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许可定价研究

2010-02-16张运生

中国软科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配套技术技术标准开发商

张运生

(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许可定价研究

张运生

(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面向客户需求,以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带,由具有显著“交叉网络外部性”的高科技企业形成的基于构件 /模块的知识异化、协同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特征,可视为一种“创新生态系统”。将非线性生态动力学、行为生态学等基本研究方法与博弈论、实物期权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许可价格结构及非平衡性理论一般性分析框架、要素与思路,通过构建技术标准非线性许可定价方法与模型,动态测算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技术标准许可“基本价”以及不同市场竞争结构条件下技术标准许可的非平衡定价市场反应函数与最优定价公式。

定价;价格结构;技术标准;创新生态系统;高科技企业

一、引言

当今高科技行业技术的系统集成与模块整合引导企业竞争不再囿于产品与市场竞争,技术标准领先已成为崭新的竞争制高点,掌握技术标准意味着在竞争中掌握了控制权。由于网络外部性强力效应,掌握技术标准的企业榨取了行业中绝大部分利润,从而达到“赢家通吃”。国际上DVD3C/6C、MPEG-X、3G等技术标准联盟盈利模式清楚表明,技术标准已成为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中制定市场游戏规则、营造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技术标准的开发与市场化推动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企业之争”演变成为“供应链之争”,进而升级为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争。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成功往往依赖于他人,依赖于众多兼容配套技术开发商展开技术标准合作。

面向客户需求,以凸显“专利池”特征的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带,由具有显著“交叉网络外部性”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协同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特征,可视为一种“创新生态系统”。该系统以界面技术的标准化、核心技术的模块化、内部成本转移性、价格结构不对称性、合作共生的必然性、集群的高度虚拟性等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集群、虚拟企业、企业动态联盟、集群式供应链、地域性工业园区等研究对象。

技术标准开发商为了引导不同类型的中间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运营商、内容与应用程序开发商等配套技术开发商 (即技术标准被许可方)融入创新生态系统,必须科学运用价格杠杆,制定完善的许可价格结构,推进技术标准开发商、各类配套技术开发商之间收益合理分成、协同共赢。创新生态系统内技术标准许可定价目标并非局限于单一类型配套技术开发商、单一许可价格水平的盈亏平衡,而在于对各类配套技术开发商许可的“价格结构”实现最优化。DVD3C/6C技术标准联盟分别对碟机、碟片制造商进行技术标准许可定价,MPEG联盟分别对各类中间/终端设备制造商、运营商、节目制作商进行许可定价等。我国先后成立了 TDS-CDMA、AVS、闪联、高清晰彩电、长风平台软件等技术标准联盟,如何对凸现“专利池”典型特征的技术标准进行许可定价才有利于互补配套技术协同创新?如何分析技术标准开发商向不同类型配套技术开发商许可定价形成的价格结构及其不平衡机理、各个价格之间相互依赖、互为衍生的路径关系?技术标准开发商选择向哪种类型的配套技术开发商提供低价、免费或价格补贴?向哪类配套技术开发商攫取高价以获取利润?该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是什么?与传统实物产品的生产方规模经济不同,针对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高昂的初始研发成本、趋零的边际生产成本等显著特征的技术标准而言,其许可定价水平取决于需求方规模经济性。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动态变化条件与配套技术开发商的不同类型,动态测算技术标准许可“基本价”?在不同技术标准市场竞争结构条件下,如何构建技术标准开发商与配套技术开发商讨价还价的实物期权博弈模型,在技术标准许可“基本价”基础上,制定技术标准开发商、各类配套技术开发商均能普遍接受的协同共赢的技术标准最优许可价格?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指导技术标准开发商许可定价实践活动,也为中间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运营商、内容与应用程序开发商等配套技术开发商向技术标准开发商讨价还价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二、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

近年来,计算机与软件、互联网与移动通讯、高精密汽车零部件、集成电路、数字家电、电气与智能元器件等高科技行业技术创新复杂程度急剧提升,全球高清晰电视核心技术专利达 2500余件,音视频编解码标准MPEG核心技术专利达 1200余件,DVD专利增至 1000余项,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 M核心专利数已经从 2004年的不足 2400件增长到了 3000余件,3G通讯技术专利总数已达到数万项。任何企业都难以独揽全部前沿技术,这必将导致不同产业间的高科技企业基于共同技术标准耦合平台进行大范围分工合作创新,形成企业之间超越国界的 R&D网络。高科技产业技术特性及创新要求使企业集聚呈现出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虚拟化趋势,企业参与跨国创新网络可得到一些不参与就得不到的科技资源。技术创新是一种交互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态过程。创新过程根植于生产与技术群落的制度环境中。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全球一体化极大地推动了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运用生态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高科技企业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协同创新系统形成机理与基本规律是当今国际上学术研究的崭新领域之一。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将生态学基本研究方法引入到经济学,增加资源与环境约束,研究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机理,初步形成了生态经济学、工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交叉学科。也有少数学者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互惠共生、协同竞争、领域共占、结网群居等特征,研究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关系生态系统、金融生态圈、知识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系统、企业生态位与竞争战略等。

在科技创新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各个高科技企业通过模块/构件分工、技术标准合作等手段形成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依赖关系,如何将生态学中研究生物体之间及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理论方法引入到创新生态系统中,专门研究各个创新伙伴之间复杂的协同创新关系的文献却极其少见。相对来说,较为相关的观点是,技术的进化与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整个生态环境,创新生态系统 (Innovation Ecosystem)作为一种协同整合机制,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致的、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1]。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要素。张运生(2007)、张利飞 (2008)从风险管理与创新耦合视角研究了创新生态系统。Lasser(2006)、石新泓(2006)以 IBM为例论证了高科技企业融入创新生态系统的必然性与紧迫性。刘友金 (2004)引入行为生态学理论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朱斌(2004)提出了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李子和 (1999)提出高新技术群落,黄鲁成(2003)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等等。目前这些成果还未从技术标准定价视角深入探讨创新伙伴之间的生态关系与耦合机理问题。

三、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形成机理

(一)技术标准与创新生态系统的机理关系

技术标准作为技术创新耦合的结构、界面、测试规则,在创新生态系统中起着核心枢纽作用[2]。高科技企业协同创新的耦合路径依赖于事先规定的技术标准,其作用已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全球标准体系的发展使得在同一标准界面内进行模块创新与区域性调整成为可能,技术标准指导下模块的独立设计、兼容互用性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作为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重要动力与纽带,技术标准体现了高科技产业市场整合与提高创新效率的本质要求。技术标准将各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步化,协调一致形成系统性创新,使得企业间展开协作 R&D与模块创新的效率大大提高[3]。为减少系统不确定性,增强创新协同效应,创新生态系统重点在于设计促进创新耦合的技术标准。

(二)技术标准的“专利池”特征

技术标准与技术专利互相排斥,技术标准追求公开性、普遍适用性;专利技术强调私有性和保护性。早期的标准化组织机构在制定和推广技术标准时,尽可能避免带有专利性的技术,使技术标准更具有推广性。然而,自从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各个厂商为了避免自身技术被竞争对手复制、翻版或剽窃,纷纷采取了“技术专利化”战略。标准化组织机构在制定和推广技术标准时,多数情况下无法回避必要的技术专利,只能将其纳入技术标准中,从而形成了当今世界“技术专利化 -专利标准化 -标准产业化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公开的技术标准、合理的专利制度是创新加速器。专利与技术标准日益融合使得技术标准化过程必须重点解决专利许可问题[4-7]。技术标准体系的复杂性使得任何企业都难以独揽全部前沿技术,这些“散落”在不同企业的专利在技术层面互补配套,多数专利往往还是一项产品开发无法逾越和绕开的“必要专利”。法律赋予专利权的“独占性”以及经济学关于资源依存理论的“专有性”程度不断上升,大大增强了专利权持有者的谈判力,诱发其恶意收取高额专利费、威胁退出等机会主义“敲竹杠”行为。为了实现技术优势互补,避免法律诉讼,企业通过专门技术小组识别和认定“必要专利”,形成“专利池”(Patent Pool),对其成员企业以廉价或免费方式共享资源,对非成员企业则拒绝专利许可或收取高额专利费,使得该领域的技术标准由“公共品”转化为“俱乐部产品”,推动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项专利竞争”升级到“专利池竞争”。

四、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许可定价战略

目前,技术标准许可定价战略的制订与实施依然没有成熟模式。相关研究有,将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结合,运用专利交叉许可或联盟制,实施隐性知识产权战略,是控制市场的有效途径[6]。私有技术标准竞赛应该采取先松后紧的知识产权战略,机构标准化竞赛应该采取适度温和的知识产权渗透战略与“脚踏两只船”的风险分散策略[8]。网络外部性使得技术标准市场竞争具有先动优势,网络外部性强度及用户基础规模决定了主导厂商技术标准许可策略选择。技术标准推广初期,加强与配套产品的兼容性及扩大用户基础规模可增强技术标准先动优势,降低网络成本。为了扩大用户基础规模,技术垄断者往往采取“先松后紧”技术标准许可战略:在导入期,采取诸如姑息、漠视,甚至鼓励盗版、非法专利引用等宽松的知识产权策略,诱导用户形成消费习惯与规模,然后再采取诸如收取高额许可费、版权诉讼威胁等严厉的知识产权策略牟取暴利。标准推广战中各个厂商往往采用“以渗透价格建立早期领先、阻止竞争产品兼容、给予配套商技术援助、与互补产品捆绑或搭售、承诺将来降低价格、鼓吹市场份额、预先发布产品管理计划”等策略推广技术标准[8]。随着网络外部性增强,用户转换成本与消费惯性形成,市场结构由“垄断竞争”转化成“熊彼特垄断”,从而主导和控制了产业技术范式及发展轨迹。

参与专利交叉许可的企业往往是势均力敌,彼此拥有对方不曾掌握的技术秘密及诀窍,或者多方企业虽然均掌握了某一核心技术,但因该技术已被申请专利并被个别企业“把持”,法律赋予专利权的“先占性”使得其他企业即使开发了该项技术如未获得专利权人许可也不得擅自使用。无论是基于技术优势互补还是为了避免法律诉讼,博弈各方均有理由参与专利交叉许可,联合起来排挤弱小竞争对手、实现寡头垄断优势。学习曲线效应使得 R&D投资累积过程呈现出显著的效率递增优势,OECD成员国的大型跨国企业以其雄厚的研发实力成为世界技术标准垄断者,“专利交叉许可”仅仅是这些企业之间的“富人游戏”,绝大多数欠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企业往往因沦为跨国公司“单边主义”技术标准许可中的弱势群体而被迫接受不公平许可协议。

国际标准化官方机构在推广技术标准时往往采取“合理和非歧视”或“免费”原则下的多方许可与“一站式”授权[5]。而私有技术标准联盟往往采取“一对一”的谈判许可定价模式。各类技术标准化组织实质上是一系列专利许可协议集合体,是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之间的“准市场型”治理结构,以最大限度减少技术标准许可中产生的交易成本,实现技术标准许可的专利集聚效应。

通过更多文献综述发现,当前学者们主要集中研究了技术标准许可方式与竞争策略,但极少涉及技术标准许可定价量化研究,未考虑针对不同类型的中间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运营商、内容与应用程序开发商等技术标准被许可对象如何采取差异化价格,未深入研究技术标准开发商的价格结构、各个价格之间的衍生依赖关系及非平衡定价机理。

五、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许可定价方法与模型

(一)技术专利定价研究视角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凸显“专利池”特征,其本质是一系列相互依赖的专利组合。在专利许可定价方面,主要包括固定费用、费率、固定费用 +费率两部定价制、拍卖等定价方式,其中费率定价包括按价格抽成许可和按产量抽成许可[9-10]。Kamien和 Tauman(1986)、Katz和 Shapiro(1985,1986)最初研究发现,对于专利人属于产品市场外部人、创新属于降低成本的工艺流程创新、在古诺或伯川德市场情况下,对于发明人与被许可人来说,固定费用定价优于费率定价。而针对现实中常见的费率定价方式,众多学者基于非对称信息假设[11]、产品差异假设[12]、道德困境假设[13]、风险回避假设[14]、领导结构假设[15]、策略授权假设[16]、专利许可数量假设[17]等研究视角对费率定价进行了解释。若专利人是业内竞争者,在古诺、伯川德、差异产品古诺竞争 3种情况下费率定价具有相对优势[18-20]。若专利人是市场上 Stackelberg领导者,可以在产出市场上作出产能和产出承诺,那么专利人利润最大化许可合同是费率合同,且最优费率高于新技术导致的成本降低比例,并随竞争者增加而增加[21]。Pos tmus、W ijngaard和Wortmann(2009)研究发现,当为被许可者带来大幅成本降低时,许可者倾向于选择费率定价方式,反之则反[22]。王怀祖、熊中楷、黄俊(2008)在考虑从属专利的间接网络外部性、从属专利与基础专利兼容性基础上,运用 Hotelling模型,推导出了与间接网络外部性系数、从属专利种类数量有关的基础专利许可费定价公式,发现从属专利开发者占优均衡均采用不兼容策略。徐明华、陈锦其 (2007)借鉴物理学电路原理,构建了一个专利联盟许可费分配电路模型。韩士专、胡凤林(2008)假设专利权未来现金流收益包含专利产品现金流与专利许可费,提出了期权定价修正模型。徐绪松、魏忠诚 (2007)考虑了专利联盟中不同专利类型、不同加入时间与作用时间等因素,提出专利组合价值评估方法与基于内部收益率的许可费定价模型[23]。岳贤平、李廉水、顾海英(2009)揭示了逆向选择条件下技术许可中排他性价格契约理论内在机理,指出了对弱势被许可者采取可变费用价格契约,对强势被许可者采取纯固定费用价格契约[24]。

通过更多文献综述发现,当前文献主要侧重于研究单一专利许可的固定费用或费率定价方式选择问题,极少研究凸显“专利池”特征的技术标准许可定价问题。单一专利许可定价与技术标准许可定价在市场竞争结构、用户需求、被许可对象的多元性、政府干预力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探讨各个权变因素对技术标准开发商向不同类型配套技术开发商许可定价的影响机理,技术标准开发商针对不同类型配套技术开发商许可的不同价格及其组成的价格结构,形成机理、相互依赖、互为衍生的路径关系。是当前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中间产品定价研究视角

获得技术标准许可的配套技术开发商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与制造才能提供产品,因此,技术标准具备“中间产品”基本属性。在传统的中间产品转移定价方面,涌现出了丰富成果,包括无外部市场条件下中间产品最优转移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策略、考虑企业自主权、产品多样性等因素基础上以机会成本为基础的转移定价策略、实际 (总)成本定价、标准 (总)成本定价、成本加成法、标准总成本加成定价、实际成本加成定价策略、存在中间产品外部竞争市场条件下中间产品转移定价策略[25-27]。然而,技术标准趋零的边际生产成本属性决定了边际成本导向定价法根本不适用于技术标准定价,技术标准许可的非独占属性 (向多个配套技术开发商许可)决定了总成本导向定价法也不适用于技术标准定价。技术标准许可没有可供参照的市场价格决定了竞争导向定价法也无法适用于技术标准定价。中间产品转移定价除了成本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之外,还存在基于博弈论讨价还价模型的供求双方协议转移定价法[28-31]。将博弈论讨价还价模型引入到技术标准许可定价研究中具有明显的经济学依据。但是,如何动态测算讨价还价模型中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技术标准许可的“基本价”与“贴现因子”是技术标准许可定价的关键难点。

(三)双边市场定价研究视角

最近几年兴起的双边市场理论重点研究双边市场/平台针对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及其组成的与成本不对称的价格结构,指出了平台企业定价目标并非局限于单一类型客户、单一价格水平盈亏平衡,而在于对各类客户的“价格结构”实现最优[32-39]。将双边市场研究思路引入到针对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不同类型配套技术开发商的技术标准许可定价研究中,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四)期权博弈定价研究视角

与传统实物产品的生产方规模经济不同,针对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高昂的初始研发成本、趋零的边际生产成本等显著特征的技术标准而言,其许可定价水平取决于需求方规模经济性。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动态变化条件,动态测算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技术标准许可“基本价”?如何计算不同市场竞争结构条件下技术标准最优许可价格?传统的定价决策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回收期法、确定性等价法等)无法将技术标准许可面临的市场多方面动态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因此,在传统定价理论方法框架下技术标准定价问题难以从本质上得到有效解决。

实物期权作为一种“或有索取权”其价值主要取决于某些特定随机事件在未来出现的状态。竞争条件下技术标准许可面临着许多与“或有索取权”性质相同的权利选择。技术标准许可的非独占性,决定了技术标准定价必然是竞争企业之间重复博弈与多阶段博弈的分析过程。实物期权理论与博弈论为技术标准定价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当前关于期权博弈方法在技术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为技术标准许可定价起了重要启迪作用[40-41]。

在实物期权定价研究方面,Merton(1998)、Dixit和 Pindyck(1994)、Grenadier(2000)、Huis man和 Kort(2002)、Weeds(2002)、Pawlina(2002)、Schwartz和 Gorostiza(2003)、Thijssen(2003)、范龙振和唐国兴 (2000)、赵秀云和李敏强及寇纪淞(2000)、安瑛晖和张维 (2001)、周勇和周寄中(2002)、简志宏和李楚霖 (2002)、曾勇 (2003)、扈文秀 (2005)、梁铄和唐小我及倪得兵 (2008)、薛明皋 (2008)等众多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40-45]。在不确定性定价中,项目回报大多不是一次性支付而是收益流 (如基于费率的技术标准许可收益流),但除了 Miao和 Wang(2007)外,几乎所有实物期权模型要么假设项目回报为一次性支付,要么直接以时间贴现方式折算为一次性支付[46]。应该说在确定性市场以某种方式折算还可以,但对于不确定性市场,这种折算等同于忽略“随机收益流特质风险”的风险中心定价,其科学性不足。故在不确定性市场中应该直接对随机收益流进行定价。与当前主流文献完全信息条件假设 (如技术市场化的平均收益率既定)不同,假设技术标准许可的平均收益率作为未知随机变量随着对随机收益流与对应可交易资产价格的不断观测而动态调整,动态测算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随机收益流可部分复制的技术标准许可定价,是当前技术标准定价建模的重点与难点。

六、研究趋势展望

技术标准开发商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基本前提——营造创新生态系统,推进各类配套技术开发商 (技术标准被许可方)展开互补配套、协同创新。营造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在于技术标准开发商如何凭借具有高私有性、高垄断性、高赢利性显著特征的技术标准,科学运用价格杠杆,制定完善的许可价格结构,推进技术标准开发商、各类配套技术开发商之间收益合理分成、协同共赢。有待于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如下。

(一)基于市场生命周期的技术标准许可战略研究

分析技术标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市场生命周期各阶段终端用户需求、配套技术开发商兼容性战略选择等方面典型特征,探讨技术标准开发商不同阶段可能采取的许可战略空间,分析技术标准许可对象、许可费率、许可方式、许可时机等主要权变因子与技术标准用户基础规模、技术标准赢利能力、技术标准竞争力的有效函数关系,提出变量之间一致性匹配的指导方法。引入创新生态位参数测定模型,从技术实力、用户基础规模、产品集成生产能力、政府干预力度等视角,分析技术标准开发商与配套技术开发商谈判力向量与维度,探讨技术标准许可战略对配套技术开发商产品开发、生产准入模式的影响机理。

(二)配套技术开发商类型识别

基于配套技术产品销售市场海量数据挖掘,从嵌入技术标准的配套技术产品的用户基础规模、市场集中度、交叉网络外部性、价格弹性等视角,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配套技术开发商类型识别指标体系,探讨配套技术开发商类型与权变因子、技术标准许可模式的对应关系,为技术标准开发商决定向哪类配套技术开发商提供低价、免费或价格补贴,向哪类配套技术开发商攫取高价提供决策依据。

(三)技术标准许可的价格结构分析

引入“双边市场”定价思想,重点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中技术标准开发商针对不同类型的中间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运营商、内容与应用程序开发商等配套技术开发商 (即技术标准被许可方)许可的不同价格及其组成的价格结构、形成机理、相互依赖、互为衍生的路径关系。

(四)技术标准许可的非平衡定价机理分析

借鉴“双边市场”价格结构与成本结构不对称性分析思路,在识别技术标准开发商针对一部分配套技术开发商征收技术标准/专利许可费、版权费、端口费、兼容费、技术服务费等显性定价模式,针对另外一部分配套技术开发商实施技术援助与培训、开放源码与专利等补贴定价模式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技术标准许可价格结构不平衡的始发诱导因素,量化计算非平衡价格结构的离散程度及其与技术标准开发商收益的数量关系。

(五)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技术标准许可“基本价”动态测算

针对配套技术开发商的不同类型,假设技术标准许可的市场回报是服从几何或算术布朗运动的随机收益流,模型漂移系数 (如平均收益率)作为未知随机变量随着对随机收益流与对应可交易资产价格的不断观测而动态调整,构建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随机收益流可部分复制的实物期权模型,求解含自由边界的偏微分方程,采用有限元方法或马尔科夫链逼近方法编制Matlab程序给出HJB方程数值解,量化、计算技术标准开发商风险厌恶指数、收益流及对应可交易资产的相关系数、收益流波动率、收益率漂移系数方差等因子变化与技术标准许可“基本价”浮动的数量关系,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针对不同类型配套技术开发商的技术标准许可“基本价”动态测算体系。

(六)基于竞争分析的技术标准最优许可定价

从技术标准开发商总体收益最大化视角,将技术标准开发商与配套技术开发商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和实物期权方法 (用于评估贴现因子)结合,在权变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技术标准许可“基本价”动态测算基础上,推演不同市场竞争结构条件下技术标准许可的非平衡定价市场反应函数与最优定价公式;量化技术标准开发商对不同类型配套技术开发商索价 (补贴视为反向定价)的条件阈值、索价强度与配套技术产品销量、技术标准开发商盈收的函数关系,计算出技术标准开发商、各类配套技术开发商均能普遍接受的协同共赢的技术标准最优许可价格结构。

[1]Adner 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4):98-107.

[2]Baldwin C Y,KB Clark.Design Rules:The Power ofModularity[M].Cambridge,MA:M IT Press,2000.

[3]Allen R H,R D Sriram.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Innovat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0,64(2-3):171-181.

[4]Bekkers R,GDuysters,B Verspagen.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Strategic TechnologyAgreements andMarket Structure:the Case of GS M[J].Research Policy,2002,31(7):1141-1161.

[5]Lea G,P Hall.Standard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n Economic and Legal Perspective[J].Infor 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4,16(1):67-89.

[6]李玉剑,宣国良.专利联盟:战略联盟研究的新领域[J].中国工业经济,2004(2):48-54.

[7]朱雪忠,詹 映,蒋逊明.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 [J].科研管理,2007,28(2):180-186.

[8]夏先良.私有协议与标准化的知识产权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4(1):12-20.

[9]Mukherjee A.Licensing a New Product:Fee vs RoyaltyLicensingwith Unionized Labor Market[J].Labor Economics,2010,17(4):735-742.

[10]MartínM S,A ISaracho.RoyaltyLicensing[J].EconomicsLetters,2010,107(2):284-287.

[11]Poddar S,U B Sinha.The Role of Fixed Fee and Royalty in PatentLicensing[Z].Working PaperNo.0211,Singapore:Department of Economics,NationalUniversity of Singapore,2002.

[12]Poddar S,U B Sinha.On Patent Licensing and Spatial Competition[J].Economic Record,2004,80(249):208-218.

[13]ChoiJ P.Technology TransferwithMoralHazard[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2001,19(1-2):249-266.

[14]BousquetA,H Cremer,M Ivaldi,M Wolkowicz.Risk Sharing in Licens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8,16(5):535-554.

[15]FilippiniL.Process Innovation and Licensing[Z].Working Paper,Cattolica:UniversitàCattolica,2002.

[16]Saracho A I.Patent Licensing under Strategic Deleg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trategy,2002,11(2):225-251.

[17]Watanabe N,SMuto.Stable Profit Sharing in Patent Licensing:GeneralBargaining Outco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2008,37:505-523.

[18]Wang X H.Fee Versus Royalty Licensing in a Cournot Duopoly Model[J].Economics Letters,1998,60(1):55-62.

[19]Wang X H,B Z Yang.On Licensing underBertrand Competition[J].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1999,38(2):106-119.

[20]Wang X H.Fee Versus RoyaltyLicensing in a Differentiated CournotDuopoly[J].Journalof Economics andBusiness,2002,54(2):253-266.

[21]Filippini L.Licensing Contract in a Stackelberg Model[J].TheManchester School,2005,73(5):582-598.

[22]Postmus D,J W ijngaard,H Wortmann.An Economic Model to Compare the Profitability of Pay-per-Use and Fixed-Fee Licensing[J].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2009,51(3):581-588.

[23]徐绪松,魏忠诚.专利联盟中专利许可费的计算方法[J].技术经济,2007(7):5-7,119.

[24]岳贤平,李廉水,顾海英.逆向选择条件下技术许可中排他性价格契约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09,27(1):118-126.

[25]Yeom S,K R Balachandan,J Reonen.The Role of Transfer Price for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 Firm[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0,14(2):161-192.

[26]Sahay S A.Transfer Pricing Based on Actual Cost[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3,15(2):177-192.

[27]慕银平,唐小我,刘 英.寡头竞争中间产品市场的转移定价策略研究 [J].系统工程学报,2009,24(4):438-444.

[28]Vidal C J,M Goetschalckx.A Global Supply ChainModel with Transfer Pricing and Transportation Cost Alloc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29(1):134-158.

[29]Gjerdrum J,N Shah,L G Papageorgiou.Fair Transfer Price and Inventory Holding Policies in Two-Enterprise Supply Chain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43(3):582-599.

[30]杜义飞,蒋国俊,李仕明.双向动态博弈下中间产品价格范围的确定[J].预测,2005,24(1):68-71,75.

[31]Rosenthal E C.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to Transfer Pricing in a Vertically Integrated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5(2):542-552.

[32]Rochet J,J Tirole.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1(4):990-1029.

[33]Caillaud B,B Jullien.Chicken&egg:Competition among Inter mediation Service Provider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34(2):309-328.

[34]SchiffA.Open and Closed Systems of Two-Sided Networks[J].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3,15(4):425-442.

[35]Roson R.Two-Sided Markets:A Tentative Survey[J].Review ofNetwork Economics,2005,4(2):142-160.

[36]Hagiu A.Pricing and Commi tment by Two-Sided Platform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3):720-737.

[37]Doganoglu T,J W right.Multihoming and Compati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6,24(1):45-67.

[38]ArmstrongM.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37(3):668-691.

[39]孙武军,陈宏民,陈 梅.基于网络外部性的市场结构动态演化分析[J].管理科学,2006,19(1):66-71.

[40]Merton R C.Application of Option-Pricing Theory:Twenty-Five Years Late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1998,88(3):323-349.

[41]安瑛晖,张 维.期权博弈理论的方法模型分析与发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1,4(1):38-44.

[42]Huis man K J M,P M Kort.Strategic Technology Investment underUncertainty[J].OR Spectrum,2002,24(1):79-98.

[43]Weeds H.Strategic Delay in a Real Options Model of R&D Competition[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2,69(3):729-647.

[44]Schwartz E S,C Z Gorostiza.Investment underUncertaint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1):57-70.

[45]Thijssen J J J.Investment underUncertainty,Market Evolution and Coalition Spillovers in a Game Theoretic Perspective[M].The Netherlands: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2003.

[46]Miao J,N Wang.Investment,Consumption and Hedging under IncompleteMarket[J].Journal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6(3):608-642.

(本文责编:海 洋)

The Technology Standard L icense Fee Pricing in Innovation Ecosystem Consisting in Hi-Tech Enterprises

ZHANG Yun-sheng
(College of Business Adm inistration,Hunan 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

Innovation ecosystem of hi-tech enterprises is a knowledge difference,coexistence and co-evolution innovation system based on technology standard and component/module from consumers’demands perspective.A fundamental analytic framework of the price structure and the non-equilibrium pricing theory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technology standard license fee pricing research area by introduction of inosculatingmethodology of ecology and real option game models.The backbone prices of technology standard license under the incomplete information condition can be calculated dynamically through the nonlinear pricingmodels,and then,the optimal pricing formulas and the market feedback functions of license fees in differentmarket structures can be deduced.

pricing;price structure;technology standard;innovation ecosystem;hi-tech enterprise

F270.7

A

1002-9753(2010)09-0140-09

2010-04-16

2010-08-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70702027、70802020);高校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 (20070532001、200805321022);“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项目资助。

张运生 (1977-),男,河南扶沟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管理。

猜你喜欢

配套技术技术标准开发商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综合配套技术
桑树穴盘育苗组合配套技术要点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隧道施工中的机械设备配套技术探讨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开发商瞄上了长租公寓
那些年,行贿的开发商们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