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流探求的六个适用性
2010-02-16哉著旭译
〔日〕中 田 信 哉著,姜 旭译
(1.神奈川大学,日本 神奈川县 横浜市 221-8686;2.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北京市101149)
一、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持续发展的阶段,引入了现代物流的概念,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政府、产业界、企业界都开始致力于现代物流的发展。
构成物流活动的各项功能包括运输、装卸、搬运、包装、仓储管理等。当然,这些经济社会活动,很久之前就存在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物流业发展。此外,对于物流业的重要支撑——公路、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日本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积极推进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
但是,这些物流活动以及各地区的物流节点都是独立存在并单独进行的。然而,货物的空间移动应该在各独立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并把各地区的节点相互连接起来,追求物流网络的连接性,促使物流系统发挥整体功能,进而提高其经济性。对于现代物流这样一个概念,日本以前是不存在的。同样,美国作为运输业比较先进的国家,1960年之前也不存在现代物流的概念。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需求,现代物流的概念也就不会存在。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国内货物及商品流通量不断增加。为了应对急剧增长的货物流量,运输、仓储管理等独立的物流活动以及各地区单独的物流节点已经不能满足物流市场的需求了。因此,在社会、产业和企业的需求下,新的物流系统及物流网络相应产生了,从而形成了现代物流这一新的概念。
就这样,自1970年开始,日本物流在经济、管理等重要领域得以发展。但是,当时所认知的物流只是系统、网络而已。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得以不断提高。在各独立物流活动的基础上,物流业活动范围及活动能力不断扩大。另外,现代物流技术的不断引入以及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从1980年开始,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日本现代物流概念不断得到调整。推动现代物流形成的最大的原动力就是信息化的引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各个独立的物流系统以及各地区的物流网络被有机联系起来,现代物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1990年,美国产生了现代物流的理念,成功引入了现代物流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合理化、高效率化、低成本化”以及“机械化、省力化、功能扩大化”等战略思想不断被引入到现代物流中,开始重视“国家、企业层面新的战略”以及“市场需求的适用性”等内容,并进行了转变。应以这些内容作为现代物流的目标和准则,不断进行管理战略调整和市场开发。通过这些长远目标的制定,提高了各独立物流系统及各地区物流发展的水平。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活逐渐稳定,国民经济发展走向成熟,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日本经济开始进入低增长的阶段和稳定增长的时期。可以说,2010年日本经济表面上看有所好转,其背后隐藏的原因很多,比如所依存的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日本企业不断削减人员的企业战略的引入。但是,日本国内需求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失业率也没有得到改善。
即使这样,日本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各产业都进入了高度化发展的阶段。伴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市场及国民对现代物流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物流活动不能仅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要考虑社会效益。这就是本文所提出的“社会适用性”或者“多目的适用性”的内容。
下面,就目前日本现代物流的发展、日本政府在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情况、各产业及各企业对物流业的要求以及这些方面存在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阐述。
二、六个适用性
目前,日本物流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区适用性,二是环境适用性,三是国际适用性,四是战略适用性,五是管理适用性,六是理论适用性。这六个方面的问题,也即日本现代物流所要探求的六个适用性。
这些适用性可分为与国家层面紧密联系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与企业层面密切相关的管理问题。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或相互对立的关系,以一种交错复杂的形态存在。其中,第六个适用性,即理论适用性,无论对政府还是企业来讲都可以作为基本的理念,而且这些理念必须要明确。目前,日本物流有时会因环境的变化或要求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导致物流的功能与存在形式非常分散,难以统一,会针对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场合提出不同的应对办法。这些导致物流功能重复累积,而且无法进行整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一系列的整合问题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下面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第一个问题是地区适用性。目前,日本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前各地区作为日本的各个生产基地而存在,但随着各企业不断进入海外,使得这一生产模式消失,并出现了产业空洞化的状况。同时,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以及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推进了城市型产业的形成。
随着各地区产业振兴政策的实施成为主要的课题,物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各地区的物流业从生产地向消费地、工业城市、港口城市进行货物流动的情况较多。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以提高,也形成了各地区物流业新的体制,但随着旧体制的破裂,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才能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如何才能振兴地方产业呢?到目前为止,各地区仅仅凭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机构经营战略调整,并没有达到振兴地方经济的目的。
尽管生产制造基地的功能不断下降,网络却得到了发展,这使电子商务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很多邮购销售商与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在各地区相互联系的倾向不断加强,再加之大城市消费者偏好的高度化,生产地直接销售运输的物流模式不断增加,这些新型的物流服务模式与地区及城市紧密相连。而且,这些物流活动都是以多批次、小批量、高频度的小宗混载货物运输为主。另外,与大城市相连接的地方主要港口的内陆货运站建设也不断加强,这些设置在内地的集装箱货物站主要处理小宗混载货物的运输。面对这一变化,物流园区也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因此,必须重新认识过去在整个日本统一建设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的模式。为适应连接新的地区及城市货物流动的新型物流服务模式,必须对物流服务模式进行改革,这与物流国际化存在很大的关联性。
第二个问题是环境的适用性。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趋势,日本政府把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了国家层面的重要课题。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有产业都制定了不同的行动计划以促进环境的改善。绿色物流合作伙伴政策、运输模式转换等适应环境的物流服务模式得到了发展。
但是,对各个物流企业来讲,在一系列绿色物流政策推进的同时也增加了它们的负担。绿色物流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各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无法完成的。因此,为达到环境的要求,制定新的绿色物流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日本政府还应对物流系统及物流企业提供各种援助。特别要在运输部门、装卸搬运机械、运输燃料、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通过普及低公害车等,来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排放的目标。为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日本政府及各产业组织要进行不断的协调。考虑到日本这个国家的特殊性质,政策目标被明确制定出来之后,为了目标的实现,政府及民间企业要通过共同合作,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并推进实施。在这一问题上,日本政府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到目前为止,日本政府集中力量为改善环境提出了各种政策,并得到了日本国民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是国际适用性。对于这个问题可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个方面是因国际竞争加剧而致使日本物流出现的问题。目前国际港口特别是集装箱中枢港口,主要集中在中国上海、中国香港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中国台湾的高雄、韩国的釜山,日本港口与这些港口的差距越来越大。推动发展综合中枢港口的战略港湾政策成为日本政府层面的策略,把日本轻工业品、加工食品的生产向亚洲各国转移,促使日本国内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而这需要港口货物处理能力及综合港口转运能力的提高。但由于目前日本国内港口的容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日本的港口及机场作为新的物流节点需要不断扩大并集中自己的功能,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另外,虽然日本港口及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但其功能及设施的分布仍然比较分散,因此日本港口功能的集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国际物流战略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物流业发展与日本政府及日本物流企业的竞争关系。此外,多数日本企业不但分布在亚洲各国,还存在于世界各个发展中国家。对于这些日本的跨国企业,不仅要解决其生产销售问题,对于其物流活动也要相应制定新的国际战略目标以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特别是日本拥有高速铁路货物专列的建造技术、环保技术,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援助,同时日本的物流企业如何在这些发展中国家扩大国内物流市场、进行经营活动等问题也都非常重要。工业、批发零售业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时,首先要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供应链管理。日本物流企业在今后的活动中,在争取扩大国外物流市场的基础上开发日本本国的物流市场也非常重要。
第四个问题是战略适用性。现代物流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物流活动的高度化。在此基础上,必须为物流业制定战略目标。这个问题,不论对政府还是企业都非常重要。
例如,日本政府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制定的四次《物流综合施策大纲》,均针对日本物流发展提出了战略目标及基本实施措施。这四次《物流综合施策大纲》作为日本政府的物流政策,为物流企业进行物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其主要目标包括“实现在全亚洲建立最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实现适应环境的物流系统”等内容。另外,在四次《物流综合施策大纲》中,各种措施及其目标值也被提了出来,但作为战略目标的理念却没有被明确。各种措施内容较多,过于分散,存在重复,缠绕交错,不仅导致统一战略理念缺乏明确性,而且导致各种措施实施的优先顺序不明确。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战略各不相同,缺乏优先顺序,所以整个措施实施起来不够顺畅。另外,这些物流措施的实施是在各省、厅、地方自治体的基础之上,还要与日本各执政党的战略相互配合。
企业物流战略实施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1900~2000年间,日本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对物流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但2000年以后,随着日本经济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物流战略受政府与企业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由于目前日本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的状况,物流的合理化、低成本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引领日本物流业发展的大型制造企业的最高物流责任者(CLO)大多数都是技术出身,在大型企业物流系统高度化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复杂性,物流系统高度化在企业战略中所处的位置没有被明确提出。
但是,近年来无论是生产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还是物流业都采取了股份制,甚至有的企业还采取了并购(M&A)的模式,即引入国外企业的资金来发展企业。伴随着这些经济管理环境的新变化,日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子公司物流管理系统合并的过程中,由于不同企业的物流系统存在差异,物流系统整合成为了主要问题。为此,要求物流系统的变革应该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另外,并购(M&A)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供应链管理构筑企业新的管理模式。对此,物流企业首先需要进行纵向结构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战略性的改革方案。所谓战略性,就是基于物流企业当前发展模式提出的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特别是,目前形成的生产制造在亚洲其他各国、市场在日本的物流业,应通过亚洲其他各国与日本紧密连接进行供应链管理,并对各国物流节点进行合理配置与功能设置。日本与亚洲其他各国生产节点的功能应相互匹配,在世界各国的市场中推进国际现代物流网络的发展。同时,在基于各国具体情况考虑战略目标时,要确定在国际营销中所处的位置,这就是战略目标的重要性。
第五个问题是管理的适用性。其实,从概念上看,物流最初把物流技术、物流活动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而现在主要考虑具体物流活动、设施、机械的引入及推进水平。对于目前的物流企业,由于构筑合理的物流系统需要同时符合各种环境条件的要求,物流活动、物流技术的一体化发展处于混乱状态。有关港口及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等的各种相关法律,与日本政府的《物流综合施策大纲》存在相互解释的问题。特别是,目前日本自身使用的各种物流标准大部分都成为了国际标准。在此基础上,新的物流技术的开发仍然重要。物流活动是以物流为中心的,日本应意识到自己作为引领世界物流技术发展的先进国家,还要不断开发新的物流技术。此外,各种物流技术与物流效率的相互匹配也是物流企业管理适用性的主要内容。当然,也不能过多考虑社会环境条件所造成的影响。
第六个问题是理论适用性。近40年来,日本物流研究得以快速发展,研究机构数量不断增加,物流协会活动也非常频繁。另外,很多大学都开设了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学方面的课程,研究生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习,培养了很多物流研究者,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当然,这些研究成果与政府战略及物流企业管理存在多少联系还有待探讨。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不应把研究仅仅局限于研究,把实践仅仅局限于实践,不要把二者区分开来。
物流理论与物流实践必须相互结合,这是各位研究物流的学者重要的责任。而以物流理论研究为基础,专门进行物流实践的开发则是物流管理者的责任。物流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日本的初中、高中、大学在物流方面的教育还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大学物流教育力量相对不足,物流研究者就业机会较少。今后,随着日本人口的不断减少以及劳动力的严重不足,物流业必须考虑如何确保物流劳动力这一严峻问题,物流研究者也必须重新认识这个问题。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物流研究体制迫在眉睫。
以上就是日本物流发展六个方面的适用性。这六个方面的适用性如何取得平衡,日本物流水平如何全面提高,成为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实现物流业全面发展的时期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