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2010-02-15赵小平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欠发达宁夏经济

赵小平

对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赵小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提出“八个加快”,并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工夫、见实效”。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疑是“两会”传递出的最强音。由于发展条件、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因素影响,决定了东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领域各有侧重、路径互有差异,欠发达地区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绝不能再沿用发达地区的做法。本文以宁夏为例,就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谈几点体会。

一、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宁夏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东部,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25万人。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锐意进取,艰苦创业,宁夏步入了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09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35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1.7倍,年均增长11.6%;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达到2.15万元,比2000年增加1.6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5亿元,比2000年增长4.4倍,年均增长20.5%;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19亿元,比2000年增长6倍,年均增长24%。农民人均纯收入4048元,比2000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5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2.4%。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不断深化区情认识,立足比较优势,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发展理念,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促进了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立足优势资源,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农业方面,着力培育壮大枸杞、硒砂瓜、奶及奶制品、马铃薯等13大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化水平,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农民收入中,40%以上的增收来自于特色农业。工业方面,加快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能源化工、机械装备、农副产品加工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优势逐步向经济优势转化,“五优一新”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特色旅游、房地产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快速发展,成为拉动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2009年,宁夏房产投资增速列全国第五、西部第二,人均房地产投资居西部第三位。

二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技术难题,多晶硅冶金物理法生产、发电机大型水轮机叶片制造等技术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加快推进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家,自治区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0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十一五”以来累计完成技改投资400多亿元,高档羊绒针织纱、聚氯乙烯糊化树脂等100多个工业生产线得到改造,提升了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5%。

三是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十一五”以来,累计关闭小火电30万千瓦,小煤矿187万吨,小造纸12.7万吨,小水泥125万吨,小电石17.5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8%,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排放量分别削减8.4%和12.6%,下降幅度走在全国前列。大力实施十大节能工程,火电、电解铝、钢、铁合金等重点行业主要产品耗能持续下降,能源单耗优于全国水平。着力加强生态建设,抓好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全力推进防沙治沙工程,十年累计减少沙化面积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84%,宁夏生态环境改善程度名列全国第二,宁夏平原被评为全国“十大新天府”。

四是立足统筹山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发展战略,四次召开固原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固原发展。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着力统筹区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银川“两宜”(把银川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建设初显成效,石嘴山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吴忠市民族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壮大,中南部山区特色农业、劳务输出等产业加快发展,全区呈现出各地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重视民生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加强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和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银川建立了面向中南部山区招生的六盘山中学、育才中学,每年接收学生4000名。不断健全城乡低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抓好廉租房、经适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大力实施中南部山区人饮安全工程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事实充分证明,转变发展方式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央重视和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对宁夏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下大决心,加大力度,促使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更大进展,为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二、宁夏转变发展方式的难点

转变发展方式,必然受特定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制约。近年来,宁夏经济虽然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发展基础差,发展水平还很落后,目前正处于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阶段,难以兼顾经济发展质量。同时,宁夏作为一个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民族等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承担着加快发展与扶贫开发、维护稳定的多重任务,加之受自然条件、资金技术、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一些突出困难。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近年来宁夏经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基数低,经济总量仍然不大,特别是人均占有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还很大。2009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82%和79%;与一些沿海省区相比差距很大,仅为上海的22%、48%和32%,浙江的39%、57%和40%;即使与周边比,差距也较大,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内蒙的57%。同时,由于经济总量小,地方财力不足,财政支出中的70%来自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发展欠账多,改善群众生活与开发建设的矛盾突出。

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刚性态势短时间难以扭转。宁夏三次产业长期以来存在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问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特别是旱作农业短期内较难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工业发展起步于三线建设时期,建设水平低,长期以来形成了“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型)、两头在外的明显的结构特征,重工业比重高达84%。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集群规模小,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初级产品比重大,加工工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企业效益差,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低层次的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严重滞后,故新兴服务业发展步伐缓慢,对服务业的带动效应有限。服务业增速连续7年低于GDP增速,所占比重自2002年以来连年下降,共下降6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差,制约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由于历史欠账多,基本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宁夏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落后,铁路、公路技术等级低,公路覆盖密度(宁夏3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每年铁路货运缺口2000万吨,加上外出通道铁路均为单线,旅客到北京、西安所用时间是乘坐汽车的两倍。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益事业发展现状与群众需要的矛盾仍然突出,城市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大通铺”等问题依然严重,今后相当一个时期还将处于还历史欠账、打发展基础的阶段。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南部山区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北部引黄灌区发展较快,占全区1/4的土地面积,承载了61%的人口,创造了9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中南部山区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69%和57%,仅为同是革命老区延安的16%、77%和69%。目前还有112万人收入不足1350元,100万城乡人口饮水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中南部城镇化水平仅为15%,低于北部灌区5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收入仅为北部的一半。由于受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制约,这种差距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五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转变发展方式缺乏人才支撑。2008年,宁夏R&D占GDP的比重为0.69%,明显低于全国水平0.85个百分点。科技发展基础薄弱,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对关键技术、重点产业的研发能力不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企业与龙头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覆盖面不足1/4。高技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品品种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储备稀缺。人才储备不足,外流严重,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发展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六是生态环保任务重,加大了转变发展方式的难度。宁夏三面被沙漠包围,沙化面积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2/3,防沙治沙任务繁重。中南部山区为黄河三个支流的发源地,但由于干旱程度不断加重,植被稀疏且恢复困难,涵养水源和保护黄河生命安全日益迫切。在节能降耗方面,宁东基地新上项目大部分为能源化工项目,宁夏倚能倚重的工业结构调整难度大,治理耗能高、高污染和资源浪费的任务长期而艰巨。从近期和长远看,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都十分突出。

三、宁夏转变发展方式的途径和举措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宁夏将坚决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更加注重扩大内需,推进投资、消费和净流出“三驾马车”协同拉动;更加注重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动力和空间;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城乡和区域三个统筹,促进协调发展。今后,宁夏打基础的过程还将长期存在,调结构的难度仍在不断加大,促均衡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我们必须立足实际,着力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扩大投资规模,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保障。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净流出“三驾马车”看,目前宁夏出口和消费水平还很低,短期内难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出口方面,2009年,出口总额为7.4亿美元,仅占GDP的4%,带动作用十分有限。消费方面,宁夏现有人口消费能力难以快速提高,实施消费拉动也不现实。有关研究表明,2000-2009年,宁夏投资、消费、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7%、46%和-33%,由此可见,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同时,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宁夏还将长期处于夯实发展基础的阶段,公路、铁路、城镇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等的建设任务相当艰巨;支柱产业还没有真正培育起来,一些新兴产业发展还刚刚起步,产业配套能力弱,产业链条短,需要构筑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鉴于此,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和投资规模,做大经济总量,才能为推进宁夏转变发展方式腾出空间。

(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一是提质增效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三大示范区”(北部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南部山区生态农业示范区),以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13个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做强做大工业。着眼能源化工行业的高端,高水平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着眼新兴产业的前沿,择优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基地;着眼地方产品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快提升羊绒加工、葡萄酿酒、枸杞加工等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石化、冶金、轻纺、建材等传统行业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三是扩张提档服务业。加快发展面向生产和民生的科技服务、信息、金融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现代物流、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四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选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碳产业、特色旅游、现代物流等作为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发展基地。

(三)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努力拓展宁夏发展空间。宁夏是个小省,仅仅依靠自身资源和区内市场,难以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也难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快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拓展宁夏发展的新空间。要充分发挥宁夏回族民族文化优势,加快推进面向穆斯林国家开放的步伐,打造面向穆斯林国家开放的先导区。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扩大与穆斯林国家的经贸文化交流,带动穆斯林用品、清真食品等产业加快发展。加强与区内外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步伐。以开放带动为契机,加快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发展步伐,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效益,真正发挥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繁荣城乡经济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三产协调推动转变。

(四)坚持统筹城乡、统筹山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根据区内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构建沿黄城市带、“两屏两带”(贺兰山防风防沙生态屏障、六盘山水源涵养和水土流失生态屏障,中部防沙治沙带、宁夏平原绿洲生态带)生态安全区和“三区五带”(北部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南部山区生态农业示范区,优质小麦、水稻、玉米、中部特色经果林、南部马铃薯生产带)农业发展区,形成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三大功能区,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重点依托区位、环境、社会、资源等优势,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开发建设,把沿黄城市带打造成宁夏人口、产业聚集的高地。同时,加大对中南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促进山川之间的产业、人口、资源、环境布局更加协调,努力缩小山川之间居民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

(五)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必须提高发展的科技含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推进宁东等五大工程实验室、六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链建设,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资源,加强对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发挥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作用,努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紧紧围绕抓好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和贡献率,使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新技术、新品种到位率达到90%以上。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一批高素质技术人才。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推动宁夏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加强水利建设,按照“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开源”的治水思路,加大引黄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中低产田改造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开工建设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进行包兰线复线改造,建设太中银铁路、银川至西安快速铁路、鄂托克前旗经盐池至西吉高速等重点交通工程,消灭省际、县际、城际断头路,形成“三纵十二横”交通网络,打通南下北上、东进西出交通通道。实施银川河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中卫、固原支线机场附属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和重点城镇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境预警和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加快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

(七)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要利用先进低碳技术和工艺设备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及其设备制造产业,大力支持发展环保产业,培育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从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核心,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坚持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促进全区生态环境整体趋好和良性循环,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以上,把我区建成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发、生产消费、废物产生、最终消费等环节上,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继续抓好“六个百万亩林业生态工程”,加快推进全国防沙治沙示范省区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巩固退耕还林长效机制,培育壮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巩固和提高生态建设成果,构建西部绿色生态屏障。

(八)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城乡居民看病就医问题,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公共文化体育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稳定提高城乡就业水平;加快以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继续改善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搭建中南部地区与沿黄城市带之间的劳动力转移通道。

四、几点政策建议

欠发达地区转变发展方式,仅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国家的大力支持,帮助和协调解决资金不足等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给予的倾斜政策,促进了生产要素、资源大量向东部聚集,这也是造成东西部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为缩小发展差距,使西部与东部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根据宁夏的发展需要,希望国家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大对宁夏的支持力度:

一是区别对待加大支持力度。经济欠发达地区既表现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也表现为各个区域内部发展的巨大差异。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面积广,区域内部差异较大。以宁夏为例,既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北部引黄灌区,也有中南部山区贫困区域,因此应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根据不同区域类别,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支持政策。一要把解决基本生存问题放在首位,继续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加大中南部山区扶贫开发力度,大力支持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脱贫步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向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同时,宁夏沿黄城市带经过多年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人口、产业承载能力,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发展基础,故应将宁夏沿黄城市带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将银川市作为国家服务业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政策、项目、资金、体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使其成为宁夏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实行差别财税政策。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财政收入不足,自身积累有限,发展基础薄弱,应实行有差别的财政、税收和利率政策,促进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一要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抓紧建立西部大开发专项资金,并通过发行西部大开发特别国债、西部大开发彩票等多种方式,逐步增加西部大开发专项资金规模。在当前2000亿元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地方债券发行规模。二要积极探索实行差别税率政策。将中央与地方增值税分成比例调整为6:4,完善中央与资源属地的利益分享机制,制定企业总部税收返还分支机构所在地方的政策措施,对欠发达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按减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三要实行差别利率。要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贷款规模,并在利率上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促其在竞争起点上就实现公平。四要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以资源输出为主,为发达地区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却付出了环境污染的高代价。应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矿产资源所在地政府向开采企业征收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开采企业自提自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专项用于矿区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修复。待条件成熟时,按照从价、从量、从质和可调的原则,开征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补偿税,全部留交地方用于环境保护。五要逐步减免中央安排投资的地方配套资金,减少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压力。

三是扶持优势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根本措施。国家应优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部署重大项目,适当降低审批、核准门槛,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能源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变资源直接输出为综合加工输出,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吸引境内外企业、民营企业投资欠发达地区铁路、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允许运营服务。国家政策性贷款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重点支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有特色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并延长项目贷款期限。继续加大对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宁东项目核准上给予便捷和优惠,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涉外合作等困难和问题,促进宁东建设又好又快推进。

四是支持对外开放合作。开放程度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低的表现,也是发展水平低的重要原因。要大力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强与周边地区、发达地区及国内外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以便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利用两个市场,加快发展步伐。要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东西互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意见》,制定配套政策,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将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并适当扩大开发区规模。要充分发挥经济欠发达地区特有的边境开放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积极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新途径,让其经济、科技充分融入到国际大循环中。宁夏具有面向穆斯林国家开放的政治和民族文化优势,应大力支持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将宁夏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先导区,重点支持建设中阿(宁夏)经贸论坛永久会址及国际会展中心等具有穆斯林风格的会议、住宿、餐饮基础设施;支持建设世界穆斯林文化城,打造面向穆斯林国家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五是支持加强生态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也是生态极度脆弱的地区,加强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宁夏是阻止沙化进程向东向南推进的重要屏障,是泾河、渭河、清水河三大黄河支流的发源地。加强宁夏生态建设,构建西部生态屏障,再造宁夏秀美山川,不仅关系宁夏的长远发展,而且关系国家的生态安全。国家应当继续支持宁夏实施“六个百万亩林业生态工程”,构建西部绿色生态屏障;大力支持宁夏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省区,实施防沙治沙示范工程,支持发展沙产业;进一步健全完善巩固退耕还林长效机制,支持宁夏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国家应当加快研究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增加生态环境补偿科目,加大重点公益林、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建设补偿和生态退化严重区域生态恢复补偿,并扩大宁夏国家重点公益林的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将六盘山地区和盐池县列入国家先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区域。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

[责任编辑 闫明]

猜你喜欢

欠发达宁夏经济
关于欠发达地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宁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宁夏煤电博弈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宁夏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