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语境下的全球经济危机思考
2010-02-16冯晓宁
冯晓宁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哲学语境下的全球经济危机思考
冯晓宁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在哲学语境下,对 2008年始发于美国本土的全球经济危机进行反思。探析出这场经济危机不但再次印证了历史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论断的正确性,也暴露出当代世界经济存在着严重的经济伦理问题和管理哲学的缺失。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用“和谐”理念化解危机,即在政治上平等民主,经济上互利合作,文化上交流共进,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哲学反思;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经济伦理
2008年始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迅速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自 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危机伊始带给全世界的是巨大的经济萧条,使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国纷纷放松经济政策以增强市场信心,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同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以共同应对这场危机。在各国政府的努力下时至今日危机已有所缓解。比起危机刚刚来临时人们的仓促分析与应对来说,如今的政府、经济界、学术界则能更深层次、更全面地来审视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探究这场经济危机的产生根源、影响、应对之策及其启示成为时下研究探讨的热点。我们不仅要从经济理论方面分析危机,也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和审视,不同的剖析视角将有助于我们完善对危机的认识。
一、当前经济危机再次印证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学说的正确性
“一个幽灵,马克思的幽灵,在欧美重新出场”。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遭受挫折之际,曾被西方“神圣同盟”合力驱赶、宣告其“退场”甚至“灰飞烟灭”的“马克思的幽灵”,特别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如今在席卷全球、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被西方社会重新“召唤”、重视,甚至被“热捧”。[1]这场危机不仅使西方国家也使世界各国去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学说,这场危机再次印证了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学说的正确性。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商品和消费的内在矛盾演绎作为逻辑起点,正是基于资本主义的客观的基本事实。显而易见,这次经济危机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和预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发生有一系列实现途径和技术机制方面的原因,涉及美国的消费模式、房地产投机、金融监管政策、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以及美国和世界的经济结构等因素。在这一层面上,人们普遍认为:房地产泡沫是危机的源头祸水;金融衍生品过多掩盖了巨大风险;监管机制滞后致使“金融创新”犹如脱缰之马。[2]华尔街金融大亨们大胆的发明,使得买不起房子的住得起房子,使得银行家、金融经纪人、保险公司等风险分散分担,而利益共沾。曾经看似欣欣向荣的美国房地产因借贷者的无力偿还,虚荣的繁荣瞬间灰飞烟灭,然后一环扣着一环,最后引起美国金融界整体性震动,凡是原来涉及房地产的金融机构几乎都受到冲击,更有的被瞬间震倒在地,其余的也摇摇晃晃勉强维持。资本无国界,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间,资本走进走出自由流动,哪儿有利润,哪儿就有国际资本的身影,外加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因而,美国一己的经济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梦魇。在当前这个金融市场发达的社会,用别人的钱来积聚生产的资本 (证劵股票市场),花明天的钱来过今天的日子 (贷款消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 (金融业)交织在一起,支撑起了整个经济大厦,发端于金融业的危机逐渐波及到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消费,从而导致危机进入到平头百姓的日常生活。这终究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消费的矛盾问题,历史再一次证明给我们:马克思对此早已作出科学结论,“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内部一切冲突和失衡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替代资本主义,最终原因是它在继承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础上,能够比资本主义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又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病。
从这场全球经济危机中我们可以清晰窥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根源及其前途,进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坚信资本主义社会必定被更为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二、严重的经济伦理问题成为催生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诱因之一
经济伦理学 (Business Ethics)属于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方向,引发这场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就牵扯到伦理学的这一个方向,经济伦理的核心问题是对经济发展的规范和价值问题予以哲学考量。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在一个面上体现为经济伦理的缺失,其所暴露的主要问题是将生产与消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本末倒置。
经济危机 (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 (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 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危机也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这次经济危机清楚地演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和消费的扭曲关系:生产受制于消费,而过度的信贷消费却破坏了生产秩序和生产力的发展。
探其实质后再次让人汗颜,这次经济危机仍然是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衡的危机,归根结底是生产相对于有效的消费需求能力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实就是经济伦理的危机,从中折射出劳动异化和消费异化的深层次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丧失生产资料,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力的使用权缺乏自主权,进而对劳动成果的分配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劳动的异化决定了消费的异化,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了劳动者的消费活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维持和再造。劳动和消费的异化强化了资本拜物教,而资本的本性不是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贪婪和冒险的本性使资本的运动无视实际消费能力的制约。当资本的盲目扩张运动超过一定程度时,实现商品价值的惊险跳跃成为资本家难以逾越的鸿沟,最后只得求助于国家的力量。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资本家的救命稻草,它所累积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增加了以后的危机的破坏力,这一点已经为资本主义危机史所证明。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人本主义反对科学理性,往往通过非理性的形式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这种思潮往往导致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框架中非常突出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产生这次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复杂的交易模型和高杠杆率的交易模式使得价格机制的联系非常紧密,使得预期资产价格的波动率增加,信用链条断裂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一些市场主体甚至是国家主体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诚信和信用危机。
事实再次证明经济伦理不是可有可无的,基本道德价值观的严重缺失,不仅阻碍经济发展,而且损害经济发展的人文价值。
三、危机暴露全球经营者管理哲学的贫乏
马克思说:“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对立性质基础上的资本增殖,只容许现实的自由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限度,因而,它事实上为生产造成了一种内在的但不断被信用制度打破的束缚和限制。因此,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两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3]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系统由防范、预警、应急、善后评估、自我完善等机制有机构成。为了使国际危机管理能够科学、高效和有序地开展,就要使经营者在管理中具备卓越的远见,这种远见则孕育于管理哲学的智慧之中。稻盛和夫先生被誉为日本“经营之圣”,深谙危机中的经营之道和企业经营的智慧哲学。他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在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书中提及的“敬天爱人”四个字既是京瓷社的社训,同时也是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哲学和核心理念。稻盛和夫先生提出所谓的“敬天爱人”中“敬天”就是中国所说的天道,意为要敬天道,不违背天道;“爱人”就是大家所知道的要具备一颗博爱的心,关怀他人的慈悲的心,也就是说在人生的道路上,要走正道,要满怀着关爱他人的爱心去做人做事。一个企业,如果能把私心从短浅的目光当中解放出来,判断问题就非常简单,消费者也会尊敬你,也会信任你。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如果能做到公平无私,那将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最大动力,也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在今天全球化市场经济时代,严重缺乏的是对于人的心灵的探索。经营者如果缺失了对消费者的仁爱之心,只受贪婪的利润欲望支配,那么华尔街的悲伤决不会是最后一次上演,这不仅是华尔街的教训,也是全球经营者的教训。
这场危机启示我们,做好危机管理工作还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探究其核心价值理念,即发展的价值观。特定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体,金融和经济的运行也是如此。金融和经济实践活动如果不能消除劳动异化、消费异化乃至人际关系异化,那么其发展终究是难以为继的。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有将处于核心地位的发展价值观充分贯穿于危机管理系统工程之中,才能真正从根本上用于解决危机问题。
四、化解危机新思维的有益尝试——和谐拯救危机
和谐世界的基本概念即是在政治上平等民主,经济上互利合作,文化上交流共进,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今天的世界经济前行举步维艰,遇困则要思变,不变则废。“和谐世界”的理念可谓是世界经济迷茫中的摆渡者,是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剂良药。
马克思主义著作阐释,世界作为一种存在,不仅是永恒发展的,而且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4]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就是矛盾,同其他事物一样,世界想发展就必须通过矛盾的运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矛盾的运动自然也不会有世界的发展,“每一事物的内在矛盾是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5]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放大效应源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但是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受资本主义主导地位的影响而没有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有效途径,因此经济全球化利弊互现,挑战和机遇并存。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世界不和谐的根源,而去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世界的不和谐,并且由于一些国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采取以邻为壑的态度和政策,又加剧了世界不和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斗争有两种基本的形式:对抗性的形式和非对抗性的形式;解决事物矛盾的方法是由事物矛盾的性质决定的,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不同,“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6]一般说来,对抗性矛盾发展到最后阶段必须采取对抗的形式才能解决,对于非对抗性矛盾则只能采取非对抗的形式去解决,正确认识矛盾的性质是解决矛盾的前提。“和谐世界”的理念极具创新地包含着对时代主题所蕴涵矛盾性质的科学判断,是我们化解危机的一种有效手段。
这一理念不但对指导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也在哲学层面上实现了诸多突破,如: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理论,特别是为解决矛盾的新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完善了发展观理论,使新型发展观成为解决诸多世界问题的根本指导;充实了人类的思维内涵,打开了思维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人类的思维能力。正如胡锦涛主席提出的那样:“各国应该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坚持平等对话和交流,倡导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观,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即要在整体性理念下建立包容,从而推进人类社会向着自己的理想模式发展,使世界经济步入健康的良性循环。
[1]卡尔·马克思被金融危机中的欧洲热捧 [N].路透社, 2008-10-16.
[2]任平.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批判[J].哲学动态,2009,(4):5-12.
[3]马克思.资本论: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9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20.
[5]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74.
[6]王伟凯.论和谐世界理念的哲学性贡献 [J].求实, 2007,(12):42-43.
Global Econom ic Crisis Under Philosophical Context
FENG Xiao-ning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 of GuangxiNo rmal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4)
In the context of philosophy,this study reflects on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originating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8. It reveals that this global economic crisis does notonly corroborat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conclusion of the periodic capitalistic economic crisis,but also exposes the serious economic ethical problems and the loss of management philosophy. In view of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this study proposes the"Harmony"concept in resolving the crisis,i.e. the co-development achieved by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common efforts in meeting challenges.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economic crisis;Marxism;management philosophy;economic ethics
F113.7
A
1008-8156(2010)02-0004-03
2010-04-17
修回日期:2010-05-20
冯晓宁 (1982-),男,河南扶沟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