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亦农对中共党校事业的开拓性贡献

2010-02-15

中共党史研究 2010年7期
关键词: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共产党

谢 武 军

·人物研究·

罗亦农对中共党校事业的开拓性贡献

谢 武 军

罗亦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领袖人物、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校事业的开拓者。在中国共产党党校史上留下了他的光辉足迹。

罗亦农;中共党校事业;开拓性贡献

革命先烈罗亦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领袖人物、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校事业的开拓者。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中共中央加强了对各项政治运动的领导和指导,同时开始重视党自身的建设。尤其是在1924年5月党的三届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上海扩大会议期间,与会代表批评了党忙于国民党工作,而忽视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错误倾向,通过了由毛泽东等起草的《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议决案》,第一次提出:“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245页。。半年之后,1925年1月中旬,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仍然是一个只有994名党员的小党。工作千头万绪,人手紧张,领袖人才更显缺乏。于是,大会《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再次提出:“党中教育机关除支部具其一部分作用,另外于可能时更有设立党校有系统地教育党员或各校临时讲演讨论会增进党员相互间对于主义的深切认识之必要。而党的中央机关亦宜注意到统一的材料之供给。”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377~378页。

在这个背景下,1925年1月,中共旅莫斯科支部接到陈独秀的来信,信中说:由于国内形势的发展,“急需得力同志能负责指导独当一面者”,中央决定罗亦农、王若飞等七人回国工作。3月12日罗亦农从莫斯科动身,4月中旬到达上海。鉴于广州和北京在大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1925年5月8日,中央局又决定:“在北京和广州分别组成临时委员会,以便代表中(央)局就近指导当地的一切实际工作”③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26页。。并决定中央驻粤临时委员会以谭平山、陈延年、周恩来、罗亦农、鲍罗廷五人为委员,同时指定罗亦农主持粤区党校工作①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罗亦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0页。。根据中央的这一决定,刚刚由粤返沪的罗亦农5月20日再次离沪重返广州。

罗亦农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受党中央委派筹办党校的重要人物。但就笔者阅读所及,尚未发现他在广东筹办党校的史料记录。实际上,罗亦农在广东只呆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而这期间政治局势瞬息万变,革命运动波澜壮阔,需要粤区党组织倾全力去应对、谋划和领导。

罗亦农到广州不到10天,5月30日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勾结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背叛广州国民政府,广州局势严重。陈延年、罗亦农等多次开会,研究斗争策略,做出了“动员民众,督促国民政府肃清杨、刘军阀”的决定。罗亦农多次在党团大会上作报告、写文章,揭露杨、刘叛乱,批评汪精卫、胡汉民等的调和妥协态度。与此同时,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罗亦农与陈延年、周恩来等组成“临时委员会”,策划和领导了广州各界声援上海的反帝斗争,联合中华全国总工会、市工人代表会议、省农协会、商民协会、省学生联合会、中国青年联合会等六个团体,共同发起于6月2日举行数千人的群众集会和示威大游行,罗亦农代表中共广东区委在集会上发表了演说。沙基惨案发生后,几天之内,从香港回到广州的工人达20多万。罗亦农带人四处奔波,征用房屋,解决了许多罢工工人的住宿问题。在省港大罢工期间,罗亦农亲自起草了一些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传单,揭露帝国主义者、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的残酷手段,启发工人群众的阶级觉悟。当金属业工会与机械工会发生冲突时,他深入反复地做工会干部和工人的思想工作,缓和了两个工会间的矛盾,加强了工人队伍的团结,使罢工的人数日益增多。他还亲自指导省港罢工委员会宣传部的工作。8月20日,国民党右派在广州暗杀了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粤区党组织策划和领导了追究廖仲恺被刺真相、揭露国民党右派的斗争。9月18日罗亦农在《向导》第130期发表《廖仲恺遇刺前后的广州政局》一文,揭露国民党右派和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共同策划暗杀廖仲恺的真相。这篇文章在当时曾引起强烈的反响。

1925年10月初,罗亦农受命离粤赴京,出席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罗亦农在会上报告了粤区的工作情况,会议根据罗亦农的报告,通过了《粤区报告议决案》。

由是观之,从1925年5月下旬到10月初,虽然罗亦农以中央驻粤临时委员会委员身份肩负着筹办党校的使命,但风云变幻,斗争复杂,他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投入一个接着一个的实际斗争,没有机会完成在广东开办党的第一所党校的使命。但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校的校长还是非他莫属。

中共四届中央执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对于开办党校的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宣传问题议决案》中明确指出:“群众的鼓动和宣传中一定要有一种鼓动和宣传的人才。所以开办各地党校确是一种重要的工作。现时党内所有的力量,只能开办下列两种形式的党校:(一)各地委之下的普通的党校,造成群众的鼓动员。这种党校应当是工人的,毕业期限至多不过一月或一个半月。(二)区委之下的高级党校教育一班政治智识较高的同志和已经有工作经验的同志——造成能够办党校的能够做成负责任的工作的人才,毕业期限不要过三个月。党校内的教育方法,应当根据国内革命运动的经验,说明共产党在许多革命运动中的作用。在党校听讲的同志,不应当与群众隔离,党校里的学生应当同时在校外工作,在同志或同志间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党校的学生得着真正的无产阶级的思想。”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481页。

这一次,中央的决定立即被付诸实行,罗亦农受命留京主持党校工作。关于罗亦农与党的历史上的第一所党校,有大致相同的几种说法,现将其转述如下:

《罗亦农传》:亦农“一九二五年之初夏归国,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特派员,参加广东第二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数月后,办党校于北京,翌年充上海区委书记”①《罗亦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第285页。。此传未署名、用文言,写于1928年5月21日,正是罗亦农牺牲一个月纪念日,疑是中共中央领导或党内元老所写。

杜宁著《罗亦农同志传》:“是年十月,中央召集扩大会议于北京,亦农同志代表粤区出席。此时中央深感干部的缺乏,决定开办短期党校。故扩大会后即令亦农同志主持党校工作。这一党校,虽仅三个月的时间,却收到了很大的成绩,供给了全国,特别是北方许多有力的干部。亦农同志在党内的声望也就日益增加起来。一九二六年一月,党校工作结束,中央遂派亦农同志为江浙区委书记。”②《罗亦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第290页。杜宁是瞿秋白夫人杨之华的化名。杨之华于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任第四届中共中央执委会妇女部主任,1926年2月起兼任中共上海区执委会妇女部主任,是与罗亦农并肩战斗的战友。此段文字与1936年出版的《烈士传》第一集的《罗亦农同志传》相同。

刘一矛、刘景春著《罗亦农》:“一九二五年十月,罗亦农以广东代表名义出席了党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会议。会后,中央决定派他主持党校工作。这期党校,办了近三个月,时间虽短,收效却很大,为全国,特别是为北方区,培养了一批得力干部。他的理论水平和杰出的组织才能,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党校工作结束后,罗亦农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来到上海,任党的江浙区委书记。”③《罗亦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第305页。

金再及著《罗亦农生平年表》:“十至十二月应李大钊的要求,中共中央决定罗亦农留京主持北方区委党校工作。党校虽然仅三个月的时间,但培养了大批干部。十二月十日左右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由京抵沪,担任中共上海区委书记。”④《罗亦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第331页。

《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大事记》:1925年10月初,“中共北京区委党校秘密开学。学员来自北方各地,共60余人,学习时间近3个月。李大钊、赵世炎、罗亦农主持了党校的工作,在党校授课的有罗亦农(政治经济学常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革命史)、赵世炎(列宁主义、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任务、职工运动、农民运动)、陈乔年(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党的建设、世界革命形势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况)、萧子璋(关于共青团的任务和学生运动)、刘伯庄(关于党的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问题)等,学员毕业后分赴北方各地及广东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各地群众运动的发展。区委党校原计划长期办下去,后因革命形势的变化。只办了一期,于1925年底结束。”⑤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大事记》(1919—1949),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73~74页。

《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一卷:“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北方区委创办党校的计划,由罗亦农任校长……中共北方区委党校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举办的一所党校。第一期学员近百人,来自北方区委所辖各地党团骨干。学员选派的条件是: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学习心切,有培养前途的党团员。党校校址设在鼓楼北大街一条偏僻胡同里的一所四合院内,南屋正厅敞开的三间房为教室,东耳房一间为校长罗亦农的办公室兼宿舍,西耳房为文书室和图书室,东西厢房各三间为学员宿舍。党校对外公开名称是‘北京职业补习学校’,并向北京市教育局申请了注册。李大钊出席了开学典礼,并发表了重要演说,详细阐述了当前革命的大好形势和党校的任务,勉励学员们抓紧时间,努力学习革命的本领,以备结业后,奔赴火热的革命战场,为革命为党的事业作出贡献。开学后,罗亦农讲政治经济学常识、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革命史,赵世炎讲列宁主义、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任务、职工运动和农民运动,陈乔年讲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党的建设和世界革命形势、国际工运,萧子璋讲共青团的任务和学生运动,刘伯庄讲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问题。第一期学员经过3个多月学习后结业。由于北京的政治环境日趋恶化,党校没有能按原计划长期办下去。”①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1卷,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据考证,党校校址在北京西城区蒋养房胡同,办校时间是1925年10月初至12月20日左右。

上述各家之说不完全相同,但有几点可以肯定:1925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党校,是由中共中央决定开办的;罗亦农任党校校长,也由中共中央所决定;党校的毕业生为全国各地主要为北方所用;党校的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所党校当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试想,如果不是中央的决定,身为中共粤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之一的罗亦农怎能私自离开广东到北京工作呢?

罗亦农主办的党校究竟是中央的党校,还是地方的党校?从1928年的《罗亦农传》和杨之华的文章看,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从当时北京在全国革命的地位和中共北方区委在党内的地位看,也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在第一次大革命高潮中,从1924年初至1926年初,北京先后爆发了要求恢复中苏邦交,废除不平等条约,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其军队易名为“国民军”),欢迎孙中山北上,抵制段祺瑞的“善后会议”,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声援“五卅”反帝斗争,要求关税自主,反对军阀政府的“首都革命”,抗议日本等八国通牒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三一八”斗争等重大政治事件。这些斗争涉及的地域宽、动员的阶层广、运动的规模大、持续的时间长,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的统治,促进了全国各地的斗争。北京与广州遥相呼应,形成了南北两地革命的中心。

正因为革命的中心已经转到广东和北京,中共中央1925年5月8日决定,组建由中央执行委员李大钊主持的中共中央北京临时委员会,委员赵世炎、陈乔年,以便代表中央局就近指导当地的一切实际工作②王键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74页。。1925年9月底至10月初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又特别强调“北方工作日见重要”,并将北京区委兼北京地委改组为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简称北方区委),直属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北京临时委员会的领导成为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任书记兼国民运动委员会主任,陈乔年任组织部长,赵世炎任宣传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其管辖的范围包括北京、直隶(含天津),察哈尔、热河、绥远三个特别区,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省,东北三省,以及江苏北部徐州、浦口等十余个省市。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实际上就是在北方的党中央。

比较而言,当时的总书记陈独秀和中央局所在地上海在大革命中的作用却逊色许多。尤其是1925年12月26日至1926年2月,陈独秀因病住院,中央局与他完全失去联系。此时,上海各种反动势力联合起来搜查中共中央机关,共产国际电令中共中央迁移驻地。1926年2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明确指出:“中央已不适宜在上海,因为:A.上海不是政治的中心;B.更不是目前革命的重心;C.不能有完备的技术机构以指挥日愈发展的群众大党。”“现时可作中央地址的地方,只有北京和广州。惟广州是革命的唯一根据〈地〉,在顾及全国各方面的工作上,较不方便。如果国民军能守住北方现有的局面,中央决在北京;万一不幸国民军在北方失败中央决移广州。”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58~59页。

综上所述,中央扩大会议之后的北方区不等于之前的北京区,在北京办的党校不等于北方区党校;更不是北京区党校。1926年陆续举办的北方区、湘区、沪区、鄂区、粤区党校才是扩大会议所言之“区委之下的高级党校”,其校长由各区委组织部长或宣传部长兼任。而中央扩大会议决定在北京举办的党校实际上就是1926年2月中共中央北京特别会议决定所言之“最高党校”。中央原决定在北京和广州各办一所,而且是长期的。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第71页。实际上只在北京办了一所一期,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中央机构不健全,工作方式不规范,领袖人物分散,环境险恶,形势多变,政策也多变。在办党校的问题上,有几种情况:先说后做(如地委之下的初级党校和区委之下的高级党校);先做后说(如罗亦农为校长的“最高党校”);说了未做(如1927年瞿秋白任校长和1930年王明任校长的“中央党校”)。

中央选派罗亦农主持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最高党校”,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可谓所用得人。罗亦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党内享有很高的声望。1920年8月,罗亦农成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首批团员,并被推为首届执行委员。1921年3月,罗亦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8月受上海发起组委派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或东大)中国班学习,不久,参加中国班刚成立的旅俄中国青年共产团,并被推为书记。1921年冬,东方大学中国班建立中共组织,罗亦农首批由团转党,担任中共旅莫支部第一任书记,并两次连选连任,直到1925年回国前夕。1924年罗亦农兼任东方大学共产党执行委员会委员、东方大学外国班党委委员、东方大学外国检查委员会委员。他是刘少奇、林伟民等人的入党介绍人。

罗亦农也是党内最具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领袖人物之一。由于他的语言能力和学术水平,1924年担任了东方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授等多项职务。这年夏天,罗亦农和中国班的学员一起到莫斯科郊区度暑假,还组织翻译了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和其他理论著作。他领导旅莫支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策略问题、党的组织问题、国际状况、苏俄状况、职工运动等五个研究会,并兼任中国共产党策略问题研究会主任。1924年6月下旬李大钊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会后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并搬到东方大学的宿舍区居住,直到1924年12月3日离开莫斯科回国。这期间,李大钊参加并指导了中共旅莫支部的工作,与罗亦农有密切接触。罗亦农多次与李大钊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与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如国共关系、北京政变后之中国政局、无产阶级人生观、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论之区别等,并邀请李大钊在中共旅莫支部会上作报告。

罗亦农还具有组织领导学习团体、培养训练革命同志的天赋和经验。1920年6月,18岁的罗亦农与在沪同乡袁笃实(达时)等四人发起组织沪滨工读互助团。从1921年底到1925年1月,罗亦农一直担任中共旅莫支部的书记,并从1923年开始兼任东方大学中国语言组书记。旅莫支部是当时唯一建立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里的中共国外支部,承担着为中国革命培养领导骨干的特殊任务。罗亦农曾亲自拟定《旅莫党团训练具体方案》等文件,并经常作报告、谈话,帮助学员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革命信念。在生活上他对学员关怀备至,常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给大家用。虽然他当时也才20出头,却颇有师长之风。对于他在党内教育方面的特长,《罗亦农传》写道:“加入共产党青年团后,即被派往莫斯科学习革命。一九二一年,任中国C.P.旅莫支部书记,遂开始党内工作,同志多受其训练,以其勇于研究,复长煽动能力,宜作党内教育工作故也,同时任中国班唯物史观教授及翻译职,其刻苦自励,与进步之速,可以想见。”②《罗亦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第285页。杜宁所著《罗亦农同志传》写道:“一九二三年东方大学有中国语言组的成立,亦农同志为语言组的书记。为着适应当时中国革命蓬勃发展的要求,中国语言组特别加紧教育工作,以供给国内的干部。除了学校中一般功课的学习以外,中国语言组常有中国问题、党的建设等的讨论会,亦农同志常是这些会议的报告人。他当时既任语言组的书记,又兼翻译及中国班唯物史观的教授,这样长期繁重的工作,于是素称强健过人的亦农同志亦从此得了很重的肺病。”“他的气概雄伟,性情豪爽,面部常充满愉悦的表现,似乎周身血轮无时不在活跃向前,这是他在无形中对于同志们含有训练性而不可多得的感化力。他的意志坚决,思想锐敏,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培养,实是中国无产阶级、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不可多得的领袖之一。”①《罗亦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第289~290、295页。

正是这些资质和禀赋使罗亦农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最高党校校长的不二人选,在中国共产党党校史上留下了他的光辉足迹。有资料记载,罗亦农担任上海区委书记后,按照中共四届中央执委第二次扩大会议的决议,于1926年在上海曾开办过两种形式的党校。一种是为期一个月的基层党、团组织及工会负责人训练班,先后办了五六期。一种是为期约两个月的党、团部委书记训练班,共办两期。

罗亦农在1927年5月中共五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1月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组织局主任。1928年4月15日罗亦农在上海因叛徒出卖被捕。消息传出后,反动派莫不额手相庆,称“首要已擒,共祸可熄”。4月20日,蒋介石电令将罗亦农“就地处决”。21日下午罗亦农被枪杀于上海龙华,时年26岁。

2009年9月,罗亦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其英名彪炳史册。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北京 100091)

(责任编辑 薛 承)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of Luo Y inong to the Cause of the CCP Party Schools

XieWujun

Luo Yinongwas a famous early lead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Party(CCP).A leading advocate of three armed uprisings of Shanghai laborers and a founder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Party School(CCPS),he has left brilliant footsteps in the history of CCPS.

book=7,ebook=9

K262;D231

A

1003-3815(2010)-07-0096-05

猜你喜欢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校教学应重视党性教育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
实现党校科研工作“四个服务”目标的几点思考——以昌吉回族自治州党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