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次演讲看梁任公先生的热心肠

2010-02-16湖北省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0期
关键词:梁任公箜篌桃花扇

李 娟(湖北省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写到了梁任公先生民国十年在清华的一次演讲的内容,有《箜篌引》《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三篇诗文,其共同点就是蕴含着真挚的爱国热忱和蹈死不顾的献身精神,演讲如其人,从这一次演讲可以看到梁任公先生那炽热的爱国“热心肠”。

一、《公无渡河》(《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公无渡河》也称《箜篌引》,最早记录在中国的史籍里。这首四句十六言的《箜篌引》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后在荀勖的《太乐歌词》、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记载。公元 3世纪西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这盘旋天地间悲怆的声音,这令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的悲剧的起承转合如下:

公无渡河是劝诫。狂夫妻子劝阻他不能渡,不要渡,渡河就是死亡。

公竟渡河是质疑。让你不要渡河啊,你偏偏要去渡河。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你急急奔赴死亡?到底是什么使你竟然超越了死亡恐惧的力量,令你蹈死不顾?

堕河而死是结局。渡河导致的死亡这个悲剧,本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注定要发生。

其奈公何是困惑。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回天,无法改变。结果又回到原来困惑上:堕落河中死亡,能对你有什么办法呢!

答案只有一个:疯狂的人格力量和蹈死不顾的献身精神。这一精神和力量令听演讲的学生梁实秋先生二十余年都不忘。

渡河,正是一个凝固了抗争的极致和死亡的瞬间的意象。《公无渡河》和《楚辞◦渔父》的故事背景极为相似,我们与《楚辞》中的部分作品作一下比较。

《楚辞◦渔父》叙述的是屈原投江之前的一段假托的问答:屈原被放逐后,面色憔悴,神情枯槁,他披头散发地在江边湖畔吟唱。江上一个打渔的人见到屈原这个样子,惊问道:“这不是屈原大夫吗?怎么竟成了这般模样?”屈原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公无渡河》中体现出的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和蹈死不顾的献身精神和屈原一样“虽与日月争辉可也”。

梁任公先生正是具有真挚的爱国热忱和尊崇为正义而献身的学者。演讲真如其人。

梁启超读完陆游的诗集后,对于这位爱国诗人的伟大情怀不觉肃然起敬,于是写下这首诗。《读陆放翁集诗四首》其一: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他称赞陆游道:“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

1901年,已亡命他国三载的梁启超自好任公,以天下为己任,故写这首诗以自我期勉。《自励二首》其二: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这两句诗,颇能表现出一代英雄海天独立的苍凉,以及他宏愿无穷的豪情壮志。全诗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满腔忧愤,对社会改革理想的热烈追求和誓死变法图强的慷慨抱负,对探索救国真理的可贵热情,具有强烈的精神感染力。

他的演讲内容和所表现的丰沛的情感与他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怀是一脉相承的,即梁任公先生那炽热的爱国“热心肠”。

二、《桃花扇》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是“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十大悲剧之一。梁启超在《论桃花扇》中说:“中国文学大率富有厌世思想,《桃花扇》亦其一也。而所言尤亲切有味,切实动人,盖时代精神使然耳。《修札》演白云:那热闹局便是冷淡的根芽,爽快事就是牵缠的枝叶,倒不如把残山剩水,孤臣孽子,讲他几句,大家滴些眼泪罢。”

他在演讲《桃花扇◦哭主》时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提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听说崇祯驾崩,捶胸顿足对北方哭道: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梁启超认为,《桃花扇》“乃哭声泪痕之书”,读它“而不油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必其无人心者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后,于 1895年与日议和,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割让了台湾、澎湖。1911年,作者曾有机会游历台湾,所见所闻,感触颇多,在“台湾归舟”上晚眺海景,想起祖国山河破碎。远望“老地荒天”,“海门落日”,近观巨浪澎湃,心情沉重,游台后的惆怅、哀伤、愤恨一涌而上,不禁低声咏道:“凭舷切莫首重回!”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如果说悲剧能让人感到悲壮而流泪,那么喜剧则令人狂喜而涕泪沾襟。讲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梁先生“张口大笑”。他与杜甫共同分享平定叛乱的快乐。杜甫是位爱国忧民的诗人,诗中既有诗人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又有诗人爱国情怀的流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国家叛乱已平,有了喜事,与国同乐,到了“喜欲狂”的地步,这当然有诗人抑制不住的爱国之情。

综观《箜篌引》《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三篇诗文,其共同点就是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真挚的爱国热忱和蹈死不顾的献身精神,演讲真如其人,从这一次演讲可以看到演讲者梁任公先生的炽热的爱国“热心肠”。

猜你喜欢

梁任公箜篌桃花扇
箜篌城
孔聘之《桃花扇》與史實并未乖離考論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梁任公身份的揭示
梁任公身份的揭示
丝绸之路箜篌行·寻根之旅暨复制扎滚鲁克出土箜篌收藏交接仪式
梁任公先生因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