在录用工作中,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大量的人才配置错位。更有甚者,少数用人单位录用人员的工作中还存在着“暗箱”操作。有些岗位看似正在“招兵买马”,实则早已“内定”,使大学毕业生有苦难言。
5.知识较陈旧,转化率低
当今科技发展速度迅猛,而大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好多变动不大,这样就会导致所学知识较为陈旧。陈旧的科技知识一旦运用到生产实践,科技转化率就会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是生产发展的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中国之所以能够迅速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主要靠的是科技创新。武广高速铁路试运成功,光专利就有 925项,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科技创新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所以高校要不断更新教材,组织专家编出精品教材,使大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学术前沿的一些知识。
(二)内部原因
1.观念滞后,走入思想误区
一些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加上父母的一些传统思想,比如:找事业单位,捧“铁饭碗”等,便走入思想误区。如今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所以不可一直围绕着事业单位打转转,投身于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也不失明智选择。必须强调的是,在当前社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思想误区,认为大学毕业生太多,大于社会需求。笔者却不那么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毕业生多于了社会需求。据统计,美国农民中本专科大学毕业生占 50%以上,荷兰、以色列占 40%以上,日本占40%左右。而在中国,农民是大学毕业生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大学生就不能当农民,就一定要在城市生活。这些确实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走进了误区。
2.准备不足,职业概念模糊不清
大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还要多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以便使他们在职场上能够应对自如。一些大学培养出的“书呆子”越来越不适应形势,找不到工作在所难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一些高校,不能及早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导致一些学生对职业生涯概念模糊,临毕业还不知自己要去干啥,前途一片迷茫。
3.眼高手低,不能准确定位,期望值过高
不少学生眼高手低,给自己过高的估价,期望值过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在职场中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既不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好高骛远,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而缺乏自信,确立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的择业期望值。[2]要中肯地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估和定位,否则将无法应对就业竞争的挑战。
4.生活依赖性强,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差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基本上都是“80”后,独生子女多,在生活上依赖性很强,独立生存能力差。再加上创造力不强,一旦踏入社会,一时无所适从;有的甚至重回家中,成为所谓的“宅男”、“宅女”,继续依靠父母。好多大学生实际能力,尤其是工作动手能力很差,给找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路径
(一)及时转变和更新就业理念,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
大学生就业理念的转变对于大学生能否就业至关重要。很多大学生就业理念滞后,一心只想进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找有编制的工作,甚至对一些私营企业不屑一顾。在我国当代社会,如果一个大学生去卖肉、卖烤红薯、去擦皮鞋,舆论界都会掀起一系列的“地震”、“反省”。其实这些反应都是人的陈腐观念在作怪,完全没有必要。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也是劳动者。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学毕业生也不是高人一等。其实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很多企业喊“渴”。一些中小私营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迫切渴望大批大学毕业生加盟。今年春节过后,由于经济回暖,我国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民工荒,对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来说,笔者认为,也可以到珠三角的工厂去大展身手。我国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也需要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那里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空间,但实际上,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凤毛麟角。“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的思想在大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必须及时地转变和更新。
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公务员和考研究生加分、给予生活费补贴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学生要走出思想误区,不要挤在大城市,要走向基层去建功立业。目前国家在这方面已采取了多种支持措施,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3]目前,我国人才分布结构不均衡。高校要多宣传国家政策,通过标语、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辅导员要通过开班会、走访宿舍等宣传、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二)鼓励部分有能力的大学生自主创业
要鼓励部分有能力的大学生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4]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给予适当支助。如:个体经营收费减免、给予小额担保贷款等。由于自主创业难度较大,因此,高校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多开展针对性的社团活动。支持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要开设创业实训课程。
(三)高校开设延缓就业岗位,减轻就业压力
建议一些高校每年度划拨一定经费,让一部分毕业生在这两三年内,采取研究助理、研究助手的方式留在学校,一方面完成学校科研,增加自身技能;另一方面,减少对社会的负担和压力。如果允许,还可以让一小部分人最终留下。因此还要做好财政部门和学校的协调,因为需要用年度经费雇佣毕业生,并给他们入社会保险。温州大学实行“学士后”、“硕士后”,既减轻了社会负担和压力,又使学生得到继续教育和煅炼。
(四)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与培养方案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大学的办学理念也要不断地转变,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教育要为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这种办学理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的建设者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大学的培养方案也要不断进行改革,针对经济建设而作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保证就业的王牌。过去“高分低能”的大学生早已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英语和计算机技能强的大学生成为当前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因此,大学要大力开展社团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决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死读书,读死书。
(六)就业单位要公平、公正,消除就业歧视,提高招聘的透明度
不可否认,在当前就业市场上,就业单位招聘还存在有“暗箱”操作现象,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招聘要增加透明度。就业市场上对于女性、较低学历、有疾病等情况的毕业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2010年 2月,人社部、卫生部、教育部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进一步明确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肝检测项目。对于消除就业歧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七)完善就业工作的评估体系
合理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使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要逐步完善就业工作的评估体系,不能仅以就业率的高低来衡量,还要辅之以多种综合评估方法,如:在校期间大学生就业课的开设情况、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情况等,切实把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八)社会保障部门、社会要加强支助力度
随着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要走向综合化,正规化。社会保障部门、社会要给予大学生就业以强有力的支助。对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金,使大学生逐步渡过难关。要多渠道、多方式地找门路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多方面地关心大学生的生活。
(九)社会、家庭网络关系帮助大学生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中,社会资本不容忽视。社会学研究领域很早就开始研究社会资本。社会学家科尔曼 (Coleman)表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中,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具体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社会学家布迪厄 (Bourdieu)曾经指出,社会资本是个人和团体有意识投资的产物,它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人只所以成为社会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相当重要。通过社会网络关系,亲戚、朋友可以获得相当多的就业信息。其实使用这种方式就业也是当今大学毕业生不可或缺的就业方式和方法。
(十)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大学生要想尽快就业,需要寻找大量的信息资源。要通过学校的就业中心、互联网、报刊、杂志、社会网络关系等渠道获得大量就业信息。要对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筛选,充分利用有利的信息,才能尽快寻找到就业门径。
此外,做好求职简历,掌握面试技巧等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面。总之,只有通过党和政府、高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学生尽快就业,社会才能越来越走向和谐。
[1][3][4]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二〇一〇年三月五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1146914.html, 2010-03-16.
[2]冯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J].北方经贸,2008, (5):152.
[5]董春秋.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5):146.
Bottleneck and Surmount:The Practical Breakthrough for the D ifficul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
HUANG Yong-kui1,ZHOU Jing2
(1.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Guangzhou 510830; 2.College of PublicManagement,GuangxiUniversity,Nanning 530004)
In recent years,the"bottleneck"emerges in graduate employment,which mainly manifests having difficulty in employment.Through analysing this social phenomenon,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re are two reasons from 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sources.Therefore,graduatesmust change the attitude to employment,and unit the efforts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universities,families,the society,graduates themselves together to solve the problem,so that the"bottleneck"can be broken and therefore the society can develop healthily and harmoniously.
bottleneck;surmount;employment;breakthrough
F249.21;G647.38
A
1008-8156(2010)02-0022-03
2010-04-18
修回日期:2010-05-20
黄永奎(1974-),男,河南信阳人,广东培正学院教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