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2010-02-15何红连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人民大众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何红连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何红连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向人民大众进行传播,使人民大众了解、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及其结果。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前提;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队伍建设和提高人民大众素质为重心;以改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环境与机制为基本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宣传者;人民大众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单地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向人民大众进行传播,使人民大众了解、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及其结果。笔者认为,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以下路径选择。简单地说,就是要坚持“一个前提、两个重心和三个基本点”。

一、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前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一方面,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理论工作者从中国现存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推进理论的与时俱进。邓小平曾说过:“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只有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才能指导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才能体现理论的生命力和价值。另一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紧系民生。即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大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尊重群众,坚持以人为本,紧系民生。理论的发展是为了解决现存的实际问题,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理论的发展理应与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相联系,为人民大众服务,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

二、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队伍建设和提高人民大众素质为重心

(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队伍建设为重心

作为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基本要素,理论宣传者要根据人民大众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灵活地选择传播的方式方法,组合理论内容,统筹各种资源,这就对他们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加强理论宣传者的专业素质建设。由于理论宣传者队伍的构成成分比较复杂,既有专职的理论宣传者,如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专门的理论工作者等,又有兼职的理论宣传人员,如英模、先进个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队伍的层次性明显,其中一部分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对理论的把握不够准确全面,对传播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得不好,从而影响了理论传播的效果。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对理论宣传者进行专业培训与指导,创造机会加强理论宣传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鼓励他们多学习、多体验,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其次,要提高理论宣传者的人格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的工作成效不仅取决于他们的专业素养,还取决于他们能否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普通人民大众而言,他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直观感受不仅来自于党和国家的政策,还来自于那些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示范人群,理论宣传者就是示范人群中的一部分,他们的言行对人民大众的影响很大。

(二)以提高人民大众素质为重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与人民大众之间的互动,贯穿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始终。人民大众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十分突出,它决定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需要凸显层级性,即对不同的大众群体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

提高人民大众的素质,首先要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降低他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难度。人民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与理论大众化程度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在人民大众文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要激发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断纠正各种妨碍理论学习的心态和情绪,而逐步培养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需要耐心引导人民大众,切实破除诸如“理论是虚的,学习理论不实惠”等急功近利的思想,创造、利用各种机会让人民大众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继而激发其兴趣。最后要引导人民大众认同马克思主义,帮助部分先进分子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情比较复杂,有人反感排斥,有人倾其一生追求。对待反感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理论宣传者应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去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成由“反感”到“接受”再到“喜爱”乃至“信仰”的转变;对于部分先进分子,需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完成由“愿意学”到“自觉学”、由“受众”到“宣传者”的转变,使他们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以改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环境与机制为基本点

(一)以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为基本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从另一个侧面提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形式也必须注重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必须注重实践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结合现实生活展开,通过朴实、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深入浅出地导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形式不能仅限于传统的理论座谈会等,而应该根据宣传时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如对务农群众进行理论宣传时,让大家坐在露天场地上进行理论灌输的效果,可能就不如让他们通过实地学习、实地考察等形式学习的效果。在对不同群体进行理论宣传时,要因时因地选择符合他们口味的形式,寓教于乐,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实效,使他们不仅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能够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生活与工作。

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必须注重民族性。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必须和不同民族大众的风俗习惯结合起来进行。要巧用善用各种名言警句、地方段子,引经据典,达到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效果。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就使用过无数经典的具有中国味的语句。实践证明,只有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宣传形式才会取得更好的实效。

再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必须注重时代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充分利用已有形式如书报杂志、宣传栏、文献读物等,还要利用新出现的各种传播工具,主要包括网络、手机、电视、电影等。只有不断创造符合大众需求的富有时代性的宣传形式,才会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与宣传效果。

(二)以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环境为基本点

经济制度及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及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各种文化活动、大众传播媒介等国内国外环境都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影响。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部分领导干部崇尚拜金主义,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所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对广大老百姓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人们对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着急剧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环境。

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环境需要社会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完善社会民主法治制度,推进机构改革,加强反腐倡廉和干部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其次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氛围,促进理论与各项文化事业的共同发展。最后还必须优化舆论环境,党和政府要有效地控制电视、广播、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网络环境,运用大众传媒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宣传,扩大覆盖面,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取得好成效。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家庭、单位、社区等微观环境的建设,形成好的家风、职业环境、校园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等,使各种环境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三)以健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为基本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宣传者、人民大众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互运动的一个过程,它的实现需要众多因素相互协调、配合完成。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性运行,必须建立良好的机制。

一方面,要完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激励机制。有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课题,要鼓励专门的理论研究者开展研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以更好地向大众进行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机构,应对理论宣传者进行培训,不仅要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宣传技巧,以真正有效地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到人民大众中去。同时,要通过一些可行的奖励措施,激发理论宣传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更加热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更加努力地向大众传播。

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艾思奇.大众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糜海波.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三大转变〔J〕.理论探索,2010,(1).

〔6〕郑培君.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灵魂〔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4).

〔7〕杨永林.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2).

Abstract:Making Marxism popular in modern China is a process and a result of conducting propaganda of Marxist theories amongthe broad masses ofthe people through certain media and making them understand,admit and believe in Marxism.In making modern Marxism popular,we should take innovation of Marxist theories as a prerequisite,emphasize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the ranks of propagators of the theories and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and take the improvement ofthe form of environment and mechanisms for popularizingMarxismas the basic point.

Keywords:make Marxismpopular;Marxist theories;propagators oftheories;the broad masses ofthe people

责任编辑 梁华林

Choosinga Way to Popularize Marxism in Modern China

HE Hong-lian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81

A

1009-1203(2010)03-0014-03

2010-04-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8CKS003)。

何红连(1986-),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人民大众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设计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