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昌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与做法

2010-02-14杜志敬李光才

中国水土保持 2010年11期
关键词:水保管护水土保持

杜志敬,王 祁,李光才

(平昌县水务局,四川 平昌 636400)

1 县域概况

平昌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米仓山南麓,地处川陕革命苏区腹心地带,系嘉陵江支流渠江水系,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全县土地面积 2227 k m2,辖 43个乡(镇)52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 103.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84.77万人,耕地 3.97万 h m2,年粮食总产量 38万 t,年农业总产值 33.8亿元,农业年人均纯收入 2972元,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水文气象条件,使得县境内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洪涝、地质灾害频发,农业生产落后,群众生活贫困,水土流失成为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多年来,该县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落实富民惠民、关注民生民情”这一主题,切实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富民裕县的战略性措施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精心组织、科学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地增绿、粮增产、民增收,一大批偏僻落后的穷山村依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路。

2 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

平昌县自 1989年被列为国家“长治”工程重点防治县以来,先后开展了“长治”一、二、三、五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从 2004年起开始实施农发水保项目。20年来,全县共竣工验收 33条小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796.79 k m2,其中:坡改梯 7083.6 h m2,营造水保林 20812.4 h m2、经果林 9262.6 h m2,种草 346.2 h m2,实施封禁治理30354.8 h m2、保土耕作11819.4 h m2,修建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近 5000处,共完成土石方3832.46万 m3,群众投工 3062.21万个。工程总投资 17509.1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 3100.43万元,地方配套 908.96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劳折资 13499.71万元。卓有成效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次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平昌县先后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试点先进单位”、“创建‘长治’工程样板县”等荣誉称号,有 4位同志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

3 具体做法与成效

3.1 预防与治理并重,构建了生态屏障

全县以水土保持法统揽水土保持工作全局,遵循“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坚持综合治理与预防监督两手抓,依法推进水土流失防治。一方面,加强了水保国策宣传,认真落实开发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严肃查处水保违法案件,巴达高速、巴达铁路、双滩电站、牛角坑水库等县级以上重点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审批率、执行率均达到 100%,有效地预防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基本实现了开发建设与水保生态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依托“长治”工程及农发水保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重点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大力实施水系、干道、庭园、荒山等四大绿化工程,建立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了县域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趋势。县境内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20世纪 80年代末)的 21%提高到 46%,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 1506.89 k m2减少到 710.1 k m2,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 5550 t/(k m2◦a)下降到 4523 t/(k m2◦ a),年减少入河泥沙 200万 t,各项措施年拦蓄径流 1.49亿 m3,蓄水拦沙效益显著。治理区现在是“山顶松柏苍翠,山腰梯田层叠,山下花果满枝,池塘星罗棋布,沟渠水流潺潺”,生物多样性得以逐步恢复,山地灾害明显减少,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水保司刘震司长到平昌视察后,认为该县“基本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子”。

3.2 梯地与水系同步,保障了粮食安全

针对县境内坡耕地面广量大,坡耕地既是群众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又是水土流失源地的实际,按照“砌埂建梯地,水系相配套,保灌又能排,增产扩容量”的思路,把坡耕地综合整治作为重点,大力实施坡改梯工程,配套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实现了“土不离埂,水不乱流,旱涝灾害不用愁”,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面貌。通过对坡耕地实施改质、调形、降坡,增加了基本农田,提高了耕地质量,挖掘了土地潜力,项目区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据对佛头、寨山、三清、千丘等 20多处坡改梯工程实地调查,梯地比坡耕地年均增产粮食 600 k g/h m2以上,坡耕地坡度越陡增产效果就越明显。曾是“山高坡陡石头多,漏水跑肥土瘠薄,一年四季都上坡,秋天粮食不满箩”的冉家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后坡地变梯地、薄地变厚地、瘦地变肥地,“三跑土”变成了“三保土”,旱地年粮食单产由治理前的5385 k g/h m2提高到 6525 k g/h m2,年人均产粮达 500 k g,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据统计,10多年来,全县共有6667 h m2陡坡耕地实现退耕还林(草),而全县年粮食总产量始终保持在 35万~40万 t的水平,实现了“减地不减粮”。?

3.3 治坡与治村并举,美化了人居环境

针对农家庭园周围存在大量荒芜的零块碎地、鸡啄地、坟竹地,脏乱差突出,面源污染严重,群众生活环境恶劣的情况,按照“统一规划,分户实施,整村推进”的思路,着力开展以“六个一”(一口蓄水池、一口沼气池、一口卫生井、一条文明路、一块绿色经济园、一套生态农居)为主要内容的庭园水保建设,使农户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观。多年来,在幸福、泥池、石寨等近 140个村连片建设标准水保庭园 4.15万户,治理开发面积2410多 h m2,形成了以“四线一带”(即平涵线、平驷线、平邱线、平通线,城郊结合带)为重点,逐步向边远地区整体推进的格局。庭园水保不仅绿化、净化、美化了当地人居环境,而且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池园经济,还带动了以农家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仅深溪沟流域就依托庭园水保发展农家乐 40多家,形成农家乐一条街,年户均收入在 10万元以上,着实给当地带来了人气与财富。昔日“鸡鸭到处跑,猪圈臭烘烘,住在垃圾中,袋子两空空”的花桥沟小流域,开展庭园水保工程建设后实现了山清水秀、屋美路畅,家家用上了沼气和自来水,庭园整洁漂亮,花果四季飘香,群众安居乐业,成为全国首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小流域。天生、光辉、龙泉等 20多个村通过庭园治理,也实现了“建一村、靓一村”的目标,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3.4 治理与开发结合,培育了致富产业

按照“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将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培育以茶果药为重点的水保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以项目促治理、以治理促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现已建成各类水保绿色基地近 1.33万 h m2,年创产值 7.26亿元,项目区农户年人均增收 1000元。水保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仅茶叶一项,就成功打造了肖家坡、大梁山、七里坪等千亩(15亩为 1 h m2,下同)以上茶场近 10个,年产优质茶叶 336万 k g,培育出了“云登峰”、“北山翠茗”、“皇山雀舌”等多个绿色品牌,翠芽、银针、毛峰等系列产品远销成都、重庆等省内外 20多个城市,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当显著。硝洞沟流域石庙村治理前“天干一团火,下雨遍地流,水在河中淌,人在梁上愁”,该村依托“长治”三期项目建设黄栀子基地 133.33 h m2,形成了十里中药材生态长廊,每到收获季节,巴中、达州等地多家药商到此上门收购,农民不出门就鼓起了“钱袋子”,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成为绿色银行。兰草河流域里仁村在实施“长治”五期项目建设中,成片发展优质花椒 86.66 h m2,户均年收入达 4000元,使过去远近闻名的“后进村”一举变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4 经验与体会

4.1 政府重视是前提

县里成立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了县政府统筹协调、水保部门统一规划、相关单位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搭台、水保导演、部门唱戏、社会参与”合力共建生态家园的良好格局。同时,县委、县政府将水土保持先后列入平昌县“十大惠民行动”及“八大民生工程”,实行县、乡、村三级目标考核制,并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一票否决”,专项督查、量化考核、逗硬奖惩,增强了各级各部门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感,为全县水保生态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深入工程现场检查调研,协调处理各种问题,为顺利开展水保工作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与组织保障。

4.2 统筹规划是基础

按照“山水田林路气园”整体推进的思路,立足流域区位条件、群众基础、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客观因素,依托当地优势资源,看准“农民要票子、国家要被子”的融合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规划,使不同条件的乡、村都能找到水保生态建设的切入点,并采取不同的治理开发模式,从而达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成效一片”的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民主决策”,采取入户访问、发放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迫切需求,建什么、如何建,政府及业务部门不大包大揽,而是交由群众(大会)讨论决定。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农民知情、请农民参与、使农民认同、受农民监督,最大程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广泛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方案,使水土保持决策顺民心、合民意,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各方面资源,凝聚各部门力量,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验收,从而避免了低效重复,发挥了集中优势,提高了建设标准与整体效益。

4.3 多元投入是保障

在捆绑项目集中投入、发动农户自觉投入的基础上,鼓励业主主动投入,逐渐实现水保投资社会化,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采取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四荒”资源及坡耕地的合理流转,使水保基地的开发经营权向能人大户集中。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新增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对经营主体、经营对象、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实行“四不限制”。对经营者不分性质、不论模式,政府均同等对待,并从土地、手续、资金、苗木、技术、税收等方面积极帮扶与支持,开展全方位配套服务,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其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宽心发展。多年来,通过政策拉动、项目带动、服务推动、利益驱动,吸引了以西南竹业、科威果业、汇科现代农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 40家,以得胜陈武德(种茶)、兰草孟学祥(种草养兔)、马鞍苟中政(种植杜仲、黄柏等药材)为代表的个体大户 200多家投入治理开发,共投入资金 1.5亿元,治理开发面积 5330多 h m2。民营水保大户已成为新形势下推进水保生态建设的重要力量。

4.4 建后管护是关键

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在开展综合治理的同时,应认真落实好管护任务,并把管护效果作为动态考核的重要内容与项目配套的依据。水保工程竣工后,统一设桩划界、分类编号,并根据“谁有、谁管、谁享”的原则,及时确定管护主体,制定管护办法,明确管护职责,优化管护措施,保障管护成果。针对水保工程的不同权属性质,分别采取了分户管护、联户管护、集体管护、部门管护、协会管护、大户管护等多种管护形式,探索出了一套责权利相统一和建管用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实现了水保基地的持续利用和良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治理区“协会+基地 +农户”经营模式的大力推广,为千千万万农户走向大市场搭起了桥梁,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小生产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的难题。广大农户通过协会这一组织,形成了利益联结体,提高了科技含量,强化了规模效益,大大增强了基地农户抗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水保基地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项目区农户持续增收,实现了“办好一个协会,培育一块基地,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帮农户”的目标。

猜你喜欢

水保管护水土保持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