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及其理论基础

2010-02-15殷光胜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0年4期
关键词:物质资源经济

殷光胜

(昆明市委党校,云南昆明650215)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及其理论基础

殷光胜

(昆明市委党校,云南昆明650215)

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到目前为止,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不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强,因此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盲目性、片面性,以及循环经济基本原理与循环经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影响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在全面分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转让与守恒定律”,填补了循环经济这一理论空白。对于丰富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循环经济实践都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循环经济;必然性;理论基础;基本原理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矛盾,追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简单地说就是,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生态环境要保护,“鱼”和“熊掌”要兼得。这一发展模式既不是乌托邦的空想,也不是“永动机”的翻版,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1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人类一方面在享受着自己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也在开始承受由物质文明所衍生出的不良后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灾难激增,加之人口急剧膨胀,使得人类进一步的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蕾切尔·卡尔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她在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后,发现农药对生物链的影响,首次提出了保护环境这一严肃的话题。该书警告:人类一方面在创造高度文明,一方面又在毁灭着已有的文明,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不得到及时遏制,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中。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受到宇宙飞船的启发,把地球比作宇宙中一个与飞船一样的孤立无援的系统,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类不断消耗其内部的有限资源,并且改变内部的环境。鲍尔丁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指出如果不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当超过地球承载能力时就会走向毁灭,只有循环利用资源,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这可以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首次向世界发出了警告:“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像现在这样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的增长极限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尽管这个报告中的观点有些片面和悲观,但提出的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的观点,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灾难频繁发生。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此人类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而实现这一发展模式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

2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基本国情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从资源拥有角度看,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我国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110多个严重缺水,世界人均年水资源总量是8 462 m3,亚洲年人均水资源总量是3 990 m3,我国年人均水资源总量是2 137 m3。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草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2.3%;人均森林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3%;石油人均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3%;天然气人均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铜人均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5%;铝人均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9.7%。

从能源结构条件来看,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从理论上说,我国的煤有200年的开采时间,但由于无序和浪费开采状况的存在,使可开采利用的资源减少。而且,所拥有的煤资源质量较差,煤灰和SO2的含量超过世界水平20%~30%,煤的燃烧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产生酸雨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国的资源现状不是地大物博,而是人均物薄。

2.2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对资源的需求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

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出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2004年,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67.6%。目前我国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近四分之三来自重工业,而重工业是高资源、高能源消耗,随着近几年重工业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的强度也随之加大。

从资源消耗角度看,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1990—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10种有色金属增长276%。初步测算,在考虑大力节约能源、优化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也要达到30亿t标准煤。仅从满足国内煤炭需求来看,就面临精查储量不足、生产能力不足、运输能力不足和环境容量不足4大压力。从1990年起,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9%以上增长的同时,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能源安全形势已亮起红灯。

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的强度在增加,使用方向发生了变化。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快速城市化现象,城镇化水平以年均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 400~1 500万人到城镇。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1%,到2020年估计达到60%左右。一般来讲,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既是必然趋势,这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仍然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例如,以单位GDP产出能耗表征的能源利用效率,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日本为1,意大利为1.33,法国为1.5,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我国高达11.5。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我国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

从资源的对外依赖度看,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2003年,约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0%的铜资源和34%的原油依赖进口。由于国内资源不足,到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到80%。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进口需求不是可以无限得到满足的,大量进口存在市场和价格风险,运输能力的制约,以及进口、安全保障等问题。

从资源再生角度看,我国资源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尽管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但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资源再生利用率也普遍较低。

从生态形势来看,生态破坏仍在继续。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退化继续发展;生态工程建设投入不高;矿业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形成新的生态问题;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沙漠化呈扩展态势,20世纪50—70年代,每年递增约为1 560 km2;20世纪80年代每年递增 2 100 km2;20世纪90年代更上升至每年递增2 400 km2。截至2004年底,我国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173.9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12%,分布在全国30个省的889个县中,而且呈扩展的态势。有近4亿人口笼罩在荒漠化的阴影之中。

从环境污染情况来看,一是水环境每况愈下。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污染,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51.99%,3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2007年的统计结果表明,197条河流407个河流断面中,Ⅰ~Ⅲ类水质占49.9%,Ⅳ、Ⅴ类为26.5%,劣Ⅴ类为23.6%。七大水系总体水质比2006年好转,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二是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全国烟尘排放总量居高不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三是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200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 941万t,其中有3 000 t的危险废物未经任何处置排入环境,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四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2005年仅为50.9%,二次污染严重。此外,2000—2006年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11 706起,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98 447.9万元。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随着GDP同步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我国正处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压力最大的阶段,如果任其发展不加以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达到不可逆阈值点,就会导致生态灾难发生。因此,只有采取全方位的严厉措施,扭转经济粗放式增长,突破环境极限,才能顺利渡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压力最大阶段,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3 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有数十种之多。但都有其基本含义“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物质循环是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的特征,这是理论界已经达成的共识,然而物质循环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在理论界目前还是个空白。文中创新性地提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是物质不灭定律;二是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这两大基本定律是循环经济物质循环的理论支撑,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物质不灭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自然界的基本定律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物质虽然能够变化,改变其存在形式,但不能消灭或凭空产生。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物质系统(孤立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孤立系统的话,地球上任何物质无论如何变化,其总质量不变。18世纪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从实验上推翻了燃素说之后,这一定律始得公认。这之后无数的实验又反复证明了这一定律,循环经济的物质循环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从理论上讲,一切物质都可以循环利用,所不同的是物质在利用后,其性质发生改变,产生具有新属性的物质,只要人类掌握新物质的属性,利用技术研发,就可以把它们变成新的原材料。在循环经济实践中,废弃物循环利用就是基于这一理论,只要认识废弃物的性质,科学技术水平达到利用高度,就可以把它用在可用的地方。因此,循环经济发展的难点不是废弃物可不可用,而是怎么用,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许多循环经济发展好的国家,就是掌握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才得以使产业链充分延长,产业群横向拓展,使资源充分利用,甚至达到零排放。

循环经济的另一理论基础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恩格斯称为“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自然科学得以发展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即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物质系统(孤立系统)中,不论发生什么变化,能量的形态虽然可以发生转换,但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非孤立系统由于与外界可以通过做功或传递热量等方式发生能量交换,它的能量会有改变,但它增加(或减少)的能量值一定等于外界减少(或增加)的能量值。所以从整体看来,能量之和仍然是不变的。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对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指出运动的不灭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把握,而且还必须从质量上去理解。所谓量的方面,指的是物质的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转化,并且在转化中有严格的当量关系;所谓质的方面,指的是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的能力是永远不会丧失的,而这种转化的条件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具有的,这样,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便成了一条普遍规律。通俗地讲,能源的使用就是化学能、光、电、热能的相互转换,在转换中,能量的总和不变,只是能量的形式发生变化。循环经济正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运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的体现,能源的循环利用也是可行的。因此,在使用能源时,只要有足够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就能够在生产同量产品时较少地使用能源。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使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形式成为可能,解决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对立的问题,提出了二者具有统一性、相容性,即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资源永续利用是可行的。也就是说“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4 循环经济基本原理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具体来看,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传统经济运行方式遵循一种由“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开放式线性经济。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中,人类通过对资源的粗放型经营和一次性利用,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种经济模式产生的高消耗、高产量、高废弃的现象直接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恶性破坏。而循环经济的本质是运用生态学规律,通过生态经济综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活动,使企业内部或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物综合利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是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利用进人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延长产业链,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理论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规律、经济学理论来指导经济活动,人类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生态规律,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共同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使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有机系统的性质。

循环经济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大自然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取料场”和可以无尽容纳、包容一切的“垃圾场”,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类共存共荣、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发展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对自然的保护能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和自然对于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实际上是虚高的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循环经济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在生产环节要考虑使用有利于废弃物资源化的技术、材料和工艺,倡导绿色生产;在消费环节,树立全民绿色消费观念,提倡适度消费、层次消费。

循环经济杜绝生态赤字、环境赤字,追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促使人类代际公平发展,创造地球生态系统良性互动。

[1] 陈 复,郝吉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2] 和段琪,循环经济与云南产业发展[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3] 钱俊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YIN Guangsheng
(Kunming Party School of CPC,Kunming 650215,China)

It is significant to develop circular economy,both for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an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However,th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circular economy are rather weak and separated from practice,which even cause aimlessness and incompleteness of activities.Based on the statement of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this paper raised tha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ircular economy is 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tter and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This conclusion enriches the theories about circular economy,and is meaningful to the practice.

circular economy;significance;theoretical basis;law

F049

A

1674-0912(2010)04-0016-04

2010-01-25)

殷光胜(1959-),女,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问题。

猜你喜欢

物质资源经济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