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高新区:以制度创新推动“二次创业”

2010-02-15沈玉龙王邦春

中国科技产业 2010年5期
关键词:科技园合肥高新区

■ 沈玉龙 王邦春

合肥高新区在“二次创业”中,走出了一条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在产业化、规模化中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新路,实现了发展高科技、产业化与打造科技新城区的有机统一,业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一、搭建产学研合作载体,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建区伊始,合肥高新区依托周边丰富的科教资源,鼓励和吸引大学和科研院所入区兴办企业和企业化运营的研发机构,逐渐形成了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多样化的研发创新平台。到2008年,合肥高新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2个,国家级工艺装备实验基地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43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个,企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28%。

合肥高新区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作为“二次创业”的主要载体,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新平台,集中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研发中心及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基地(简称“一中心三基地”)。截止2009年9月,示范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亿元,安徽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机电产业园、动漫及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及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或开工。

合肥高新区围绕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需要,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步伐。目前,区内拥有各类孵化器12家,面积5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家,在孵企业500多家,毕业企业200多家,科大讯飞、美亚光电、阳光电源、金星机电、工大高科等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行业龙头企业。

为适应不同毕业企业发展阶段的需要,拓展服务内涵,延伸孵化服务链条,建立适合于高成长性企业加速发展的载体,管委会启动建设了科技企业加速器。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的华亿科技园已经投入使用,入驻企业达40多家。创新载体的建设,降低了单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推动了产学研用的互动创新。

二、构筑多层次投融资和政策扶持体系,优化区域投资环境

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适应科技型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合肥高新区不断拓展从种子基金到风险投资到创业板上市乃至主板上市等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出资成立了科技中小型企业创业引导基金、高新信用担保公司、安徽高科创业投资公司,出资参股了国元科技担保公司,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市场化投融资体系。合肥高新区财政每年支持企业技术创新3000多万元,组织企业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200多项,申请各级各类政府引导资金亿元以上。

合肥高新区还进一步完善贷款贴息、财政奖励、人才激励等政策手段,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采取以财政投入带动风险投资的方式,增强各类风险投资机构以及海外创业团队和人才在高新区发展的信心。扶优扶强,重点支持一些有战略眼光的创业团队和优势企业,体现高新区的引导支持作用,形成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在部分战略性产业或部分环节抢占战略制高点,打造科技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在推进园区建设方面,高新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创新建设融资模式,创造性、大体量、全方位地推进“大建设”,实现了由建设单一的经济功能区向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战略转变。自2005年以来,高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40%,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8.55亿元,“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西部副中心框架初步形成,城市产业承载力和综合功能显著增强,引进内外资233.2亿元,先进制造业、电子软件业成为新入区企业的主力军。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198户,年产值过亿元以上企业39家,国内500强企业8家,世界500强企业10家。

三、深化机关行政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合肥高新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了首问负责制、“窗口”受理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两次终结制、绿色通道制六项制度,严格执行“四条禁令”(即严禁有令不行、严禁办事拖拉、严禁吃拿卡要、严禁态度刁蛮),全面提高服务效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理顺关系、减少交叉、明确职责、提高效率”的原则,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在保持“两办六局”基本架构的基础上,将工委、管委会直属部门精简至7个,同时着力加强基层社区的力量,夯实基础,为高新区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支撑和制度保障。在内部管理上,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将管委会多个直属企业整合成集团公司,强化集团公司作为投资平台、建设平台、运营平台、融资平台、开发平台的作用。

在干部人事制度上,以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强化干部实绩考核,以此完善分配制度。建立人员双向选择和干部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加强干部交流轮岗和基层挂职锻炼,在2009年中,将管委会局办3个正科级岗位和所有的工作人员岗位(副科职级及以下岗位)拿出,面向管委会系统和所属公司公开竞聘和双向选择。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使高新区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导向,真正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的优胜劣汰机制,为全体员工搭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展示才华、实现价值的舞台,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找到了自己喜欢和合适的岗位。

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

合肥高新区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周边县区的合作共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由“带头发展”向“带动发展”的转变。

2005年8月,合肥高新区与肥西县签署合作协议,先期开发建设柏堰科技园。仅仅两年的时间,柏堰科技园“九横六纵”15条、30公里路网及其配套全面建成,高新区水、电设施全面向柏堰科技园延伸;55万平方米绿化工程建成;3126套、27万平方米复建安置小区柏堰雅苑、香樟花园顺利交付,3126户5433人喜迁新居。格力电器、美的冰洗工业园、百商电工、奥地利阿普拉等项目迅速入驻并建成投产,与之配套的一大批企业陆续落户开工。柏堰科技园的建设,使昔日的农村变成城市,使高新区、政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新城区融为一体,实现了合肥市“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西南组团与西部组团的无缝对接。

在与肥西成功合作的基础上,2007年9月,合肥高新区又携手蜀山区合作开发建设南岗科技园。目前,南岗科技园建设已大规模展开,约13公里的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建成,面积61560平方米的安置福建小区滨湖苑小区建成使用。截至目前,招商引资捷报频传,签约项目9个,协议金额约37.6亿元人民币。其中,三洋机电产业园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达150亿元,苏宁电器安徽总部项目计划也已动工,合肥市规模最大的换乘中心——新西门换乘中心投入使用,一批工业和商业项目正在洽谈和推进中。

猜你喜欢

科技园合肥高新区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以齐鲁大学科技园为例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