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跨越式发展
2010-02-16兰建平苗文斌
文/兰建平 苗文斌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跨越式发展
文/兰建平 苗文斌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把握其客观规律,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促进浙江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 前浙江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战略转型期,这一时期也是浙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浙江必须深刻研究全球和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加快推动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后危机时代的新动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后危机时代”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必争之地”,其战略意义日渐凸现。2009年4月,日本推出《未来开拓战略》(J复兴计划),其中把“低碳革命”列入日本新经济结构中的骨干产业。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2020战略》(Europe2020),提出未来 10年欧洲发展的重点和具体目标,明确实现以发展知识和创新为主的智能经济。2010年3月,美国发布《连接美国:国家宽带计划》,试图通过创造新产业,重振美国竞争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的战略部已署拉开序幕,确定了7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与此同时,各省市产业发展也开始集中力量培育新兴产业。上海市实施“9+2”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聚焦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九个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江苏省明确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为发展重点。广东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LED)等三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争取到“十二五”末这三大产业形成万亿元产业规模,珠三角成为全球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基地和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基地。
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规律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其发展具有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具有颠覆性,而不是渐进式的。学术界一般认为,与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innovation)不同,突破性创新(Radicalinnovation)建立在一整套不同的科学技术原理之上,常常能开启新的市场和潜在的应用领域,通常是新企业成功进入市场的基础,并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的重新洗牌。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看,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飞跃和跨越的过程,普遍的规律是“大多数工业发展是在一个准备阶段之后,采取‘大突进’方式实现的,在‘大突进’时期会有一个相当长时期发展过程异常迅猛”。引起这种飞跃或跨越的原因,主要是产业主导技术上的大突破,进而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产业组织创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组织创新,突出表现在新兴行业领军企业整合全球高端要素在短期内迅速崛起,成为引领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电子管产业发展规模庞大,但是晶体管技术的出现几乎击溃了所有的电子管生产企业,德州仪器(TI)、仙童、英特尔、东芝等企业从诞生迅速占据行业主导地位,与传统的产业组织发展往往历时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情况具有重大区别。新兴产业中企业爆炸式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是组织创新,通过组织创新保障行业高端要素资源的快速集聚和活力激发。
资本引导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强调政府示范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模式创新。充分运用资本的市场化机制,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创新。硅谷被全世界公认为不断出现商业性高科技突破的中心,资本的充分集聚、风险投资的繁荣,是其成功孵化新兴产业的重要原因。近些年,占美国人口不到2%的硅谷,吸引了美国风险投资的40%以上。从整个美国来看,自1946年开始进行组织化和制度化的风险投资活动以来,风险投资加速了高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和商业化开发进程,促进了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发展。从 Cisco、Dell、Intel等新经济的信息基础设施供应商,到AmericaOnline、Yahoo等网络内容提供商,再到eBay、Amazon等各类电子商务模式典型运用者,无一例外都是在风险投资的扶持下实现产业化的。
制度保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对原有经济发展与政府管理体制带来巨大冲击,也将对政府管理体制构成重大挑战。比如,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重要形式的分布式能源电站,其定价机制的形成、并网模式、与自然垄断的电网运营之间的融合等问题,都是超越了省级政府层面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家政策与制度来解决。国内外研究表明,无论从美国还是欧洲看,完善的法律法规、系统的创业风险投资法律体系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和风险投资的重要保障。同时,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都起到了重要引导和支持作用。日本、欧盟、美国等国家通过实施“太阳能计划”、购电补偿法等政策,鼓励本土光伏产业大规模发展。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层面考虑,更要注重区域经济发展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突出重点,加快推进
在后危机时代,浙江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步伐,规划发展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先进装备、节能环保、海洋产业、新能源汽车、核电关联产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指出的是,一项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技术能否真正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取决于其是否满足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群化、产品的品牌化、技术的引领化要求,取决于能否实现龙头企业和专业化企业的良性互动。浙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忌从省到市到县(市、区),再到镇(乡)都争先恐后规划、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立足浙江实际。要针对浙江现有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四大建设”主动谋划。深入研究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特别要分析省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基础。比如,以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浙江产业人才积累好,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潜力巨大。
——注重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仍然是产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浙江在重点战略领域的确定和培育中必须把握四个要点:先导性,洞悉技术突破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革命性改变;倍增性,拟培育产业的增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或者迅速扩张的市场需求将会拉动该产业较快增长;辐射性,拟培育产业领域有利于技术和产业跨界融合,产业链条长、行业带动性强,能够有效促进相关产业的提升和产业规模的扩张;可持续性,拟培育产业能形成较长时期、较大规模的市场和最终消费。从当前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来看,浙江将物联网产业、生物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推进是具有战略视野的。
——强调创新驱动。转变原来促进产业发展更多体现在政府的“给、减、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突破传统要素供给的思维,转而高度关注产业的高端要素的创造和集聚。在积极探索产业大平台建设新机制的同时,积极有效地利用全球高端资源。特别重要的是,新兴产业发展要充分重视“两条腿走路”,在大力引进外源型科技资源的同时,致力于各类重点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培育力度,加大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支撑和促进产业发展。
——着眼长远发展。对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把浙江长期的产业竞争力培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显得尤为重要。要激活企业投资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动力,推动企业成为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排头兵。对于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一定要创造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投身相关研究。加快省属高校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着重从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和学科优化设置。
——重视体制机制再创新。浙江传统的体制和机制优势正在弱化,要在产业资本引导机制、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以及政府的经济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不断再创体制、机制的新优势。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快速成长并发展起来,真正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