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专家“把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02-15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作为政府部门,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产业的正确选择、技术节奏的把握、商业模式的创新。
第一,在产业选择上要头脑清醒,充分考虑对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传统的发展道路再走下去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之所以叫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指在战略性领域选择的新兴产业。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着眼于发展方式转变,选择那些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比如在能源方面,我们选择非化石类的新能源,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将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在生物技术领域,我们选择了生物医药,就是要为老百姓提供价格合适、作用明显的新型药物,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我们选择生物育种,能够保证它在干旱、虫害的情况下保持稳产、高产,同时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总之,要在发展好新产业的同时,也调整好旧的。
第二,在技术上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任何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存在技术配套的问题,不能只盯着一点,不计其余。就拿太阳能发电来说,电池发电的技术解决了,还要考虑并网、配电,对电表、电网等进行系统改造。在生物育种方面,新的种子出来了,要考虑它适宜在哪个维度上生长,在施肥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因此,政府在技术上要超前谋划、系统布局,把握节奏,有序推进。
第三个,在推广运用过程中要注意探索合适的商业模式。新兴产业不仅在技术上有别于传统产业,在商业模式上也与传统产业不同。比如网上购物,它和传统的上超市买东西就不一样。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必须是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
科技部副部长 杜占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它自身发展的特点,与传统产业相比它的市场是开放的,有时候会形成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因而国家政策引导是非常重要的,科技部制定的政策也更多是向开拓市场方面倾斜。
要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作用,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为主要目标,强化高新区的带动作用,构建公共平台,汇聚创新人才,使高新区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 李健:
调结构的思路在存量上就是优化升级,而在增量上就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科学选择上下功夫,用三把尺子来度量。
三把尺子,一是战略性,要牵一发动全身,要对全局性、战略性有影响;二是先导性,代表科技革新和新产业发展方向,代表先进生产力;三是带动性,产业链要长、关联度要大。此外,还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一哄而上,形成新一轮盲目投资热。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李庆云: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需要解决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三个方面的问题。而技术的提高是长期的,作为一个后来者,我们如何超越其他先进国家?首先必须依赖原创,其次是投资和消费,新的技术只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会产生产业化的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 孙丕恕:
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关系到国家的信息安全,以高端服务器和软件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是新兴产业的支柱,建议国家在集成电路方面要积极推进,包括建立存储产业联盟和国家基金。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室主任 张岸元: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的扶持主要表现在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方面。政府的制度,规定和规制在引导技术研发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规制的调整,形成新的游戏规则,在较短时间内人为地创造一个新的市场。
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组组长 徐 坚: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大、成本高、周期长,政府的支持尤为重要。而政府的支持不仅仅是加大投入、财税补贴,更要搭建好政策平台,深化产、学、研、用、金等各方面的合作,着力推动企业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
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国家物联网标准工作组组长 刘海涛:
新兴产业必须要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而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原始创新。在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应引起足够重视。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 王宏广:
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要放眼全球,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打造国际一流的研发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胡树华: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坚持自主创新。过去20多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为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国50多个高新区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但落户在这些高新区的属于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技术并不占多数。所以,在这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一定要突出自主创新,要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欧亚建设(集团)总公司董事局主席 屠杰:
除了严把产能过剩行业的新项目审批关,对新兴产业也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和引导意见,确保投资更关注于“智慧型”投资,大力支持符合产业升级、品种改良、保护环境、降低能耗、综合利用的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徐晓兰:
物联网是一个很热门的词,很多地方积极性非常高,设立了很多物联网基地、物联网园区、创业中心等。但是物联网走到今天,还是要冷静地去看待。新兴产业,具体怎样规划,比如技术标准、通信协议、终端产品的技术规范以及整个产业的规划等还在探索之中,我的建议是应该先抓顶层设计,并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规划好我们的产业发展,包括核心技术的提升等。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稻葵:
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定要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仅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如果国家能够继续加大扶持力度,那么老百姓就能以更便宜的价格购买到质量更好的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将推动该产业进一步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小济:
传统产业也可以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获得新的生机,即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夕阳产业。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比如被冠以高能耗、高污染的钢铁工业如果能够采用新的节能减排技术,我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将会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