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淡穴位名称在经络腧穴教学中的应用

2010-02-16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14期
关键词:三阳丹田主治

程 凯 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浅淡穴位名称在经络腧穴教学中的应用

程 凯 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针灸教学;中医教育学;穴位名称

《腧穴学》不仅是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而且是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该课程要求学生必须牢记经络、穴位的位置所在、功能主治。但是由于人体穴位众多,学生普遍反映难以记忆,穴位的名称、位置和主治、功效很难记忆齐全。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记忆这些穴位的名称、主治功效的时候更简单,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了将穴位的名称含义与其主治功效相联系讲授,使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将穴位有趣的命名含义与它的临床主治功效相联系起来。本文是笔者平时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穴位教学方法,希望对腧穴的教学有一定帮助,以抛砖引玉,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同道斧正。

古人在为穴位命名的时候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各有名处”,正如《千金翼方》所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1]或取类天地,或法象自然,但归根到底都未脱离穴位的功能主治,因此在腧穴教学时,教师应该广泛联系临床,穴位名称和功能主治同步记忆。

现在任脉中的教学重点穴位举例说明之。

1 百会穴

督脉穴位,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针灸甲乙经》云:“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头顶后一寸五分”。[2]

1.1 百会 百,数量词,形容多的意思;会,会合、交会的意思。百会穴为五脏六腑之气、百脉所会聚之处。临床上至头面,下至脱肛、泄泻,百病皆可取百会。

百会在头部,凡头部疾患如头痛、头晕等,百会皆能治疗。《针灸甲乙经》中有“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3]而且本穴位于巅顶,为人体最高点,与天气相通,有升阳举陷之能,《针灸大成》云:“小小儿脱肛患多时, 先灸百会次鸠尾”。[4]

1.2 三阳五会 “三阳”为手足太阳经、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对于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的走行,《灵枢•经脉》有详细的论述: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拙,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拙,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5]

可见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都走行在头面部,并且基本上都是在头面上绕来绕去,总体而言,阳明经分布在人头面部的前正面,少阳经分布在头面部的侧面,太阳经分布在两颊部和后头颈部。

其实,不光是手足三阳经全都汇聚于头部,奇经八脉中的除了冲脉、带脉、阴维脉以外的其他五条经脉,也全部都汇聚于头。

《难经•第二十八难》记载:“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脉,起于足跟部金门穴,向上出于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经过髋关节部,循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到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风府、哑门穴”。[6]

因为手足三阳经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阴跷脉、阳跷脉、阳维脉都直接上行到达头部,所以《针灸甲乙经•卷三》云:“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7]。

三阳经和督脉皆属于阳,督脉又为阳脉之海,本穴可说是一身阳气最充盛的地方,阳气最热。所以百会穴对于阳气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风火上扰而致的中风、昏仆等急症,刺百会能让风火之邪从巅顶泻出;而中气下陷,中阳不足所致的脱肛则是灸百会,升提阳气;而且督脉“入属于脑”[8],脑为髓海,故癫狂、健忘等精神类疾病都可选用百会穴治疗。古时扁鹊救治虢国太子卒死尸厥证,就是用砭石刺激百会穴而愈[9]。

2 关元穴

《灵枢•寒热病》曰:“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10]。

2.1 关元 “关”,门也,有关闭、守护之意;“元”,原也,端也,至大、至始。中医里指元气,即禀受于先天的原始之气,也是人体的元阴元阳。所以关元就是指关闭、守护元气的地方。所以这个穴位是在两肾之间的位置,被认为是人体元阴、元阳交关之所。

元气为生命之本,元气充盈,则人体经脉气血皆能得到滋养而功能旺盛,因此本穴有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作用;同时关元属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主人一身之阴气,临床艾灸关元能滋补阴气,延缓衰老,所以也是保健要穴。

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每个穴位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的病症。关元位于小腹部,内有膀胱、子宫等泌尿生殖系统;而且关元穴为小肠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治疗相关脏腑疾病,所以关元穴对这些器官病变出现的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月经不调、不孕;泄泻、疝气等都有很好疗效。

2.2 下丹田 《抱朴子•内篇•金丹》:“若取九转之丹内神鼎中,夏至之后,爆之鼎热”。[11]《晋书•葛洪传》:“(葛洪)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12]所以“丹田”的意思,就是指炼丹的场所,或者贮藏炼好的丹药的地方。

在现存的文献当中,能见到的“丹田”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延熹年间(公元158年)由边韶撰写的《老子铭》中。《老子铭》云:“存想丹田,大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13]“丹田”本是内丹家藉以锻炼人体精、气、神以成丹的地方,因其像农田一样,有使人获得金丹一样的效果而得名。道家养生者说,人体中有三块最好的“田”,除此之外,其余皆是不毛之地。这三块田即上丹田、中丹田与下丹田。关元穴就是其中的下丹田,是凝神聚气、守养元气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意守丹田”。

3 膻中穴

膻中也是任脉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是心包募穴,八会穴中的气会。

膻,《说文解字》曰:“膻,肉膻也。从肉声。诗曰:膻裼暴虎”。段玉裁注:“去上衣而露体也”。即“膻”字在最初表示“袒”的意思。而“袒”,《说文解字》云:“袒,衣缝解也”。[14]即袒胸露怀。因为解开衣服的时候,露出来的地方主要就是胸腹,所以也将胸腹部称为“膻”。本穴恰好居胸部的正中,故名膻中。根据近治作用,本穴位于胸部,可治胸痛和乳房胀痛;还位于两肺之间,故能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病。

4 神阙

神,尊也、上也、长也,指父母或先天;阙,牌坊也。神阙指先天留下的标记。人一出生,脐带即被切断,与先天的联系也被切断,只留下一个标志。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经络是人体的调控系统,那么人体最早的经络将汇聚于神阙,通过脐带接受母体的调控,因此也可以把神阙这个位置理解为先天经络系统的核心位置,以及先天经络与后天经络相沟通的特殊标记。

《针灸甲乙经》记载:“绝子,灸脐中,令有子”。[15]概神阙为生殖之根,故临床可用来治疗不孕、不育疾病;本穴又能培本固元,对于虚脱、卒死等急症,灸满壮数亦能回阳救逆。

对于神阙穴名的解释,还有其他的记载:神,变化之极也,神是一身的主宰,人若无神,则全身无主,而成不知不觉之呆物矣;阙为中门,以示显贵。灸神阙起死回生也是因为留住了神气,得神者昌。

以上解释都提醒我们:神阙,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位,因此临床上禁止针刺,多用艾灸、按摩的方法刺激本穴。

5 水分

《针灸甲乙经》曰:“水分在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16]。

这个穴位一听就知道和水有关。水,即指水液;分,分开之意。也称分水。《金针梅花诗钞》云:“水分要在能分水,清浊难分水病推”。[17]这个穴位具有能够将水液清浊两部分分开的作用。《类经图翼》记载:“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18]因为小肠的功能是分清泌浊,使清者水液进入膀胱,浊者连同渣滓入大肠,所以靠近小肠的水分穴也就具有了这个作用。

本穴在临床上是治水要穴,《千金翼方》说:“主水肿胀满不能食,坚硬,灸日七壮至四百壮即止”。[19]根据解剖结构,针刺太深容易伤及肠系膜动脉,造成内出血、膀胱破裂等,所以此处禁针。

笔者在教学、临床带教的过程中,使用将穴位名称与其主治功效相联系的方法进行讲授,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听到这种解释以后,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很深。虽然没有达到能够一字不错的记忆,但是总体的穴位功效主治等已经深刻难忘了。由此可见,在教学、临床带教过程中,教师把这些提炼出来,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记忆穴位名称联想功能主治,再结合特定穴主治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穴位局部的治疗作用,纵横联合,不失为《腧穴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良方。

[1,19] 孙思邈著.刘清国校.千金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32,19.

[2,3,4,7,15,16] 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35,119,

824,35,139,43.

[5,10] 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0-201,307.

[6,8]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难经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1:69.

[9] 司马迁.史记[M].上海:中华书局,1959:2792.

[11] 葛洪,顾久.抱朴子内篇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101.

[12] 房玄龄.晋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141.

[13] 李养正.道教经史论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259.

[1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71.

[17] 周树冬.金针梅花诗钞[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19.

[18] 张介宾.类经图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294.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4.027

1672-2779(2010)-14-0040-02

2010-04-13)

猜你喜欢

三阳丹田主治
罪恶聊天群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一)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三阳发布新款索尼E卡口85mm F1.8 ED UMC CS镜头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唤醒丹田方法之我见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