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概述及思考

2010-02-15袁廷华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理论体系政党

袁廷华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概述及思考

袁廷华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并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构建中国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推进中国的政治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作为重要课题,已经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要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必须把握好理论研究的重点、方法、学理性要求以及一般与特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并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构建中国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推进中国的政治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自2008年以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以下简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作为重要课题,已经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

一、对研究中形成的主要观点的简要归纳

(一)关于政党制度、政党制度理论和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厘清政党制度、政党制度理论和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开展研究的出发点。

有学者认为,政党制度研究、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和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开展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中,需要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政党制度研究,就是对政党制度这个有机结构体在存续和发展中所涉及的政治生态、政治结构、政治过程和政治功能等具体现实问题进行梳理和概括;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是对与政党制度相关的政治思想、政治理念进行逻辑凝练和系统总结;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是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的核心层次,关键就是要找寻理论原点、把握理论特质、形成理论框架,系统、深入地回答一定政治体系内的政党制度发展中有关政党与国家、政党与社会、政党与政党的关系问题,阐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及其秩序理念的现实性与合理性[1]。

(二)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确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这项研究的核心工程。

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必须全面体现中国政党制度在政党与政权、政党与社会、政党与政党、政党制度与国体政体关系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

有学者提出,构建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涉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存在和发展的政治生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制度要素和制度体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动力;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建设[2]。

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大体涵盖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理论基础与历史发展论;人民民主与多党合作论;制度要素与政治协商论;民主价值与政治功能论;制度建设与发展路径论;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论[3]。

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基本架构包括:第一,精神建构,即中国传统政治价值观、现代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和政党理论;第二,实体建构,即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前提和中坚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质在于多党合作,形式以政治协商为主;第三,运行机制和组织建构,即通过四种形式来实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主要内容[4]。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原始假说、核心成分、经验模型三大部分。原始假说指构成理论体系的精神来源、哲学背景和价值依托等,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和出发点,是构成其他所有概念和命题的前提和基础。核心部分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是从原始假说中推出,同时又是对客观现实和人类实践的反映和概括。经验模型是核心成分与实践的中介,是理性思维作用与感性材料、理论指导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途径和形式[5]。

(三)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问题,是两年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现代民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应体现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中。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同时又是与中国的基本国情、民族特点、文化传统相结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物。因此,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要体现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同志丰富的政党理论。

有学者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作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政党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制度要素,决定了我国各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和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适应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政体的要求,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内在逻辑[6]。

有学者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民主集中制理论和民主监督理论,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三块理论基石。民主集中制理论在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政党制度贯穿民主又体现集中,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体现民主集中还是分权制衡是中西政党制度的重大区别[7]。

有学者提出,人民民主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政治基石,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规定了当代中国各政党的政治本质,多党合作是人民民主在政党与政党关系层面上的基本体现,政治协商是人民民主在政党同政府及国家关系上的体现。以上三个方面,无不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与精神,而它们未来的发展及政治前途,也在于是否能够坚定不移地反映和实践人民民主的原则与精神[8]。

有学者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多党长期合作的战略思想,包含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实行党际监督的战略思维,推进了多党合作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进一步确立。

有学者认为,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多党合作长期存在的必然性,科学论证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的必要性,内在规定了多党合作中党际关系处理方法的合理性,为社会主义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9]。

(四)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是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工程。

不少学者认为,政党制度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具有客观必然性。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历史,科学揭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有学者提出,任何政党制度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形态,并且是对社会形态的回应。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充分诠释了制度回应机制,所有过程都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实际密切联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没有现成的模式借鉴,也没有依据固定的模式运转,在实践中回应和创新是其保持生命力的源泉[10]。

有学者指出,中国独特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是中国政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基础。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生态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基础[11]。

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文化来源之一,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文化认同是中国选择多党合作制度的深层缘由,制度认同的内在根源和深层基础在于文化认同。文化的特殊性是造成政党制度差异性的关键因素。同西方文化比起来,中华文化精神讲和谐胜于讲对立,重和而不重斗的文化精神影响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内韵风格。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体现着涵容异质、多元整合却又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内涵[12]。

(五)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制度结构和制度要素

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制度结构和制度要素,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领导核心的一元性和结构的多元性”的概括,已为学界广泛接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也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要素作了精练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主体结构包括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宽泛意义上也包括无党派人士。在政治结构方面,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包括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具有不同的含义,多党合作制度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并非一种单一的制度,而是一种具有内在逻辑的制度体系,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宏观层面,政党制度反映了政党之间的重大政治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中观层面,主要指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三是微观层面,包括政党制度实践、运作过程中的具体制度与具体方式。

学者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概念的内涵进行了讨论,当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指的是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合作”都是用来说明政治协商制度的;二是认为这一制度指的就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是多党合作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三是认为,这一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它包含着两项具体制度,即多党合作制度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13]。

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结构的核心要件是多重党际关系,即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执政与参政关系、互相监督关系[14]。

(六)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价值与功能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价值与功能的研究,是近年来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创新点。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价值与功能作了阐述,由此形成一个研究热点。

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价值,有学者从政治价值角度提出,其价值体现在创造了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体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执政与参政方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民主实现形式。有学者则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研究,提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价值分类包括基础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具体地说,包括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15]。

有学者指出,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这一制度追求的民主,主要是协商民主而不是竞争民主[16]。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价值体现为政治稳定性价值、发展效能性价值与和谐包容性价值。

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不少学者对《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提出的政治参与功能、利益表达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民主监督功能和维护稳定功能这五项功能作了深度阐发,使其立论基础更加扎实。也有学者认为,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结构出发,应将其功能概括为社会整合功能、政治民主功能(包括政治参与、利益表达和民主监督功能)、社会稳定功能这三大功能。还有学者提出了历史适应功能、防御功能等。

(七)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路径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政党制度有宏观的制度规定,但缺乏中观、微观制度的支撑,制度化水平不高,从而导致了政党制度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是这一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增强政党制度的政治民主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对政治制度运行机制和方式也提出了要求。在宏观层面,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政治生态的变化正确处理政党、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界定政党在国家、社会两个层面的角色与功能,合理划分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联系界别,合理配置政治资源,增强政党制度的吸纳力和包容性;在中观层面,完善共产党领导的领导体制与执政体制,建立合理有效的民主党派参政机制、监督机制和联系社会的机制,完善政党制度运行程序;在微观层面,要根据民主法制建设的时代要求加强具体的政党制度建设。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若要长期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整合和表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如果权力过分集中、不受制约,那么,执政党就难以反映社会不同诉求,举措就会僵硬,腐败现象就会蔓延,决策在执行阶段也容易被扭曲。在体制内建立正常的竞争和制约,坚持“动态有序、增量民主”的原则,是中国政党制度改革的应有步骤和目标[17]。

有学者认为,不断增强制度的回应能力,努力在继承优良传统和适应时代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实现制度创新,是发展政党制度的现实取向。要增强政党制度的民众认同,推进政党制度的民主功能,规范政党制度的运作空间。

二、对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思考

(一)把握理论研究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理论制度理论体系研究,承担着重大的意识形态职能。开展这项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深入总结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以及秩序理念的现实性与合理性,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总格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我国政治体系框架内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为此,在研究中要准确掌握中国共产党关于多党合作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深刻把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定性,在涉及多党合作根本政治方向、重大原则和重大理论政策上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坚持正确方向基础上开展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大局。

(二)把握理论研究的重点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是在理论层面开展的高层次研究,研究的重点在于找寻理论原点,把握理论特质,形成理论框架,即深入探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元理论,科学界定和诠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逻辑框架,使之具有逻辑上的内在完整性和统一性,形成一个主题鲜明、逻辑清晰、内容连贯的理论系统。

当前,应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着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这是研究的逻辑起点;二是对现有的各种范畴、概念进行厘清,明确其内涵,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范畴、概念是基本的,哪些是派生的,哪些是不准确应该摒弃的;三是寻找各个范畴、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必然联系,进而揭示这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使之理论价值最大化,能够系统地、正确地回答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对多党合作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三)把握理论研究的学理性要求

注重学理性,是理论研究的本质要求,也是提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善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多党合作实践进行理论抽象,形成新的理论概括和理论观点;要善于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中来,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品质;要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与政治学、政党学等学科的话语对接,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新的范畴、概念和体系。

在研究中要处理好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多党合作制度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理论研究本来就是为制定政策服务的,多党合作制度理论研究如果不能为制定政策服务,也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另一方面,理论研究又必须具有学理性,理论体系不是现行政策表述的简单堆积,理论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有关方针政策的说明和解释层面,也不能简单地把统战工作话语和政策性表述当成理论。要尽量扬弃以往那种相对粗疏的文件汇编和政策注释式的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创新思维方法和理论工具,大胆开拓研究之路。

(四)把握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带有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一般规律的、体现国情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如果离开了人类文明的大道,那就不可能具有科学的价值。当代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发展的总体方向是现代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在理论研究中要把握当代世界政党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以世界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又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其确立和发展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离开了对特殊性的研究,就难以把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本质。当前,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理论占据着强势地位,西方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理论中当然有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内容,但必须认识到,西方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就其本质而言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西方政治理论和政党理论,必将从根本上危害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在理论研究中既不应强调特殊而否认一般,也不可以夸大一般而抹杀特殊;既不能用西方政治制度理论对号套裁,也不能浮躁地满足孰优孰劣的简单比较。而是要在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对中国多党合作的鲜活的实践内容进行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对中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有着根本差异之处作出有深度、有解释力的理论阐释,在自身实践基础上,建构一整套既符合政治学和政党理论一般原则、能够与世界接轨,又准确反映中国政治发展现状和要求、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奠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五)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当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倾向比较明显。一方面,一些实际工作者缺少从政治学和政治发展角度而进行的理性思考;另一方面,一些理论工作者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了解不够,缺少理论研究的现实基础。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提升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一是要重视理性思维,善于把实践内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之具有鲜明的理论品质和逻辑力量;二是要强化对实践的研究,加强对政治现实的回应性。政治学研究如果离开了现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在尊重实践、深入实践、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对实践把握的深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理论研究的深度。要防止浮躁心理,防止闭门造车,防止脱离实际的概念演绎。要沉下身子,深入到实践中汲取理论的养分,加强“问题导向式”研究,加强实证研究,在全面、系统把握实践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观点。

[1]李金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A].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47.

[2]袁廷华.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为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A].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16.

[3]任世红.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框架分析[A].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139.

[4]廖继红.政党制度理论的新范式[A].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C].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96.

[5]吴先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形式化研究[A].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96.

[6]袁廷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国体的适应性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7,(6):67.

[7]游洛屏.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石[N].学习时报,2008 -09-08.

[8]李金河,徐锋.人民民主——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政治基石[A].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C].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73.

[9]高曙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6).

[10]鲍跃华.中国政党制度的回应需求和制度演进[A].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C].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187.

[11]黄景睿.试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A].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C].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113.

[12]杨雪燕.试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三大理论基石[A].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C].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98.

[13]孙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名称研究[A].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393.

[14]张献生.我国多党合作中的政治关系 [J].政治学研究,2006, (1).

[15]杨绪盟.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结构与价值[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16]曲宏明,沈燕.中国政党制度的民主价值与功能开发[A].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 [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9.452.

[17]王江燕.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的“破”与“立”[A].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393.

责任编辑:王 珊

D665

A

1002-0519(2010)04-0011-05

2010-07-03

袁廷华,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理论体系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