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之战——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六十周年

2010-02-15齐德学

中共党史研究 2010年12期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

齐德学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和压迫,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近代百余年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由于中国长期陷于战争,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接收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百废待举的烂摊子。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大陆和大部沿海岛屿基本解放后,于1950年6月的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集中精力用3年左右时间恢复国民经济,治理战争创伤。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国人民需要和平。而就在这时,美国侵略当局乘朝鲜爆发内战之机,从其称霸全球的帝国主义利益出发,立即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同时命令其海军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侵占中国版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8月下旬开始,美国侵略朝鲜的飞机不断侵入中国东北地区领空,轰炸扫射中国的城镇乡村。美国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抗议和警告,在美第10军9月中旬仁川登陆成功后,命令其侵略朝鲜地面部队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进攻。10月上旬,美军地面部队大举越过三八线北进。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危急,中国大陆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此时新中国成立刚刚一年,虽已取得良好开端,但各方面困难仍很严重。一是大陆的西藏和沿海的台湾等少数岛屿还未解放,人民解放军还有重大作战任务。二是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新解放区大股土匪尚未剿灭,土匪活动猖獗,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三是新解放区还有一部分基层政权没有建立,已经建立的基层政权也还不巩固。四是占全国人口总数2/3以上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刚刚开始。五是军队武器装备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的水平,刚刚部署精简整编,亟需进行现代化建设。解放军有同国民党军和侵华日军作战的经验,但基本没有现代化装备,也没有现代化战争的经验。

而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军事头号强国,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中国的12倍多,钢产量是中国的144倍。美国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1950年10月,美国投入到朝鲜战场的作战飞机已达1200架,海军舰船近300艘,坦克800余辆。美军地面部队一个师装备的各种火炮就相当于人民解放军一个军装备的各种火炮的两倍。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和维护中国根本利益的需要,经过充分讨论,全面权衡利弊,于10月上旬毅然作出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开赴朝鲜战场。经过2年零9个月的较量,打败了完全现代化装备的美国侵略军,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战争不但帮助朝鲜人民有效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有效保卫了中国大陆的安全,而且也成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为新中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强力基础。

(一)极大地提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在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除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取得反法西斯侵略的胜利外,只有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的挨打受欺历史,只有任人宰割、割地赔款的屈辱历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无论当时的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都没有正视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帝国主义仍然认为中国软弱可欺。美国当局无视中国政府的一再抗议和警告,命令其侵略朝鲜的地面部队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进攻,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面对着新中国成立之初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对着新中国各方面极为严重的困难,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危急请求中国出动军队进行支援的情况下,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与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军队——美国军队作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气魄,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正气。这一举动本身就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尤其中国人民志愿军依靠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了完全现代化装备的美国军队,极大地震动了全世界,不但美国而且整个世界,包括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得不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国际威望,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一扫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上的耻辱,中国人民真正地扬眉吐气了,中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①《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75页。不仅刚刚解放了的中国人民,而且在世界各国的华侨、华人作为中国人和中国人的后裔都感到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豪,纷纷回到国内参加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美国人沃尔特·G.赫姆斯在20世纪60年代著带有美国陆军官方性质的《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停战谈判的帐篷和战斗前线》一书,在评论朝鲜战争时说:“在远东,从朝鲜战争中出现了两个比过去越来越强大的国家。其一便是韩国……另一个在战争中提高了地位的国家是共产党中国。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由于共产党中国有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和坚强有力的领导,因此它也在朝鲜战场上赢得了自己的声誉,而且看来会成为远东与西太平洋地区共产党的领袖。”正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教训了美国侵略军,打疼了美国侵略当局,从此美国不敢再轻视中国人民,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不得不把中国摆到适当位置。是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是抗美援朝战争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1955年4月第一次亚非会议能在万隆召开和中国代表团能在会议上发挥主导作用,1958年台海危机中为台湾国民党军舰护航的美国军舰一遇人民解放军炮击就退入公海,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中美国地面部队未敢越过北纬17度线,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第38届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华,1979年美国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致今天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大作用等,都有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这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二)有力地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

全国解放时,国民党当局有计划地在大陆潜留了大批特务。他们聚集溃散的国民党军部队,会同惯匪、反动会道门组织、地主恶霸,组织反动土匪武装,企图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长期对抗,破坏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并启图配合国民党军反攻大陆。朝鲜战争爆发后,这些特务和土匪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黑暗将过,黎明即来”,气焰十分嚣张,到处散布谣言,破坏经济建设,特别是破坏军事运输,组织策划各种暗杀活动残害革命干部和群众,围攻基层人民政权,扰乱社会秩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组织反革命暴乱,向人民民主政权发动猖狂进攻。

在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决策的同时,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即以最大的决心,采取断然措施,加速剿匪、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步伐,并把剿匪、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工作作为与抗美援朝战争相联的中心工作之一,以便为支援战争,也为恢复国内建设提供稳固的社会基础。在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开始后,这三项工作都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被并称为当时的三大运动。

在中央军委统一部署下,匪患比较严重的华东和中南地区剿匪步伐明显加快,至1951年5月底,以上两地区土匪基本被剿灭。至1953年底,全国匪患基本肃清,粉碎了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祖国大陆建立“游击根据地”以策应反攻大陆的企图,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安全,安定了地方秩序,巩固了基层人民民主政权,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决定加大镇压反革命工作的力度。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对镇压反革命提出了明确要求。经公安部统一部署后,一场大张旗鼓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即在全国展开,至1951年10月,反革命势力基本肃清,镇压反革命运动结束。这一运动的开展,使国家社会秩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有力地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国内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原计划1950年仅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共300余个县、约1亿农业人口的地区首先展开,还有1.6亿农业人口地区的土地改革,于1951年冬在大部分地区展开,小部分于1952年冬展开,少数民族地区和尚未解放的西藏留待以后再说。为配合抗美援朝战争,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各新解放区在1950年扩大了土地改革的范围,在许多条件基本成熟地区提前进行了土地改革。至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外,全国大陆普遍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不但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而且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和有力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此外,1951年10月和平解放西藏,全国大陆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

这些不但巩固了新中国各级人民政权,而且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权树立了极高的威信,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强力的组织领导基础。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改变大行政区人民政府 (军政委员会)机构与任务的决定》,决定将新中国建立之初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机关又是地方政权最高机关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仅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机关,而不再作为地方的最高政权机关。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又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以制定宪法、选举新的中央人民政府和各地人民政府。1954年9月15日至28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产生了新的国家领导机关。

(三)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争取了国家建设发展的长期和平环境

战争本身要付出消耗,也必将对经济建设正常进行带来不利影响,但得到人民拥护的正义战争,也会激发人民群众的工作生产积极性,从而刺激和促进经济增长。

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共开支战费6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时的25亿美元,几乎等于中国1950年全年的财政收入 (1950年中国的财政收入相当于26亿美元),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中国靠近朝鲜边境的城乡和交通等经济设施也遭到破坏。为保证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对刚刚确定的全面恢复国民经济的计划进行了调整。战争期间,苏联提供给中国的贷款和中国进口的武器装备主要用于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争的确对国内经济建设有不利影响。

但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虽倾全国之力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但主要是将东北地区转为战时生产,全国的其他地区仍是以平时生产为主。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在保证抗美援朝战争需要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国民经济,边打边建。1951年2月,中共中央确定,仍按原计划在1952年底前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好准备。为此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强大号召力与组织力,通过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组织动员全国人民开展了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抗美援朝爱国运动,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能力。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派第7舰进入台湾海峡,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和高度的爱国热情,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了工作生产积极性,订立爱国公约,开展生产竞赛,踊跃捐献财物,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场需要,为国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因此,中国原定的国民经济恢复计划,虽因抗美援朝战争而进行了调整,但1951年中国财政实际收支和经济生产,都“出现了远比原来预计要好的情况”①薄一波:《关于一九五一年度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及一九五二年度国家预算草案编成的报告》(1952年8月6日)。,当年的实际财政收入为133.14亿元人民币,比预算增长了91.9%,比1950年的实际收入增加104.2%。1952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344亿元人民币,达810亿元人民币,三年中平均每年增长24.6%。至1952年10月,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全部恢复到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并有了自己的制造工业。取得新中国经济建设第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1952年12月11日,周恩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几个专业会议上作报告时指出:“现在,三年的时间快走完了,我们的恢复工作也完成了。不论从经济上或从其他方面看都是如此。我们的经济恢复工作,不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的生产和业务所达到的水平,一般都超过了抗战以前最高年代的水平,只有极少数的还需要继续努力。这种恢复,就给了我们一种条件,使我们可以在进行抗美援朝的同时又可以进行国家的建设。”1953年,即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边打边建,创造的一个奇迹。

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中国为保证工业生产安全,对东北南部地区的工业基地部分向北做了迁移,后来建设的工业基地在布局上也都考虑了战争的影响问题。同时,经过这场战争,使中国领导人进一步看到,要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必须发展工业,而首先应该发展重工业。从1953年开始的中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就把发展重工业作为重点。经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帮助下,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基础。

总之,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社会凝聚力,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国内经济建设非但没有受到大影响,而且还迅速得到恢复。正如1952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所指出的那样:“抗美援朝不但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而且又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动力……这个斗争不是推迟了而是加速了我们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建设的准备工作的进行。”陈云也指出:“抗美援朝不但不是像帝国主义者所妄想的那样,使我们在经济上不能恢复和发展;相反的,我们的人民经济事业却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得到了促使迅速进步的动力。”②《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12页。尤为重要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和平环境。毛泽东在讲到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时曾指出:“和朝鲜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线,守住了三八线。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③《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75页。中国至今已赢得了近60年和平建设的环境。

(四)极大地促进了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和强固了国防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悬殊的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参战的前期,不但没有海军,而且也没有空军和坦克部队,虽有炮兵参战,但火炮质量很差,数量也极为有限。武器装备的优劣悬殊,给志愿军作战造成极大困难。美军飞机肆无忌惮,防空袭成了志愿军作战的第一要务,没有制空权使志愿军整个作战机器的运转受到极大限制,部队行动和物资运输只能在夜间或美军飞机不能出动时进行;志愿军没有坦克并严重缺乏反坦克武器,对在战场上横冲直撞的美军坦克不能打击其嚣张气焰;志愿军攻击火力太弱,对已包围的美军难以做到全歼,在美军突围后,志愿军的徒步追击又无法比得上美军的汽车轮子和机械化等等。朝鲜战争实践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充分看到,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则难以打赢现代化的战争。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许多高级将领都深有感触地表示,无论如何,就是“当了裤子也要买飞机”,改善志愿军和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在战争期间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的邓华,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从战争中的亲身体验指出:“朝鲜战争证明,现代战争一定要有必需的现代技术装备。没有必需的炮火既不能摧毁敌人的坚固阵地,也不能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没有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便不能击毁敌人的坦克;没有空军和防空武器,便不能打击敌人的空军,掩护自己的战场。”①邓华在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的发言:《抗美援朝战争经验的介绍》(1954年1月)。1953年1月7日,毛泽东主席为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写的训词中强调:“为了保卫祖国免受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我们必须向苏联的军事科学学习,以便迅速把我军提高到足以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取胜的水平。”②《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108页。

抗美援朝现代战争的实践,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武器装备在这场战争期间有了突破性的改善。当时中国工业技术水平落后,自己不能生产飞机、坦克和大炮,就决心从同中国签订有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苏联购买。中国经济贫穷,国家无力购买,就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动员全国各行各业各族各界人民,节衣缩食,增加生产,捐献钱物购买飞机大炮。仅1951年6月至1952年5月的一年时间,全国人民即捐献了可供购买3710架战斗机的钱款。人民空军在这场战争中迅速成长发展起来,其航空兵部队从1950年8月的1个混成旅共4个团110余架飞机,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1953年底,发展到28个师共70个团,拥有各型飞机3000余架,并且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形成了有各种航空兵组成的有战斗力的空中力量。地面炮兵和高射炮兵有了明显的发展和加强,地面炮兵装备了当时先进的苏式122毫米、152毫米口径榴弹炮和“喀秋莎”火箭炮;高射炮兵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只有16个城防团,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发展到5个野战高炮师、近70个野战高炮营和数十个城防高炮团。陆军 (步兵)的武器装备也有了很大变化,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所有的军,都没有军属炮兵团和坦克团,步兵轻武器是所谓“万国牌”的杂色武器,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几乎所有的军都在编制内有了军属炮兵团,有的还有军属坦克团和师属炮兵团,个别的师还编有自行火炮团,步兵轻武器统一换装苏式武器。装甲兵和工兵也有明显发展。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明显改善,既为取得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又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为加强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通过与苏联方面谈判,签订了用苏联贷款订购60个师苏联武器装备的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至1954年底全部兑现。1954年和1955年,原驻中国安东 (今丹东)、沈阳和大连地区的苏军撤回苏联时,中国又有选择地有偿接收这些苏军部队的大部分装备。还在苏联政府帮助下建设了国防工业基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的156个建设项目中,即有41个是国防工业项目。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就建成了包括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等一大批军工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先后仿制飞机、坦克成功。其间,中央决策研制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制定了《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1958─1967年)规划纲要》。1964年10月至1970年4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首次导弹核武器发射、第一颗氢弹爆炸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先后试验成功。1966年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①《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94页。

此外,从抗美援朝战争一开始,中央军委就在广东、福建沿海作了防范美国和台湾国民党军联合登陆进攻的军事部署,从上海到安东的整个海岸线选择要点部署了水雷和海岸炮。除在朝鲜战场的弧形防线上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体系外,从1952年下半年起,在辽东和胶东半岛部署海岸国防工事构筑,1954年起开始动工。从而彻底改变了旧中国有海无防的局面。

这些为新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创造了抗美援朝精神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2000年10月25日,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志愿军角度归纳了如下精神:“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志愿军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我军的光荣传统,与朝鲜人民军一道,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扬长避短,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作战。志愿军指战员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也就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团结对敌,为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保证战争胜利,空前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力量。

抗美援朝精神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民族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当时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直至现在仍被广为传颂。

抗美援朝战争虽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反抗美国侵略而被迫进行的一场战争,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重大牺牲和代价,但是,这场战争也成了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声真正呐喊,成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为新中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强力的基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于今天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的积极意义和影响将永放光芒!

猜你喜欢

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三次铁路运输
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汽车兵
天平究竟在向何方倾斜——驳抗美援朝战争“失败论”
“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抗美援朝战争史》评说
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一九师
论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谁在掩盖抗美援朝战争的真相?——简评《真相》一文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坚实基础
周恩来与抗美援朝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