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
2010-02-16主讲人浙江省宁波市质监局江北分局局长
主讲人:浙江省宁波市质监局江北分局局长 韩 镇
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是实施科学有效监督的组织机构,是监督措施手段有力、有效、有威的前提和基础,是防范质量安全风险的组织保障和坚强堡垒。同时,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是质量安全监督指导思想、责任主体、措施手段、能力经验的综合体现。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我们首先要确立质量安全监督指导思想。
质量安全监督的目的,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创建公平竞争的规范秩序,提高企业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法行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树立良好的质量安全形象、产业形象和区域形象。
质量安全监督的前提,是要了解和掌握监督对象客观状况,分析和探索生产经营企业、产业特点规律,关注和把握质量安全流程与行政监督的关节点,从供、产、销链条确定监督重点,以准入、巡查、执法环节体现监督思路,在政府、部门、机构、基层基础层面谋划监督体系建立。
质量安全监督的依据,是完备系统的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全面、客观、准确地履行法定职责。严格把握政府、企业、监督部门、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严格区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法律责任界限。
质量安全监督机制的建设目标,是组织机构科学、主体责任明确,法律体系健全、监督界限清晰,队伍素质较高、措施手段有力,保障要素到位、处置反应高效。
完善的组织机构监督
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区域形象和政府形象。作为基层质监局(分局),必须正确处理质监系统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正确处理牵头单位与职能部门的关系,正确处理上级要求与本区域实际情况的关系。为政府出谋划策,确保质量安全。
1.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将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由分管领导负责,成立政府层面关于质量监管、标准计量、特种设备、食品安全统一的委员会,撤并原有的单项工作领导小组。该委员会应包括涉及质量安全监管的政府各个职能部门、考核部门及宣传部门,实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要求、统一目标,达到整合资源、协调力量、齐抓共管、综合效益的目的。
2.健全部门协调机制。质监部门在委员会中承担办公室职责,负责质量安全组织协调工作。完善工作例会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联合执法制度、案件移交制度、目标考核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健全与执行,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各职能部门工作行为,形成合力,避免和解决部门间职责、权限、执法等方面的问题。
3.发挥基层职能作用。监督重心下移,明确基层(镇、街道、村委会、社区)职责并纳入考核体系。建议政府出台政策,成立镇、街道或区片质量安全监督站所。同时要进一步发挥质监员、安监员等兼职队伍作用,充分调动积极性,规范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统一管理制度和补助奖励规定。加强质监员、安监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使之熟悉法规、明确任务、主动参与、反应灵敏。
严格的生产环节监督
生产环节监督是质监系统重点主抓的工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特种设备三个监督链条在生产环节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生产环节既是质量安全监督的客观主体对象,也是主观主体(经营者)意识、能力、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因此,在监督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生产环节这个关键,认真分析研究生产流程关节点,寻求和把握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督的规律。
1.从严执法打击无证生产。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协调职能部门和镇、街道积极参与,发挥质监部门质量安全监督主体作用,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和非法安装、使用。发动社会力量,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重视社会宣传实效作用。扩大监管视野,抓好经常性普查补漏工作,防止阶段性整治问题死灰复燃和蔓延。剖析典型案例并公开曝光,同时为社会提供质量安全警示。
2.切实加强评审取证监督。要切实解决当前评审取证(3C、生产许可证)与监督责任脱节问题,基层质监部门在评审取证中要有所为。要采取措施,防止评审机构降低门槛、把关不严,给生产经营和证后监督带来先天隐患。加强评审机关与基层监督部门的信息沟通,同时基层质监部门要积极寻求评审阶段的监督切入点,以解决评审过程中的有效监督问题。
3.严格履行证后监督责任。要建立健全区域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特种设备电子监督网络,摸清底数、建档入网、随机更新、不断完善。要通过培训、交流、考核,不断提高监督队伍能力素质,熟悉掌握证后监管的要点和难点问题。要深入典型企业,积极寻求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的关节点,熟悉流程、抓住关键。要严格查处质量安全问题,尤其要强化处罚后的整改工作,防止屡查不禁,屡罚不止。
4.更加注重监督检查质量。更深入企业、行业了解掌握潜规则,摸清在标准规范、检验技术、生产流程等边缘监管盲点。严格监控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原材料等关系实物质量安全指标,把握监管重点。关注企业落实规章制度,健全质量安全组织机构,加强管理、技术、作业人员执证培训,执行奖惩规则措施等环节,提高企业质量安全水平。完善监督巡查台账记录、项目要素追溯和责令整改要求,做到监督行为到位、监督实施规范、监督有据可查。
规范的企业自主监管
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的主体,负有保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经营者的主体质量意识和自主监控意识提高,是保证质量安全水平的根本。通过政府引导和职能部门积极努力,培养和树立经营者的质量安全主体意识,自主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安全源头问题,保证质量安全监督长效机制落到实处。因此,作为质监部门在这方面应该加大力度。
1.有效实施企业经营者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宣贯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政策,通报产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宣扬质量安全管理优秀企业和经营者,形成政府重视、企业警觉、群众关注的良好氛围。区别企业、经营者不同情况,举行各种专业培训、行业咨询、企业沙龙活动,明确企业经营者法律责任,分析质量安全典型案例,增强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
2.深入企业开展“教、建、帮、控”。质监部门要明确对质量安全的监督主体责任,监督经营者建章立制,保持良好运行状态,控制质量安全关键环节。同时,要善于解剖“麻雀”、总结经验,在面上推广并实施有效监督。要充分利用质量管理体系、评审否决项要求、标准规范执行等,对企业进行质量安全客观评判。要注重经营者管理能力的提高,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在管理和安全成本上的投入。建立巡查考核制,根据不同企业情况采取积分制或等级制,并作为3C、生产许可证阶段评审的重要依据。
3.推进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督促企业自主开展质量体系认证、标准计量规范、质量名牌创建、消隐患保安全等活动,并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要通过质量提升工程,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者主体质量安全意识,破除为名牌而名牌的思想,明确质量安全与企业效能提升、能力提升、发展提升的直接关系,切实把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提高监管能力
监督能力包括监督人员的能力素质和保障监督任务完成的技术条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面对当前点多面广的监督对象和频繁多发的责任风险危机,加强监督能力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质量安全监督质量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过程包括以下方面:
1.培训与交流。监督人员培训要注重系统性、计划性和实用性,要根据监督要求,科学设置培训方向、培训内容和培训阶段。要针对监督人员特点,开展等级培训和专业培训。要区别监督对象不同情况,设置通用项目和专门项目。监督人员轮岗既要考虑岗位需求又要体现能力发挥,通过轮岗,激发主观能动性,创新工作思路。
2.研究与探讨。在质监系统大兴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形成领导带头、机关主导、基层参与的良好氛围。在年度工作中,既要注重监督业务工作完成,更要重视研究和探索质量安全监督的规律特点。
3.技术与效率。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化监督水平和能力。要提高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采取部门协作、综合采集的方式,掌握质量安全类企业基本要素情况、质量安全状况、监督评价等级。要整合信息资源,规范网络建设,对本局系统内各业务口的数据库、信息网、监督网进行清理和规范,逐步实现一址对企业、一卡明要素、一网统监管。
4.防范与处置。要增强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意识,研究风险防范措施手段,制订风险危机处置预案,进行必要的预案操作演练。熟悉和掌握质量安全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监督工作程序要求,完善监督工作文书档案。要与地方质量安全综合监督部门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反映质量安全监督的特点、要求和措施,通报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和风险状况,争取地方对质量安全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