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2010-02-15贾孟喜
贾孟喜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贾孟喜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其理论渊源,也有其实践基础。前者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思想先导和理论基础作用;后者主要是指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实践检验与推动作用。文章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等六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抽象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具体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并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后形成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理论渊源;实践基础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段话道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科学态度:坚持又不能教条式地照搬照抄,而是靠自己独立思考,从实际出发,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渊源论视角看,这里也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和理论渊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思想先导和理论基础作用;历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源头和实践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实践检验和推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主要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等六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试图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抽象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具体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并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后形成的科学理论。
第一,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来分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其在理论上渊源于马克思对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性作用的深刻揭示,在实践上根植于我国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追求。马克思说,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以及人们关于这些变革的意识,都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1〕(P33)它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造成的。“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生产力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就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这既可以避免“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又能促进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从而使个人由“地域性的个人”发展成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2〕(P86)无产阶级通过革命上升为统治阶级,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自己手里后,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P293)这里的“现存冲突中解释”、“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尽可能快地增加”,都强调的是生产力对于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决定作用。对于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薄弱的中国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更显得急切和紧迫。基于对过去严重失败和挫折的深刻反思,在历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动摇不得”、“扭住不放”的思想已成为全党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总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也在新时期引领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实践中证明了其正确性,并被赋予了新的实践内容。
第二,从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来分析。其在理论上渊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原则和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实践上根植于对建立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的深刻思考和长期的实践探索。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马克思明确说过,社会主义是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3〕(P303)扬弃私有财产,产品就成为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手段,成为每个人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只有通过扬弃私有财产这一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经历的步骤,个人才能“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P139)恩格斯则更明确地指出,“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5〕(P693)但是,私有制不能一下子被废除,“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2〕(P239)创造大量的生产资料是其重要前提。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当然是将生产资料公有制视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被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替代,是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过去我们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目标,现在想来,这只是抽象地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没有具体地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特殊实际出发认识问题,因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正因为着眼于社会生产力不平衡、多层次的实际,思考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我们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比过去单一的公有制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从而能在更根本的意义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所有制结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真正理由和历史任务,而公有制经济也有一个实现程度和实现方式因生产社会化程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际经济条件而多样化和不断发展的问题。所以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是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和实现。
第三,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理论来分析。一方面,它渊源于科学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和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另一方面,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它是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逐步完善的。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决定分配,“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1〕(P13)从理论上来讲,在“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生产者按照同等劳动量相交换原则,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3〕(304)从实践上来讲,我国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现阶段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因此,按照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平等原则,依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分配产品,应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同时,按对技术、信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也应成为现阶段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一制度本身也处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中。因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因为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不相符合而将其排除在分配制度之外,否则将不利于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四,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来分析。其既渊源于科学社会主义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的理论,同时又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当生产资料在全国集中而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时,全社会范围内的一切生产部门将用最合理的方式逐渐组织起来,“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进行社会劳动”。〔3〕(P130)马克思对计划经济问题的理论阐发,最直接的动因是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造成的有害后果如恶性竞争带来的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周期性经济危机、资源浪费等寻找现实的解决途径。基于此,有计划组织社会生产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及其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为东方落后国家指出不同于西欧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这条新的发展道路时,同时也揭示了这条道路中所蕴含的市场经济内容。马克思的“跨越”思想指出,由于俄国等东方国家和资本主义处在同一时代,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市场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6〕(P444)是其生产力获得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的根本条件,由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6〕(P435-436)这样,与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就必然要求发展与其相应的市场经济,由此才能体现出“神奇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本性。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这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即形成东方国家特有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针对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7〕(P373)与此相一致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世界”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系列思想、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跨越”思想的体现和在中国特殊国情条件下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实践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践了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遵循价值规律,依靠市场竞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依靠宏观调控,能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条件下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机制。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这样的思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来分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理论上渊源于科学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理论,在实践上不仅根植于长期的革命斗争,更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证明。政党是阶级中一部分人组成的政治组织,是一个阶级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运动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来领导。他们所说的共产党是这样的政党:“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P285)共产党人不仅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标和利益而斗争,而且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2〕(P306)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283)这些理论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建党原则和指导思想。从实践上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都把为解决当前历史任务的最低纲领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把社会主义的发展同现代化的实现、民族的复兴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体化的事业,把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性与奋斗目标的阶段性统一在一起,使奋斗目标贴近现实,贴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最近的利益;同时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使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结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包括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因而总是力求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广泛地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在实践中,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六,从以人为本理论来分析。其在理论上既渊源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和根本动力这一基本原理,又渊源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所讲的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的基本价值目标,实践上根植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价值追求和所要实现的目标。科学社会主义依据唯物史观原理,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的基本观点。恩格斯在晚年指出,《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未来新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P730-731)这句话代表了他和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物是目的,人是手段。他们所揭示的未来社会的本质,由于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必然体现为将人本身的发展及人类能力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这是深刻揭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并代表这一根本利益的科学思想。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度前提、物质基础、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发展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的上述基本原理和价值目标转化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近期目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党努力实现以人为本,使人不再从他的生产劳动中、从他的自身和社会关系中异化。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体现了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人文理念,是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要求的执政理念、发展理念的重要提升。理论只有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才能被群众所掌握,并通过他们的行动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地位的统一,也体现了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统一。由于这一理论以更好地体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宗旨,因而必然能够在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的基础上,并通过他们的行动变成改造现实社会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Abstract: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taken shape and developed from a theoretical origin.That means that scientific socialismcreated byMarxand Engels plays a role as an ideological forerunner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taken shape and developed on the practical basis.That means that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lays a role in examining and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aving expounded six aspects of socialism,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scientific theory which is formed through integrating abstract“scientific socialism”with concrete“practice and the feature ofthe times”.That means that it is formed on the real basis.
Key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asic tenet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theoretical origin;practical basis
责任编辑 周 荣
Theoretical Origin and Practical Basi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JIA Meng-xi
(Guangdong Wemen Colleg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Guangzhou 511450,China)
D616
A
1009-1203(2010)03-0003-04
2010-03-25
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08ZY056),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教研基金项目(A08009),负责人贾孟喜。
贾孟喜(1965-),男,陕西大荔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