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淮分水岭易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探讨

2010-02-14李金冰

治淮 2010年3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库措施

李金冰

一、基本情况

合肥市地处安徽省中部,江淮分水岭横贯市境,具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河湖低洼平原三种地貌。其中丘陵岗地占全市陆地面积87.2%,低山残丘及河湖低洼平原仅占5%和7.8%。合肥市水土流失以轻度为主,面积 323.22km2,占陆地总面积的5.7%,主要分布在肥西县紫蓬山、肥东县东部石塘~桥头集沿线山区和江淮分水岭脊地沿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坡耕地和疏林地,占水土流失面积85%以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合肥市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开展义务植树、退耕还林、万里绿色长廊以及“江淮分水岭把水留住”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生态修复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实施过程涉及许多部门,若不进行全面系统规划,会给具体工作的实施带来诸多问题。本文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目标、途径与措施及主要任务作一详述。

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一)规划原则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相对于传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更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促进自然界本身具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现生态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恢复。结合合肥市自身特点,可依以下具体规划原则:

1.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把水土流失预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强化监督执法,有效地保护现有的水土保持设施,将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遏制、减少到最低程度。对发生水土流失潜在危险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域逐步推行封禁治理措施。

2.以人为本,注重保护

从提高群众生产条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实际需要出发,既要注重发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珍惜有限的资源,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3.尊重自然,和谐共处

从自然规律出发,合理考虑规划区域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促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良性循环。

4.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修复优化、改善各地区的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达到小治理、大封禁,小开发、大保护。

(二)规划目标

近期(到2015年)规划目标,以低山丘陵区、重点水库上游及江淮分水岭脊地等生态脆弱地区为重点,以轻度和中度水土流失的疏、幼林地为主要对象,通过加强封禁管护力度,结合生态移民及辅助工程,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近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800km2,生态修复区域内植被覆盖度达到95%以上,使水土流失强度减轻,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

中远期(到2020年),全面总结近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经验,继续采取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进一步加强宣传和管理的力度,新增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400km2,使新增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8%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9%,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入良性循环阶段,全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三、途径与措施

(一)重点修复途径

合肥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动植物种类繁多,为封育治理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利用树木的天然下种和萌芽萌蘖能力,对疏林地、灌丛地、采伐迹地及荒山荒地等,采取限时封禁、育林和其他相应途径,逐步恢复森林植被。与其他造林方式相比,封育治理投资少、适应面广、绿化效率高。全市现有疏林地水土流失面积188km2,占全部水土流失面积的58%。实施封育治理,充分利用自然力增加森林生物量,是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一项重点措施。

(二)政策管理措施

1.生态移民

江淮分水岭脊地和水库库区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农民长期以开垦荒山荒坡作为解决粮食问题的手段,全垦皆伐、顺坡耕作,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建设实施生态移民,将部分在生态环境恶劣区居住的农民迁移至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安置,减少生态压力和人为破坏,能够使自然环境得到休养生息和修复。生态移民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政府应把此项措施与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对移民户原有住房进行估价合理补偿,在安置地无偿划拨耕地和宅基地,适当考虑建房资金补助,在政府统一安排下,确保移民在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安置地居民同等待遇的各项优惠政策,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2.制度建设

各级政府尤其应注重制度建设并把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任务和取得的成效与政府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相挂钩,保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顺利进行。

3.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的实施条例等。

4.配套政策

主要指各地针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制定的管理办法、通告、文件等。如陡坡地退耕后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奖励和鼓励政策、机制;以小水电、太阳能等替代木材燃料、修复生态的投资扶持政策;山丘区绿色环保型农、林、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促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投资政策;生态移民的安置政策、植被重建投资政策等。

5.宣传措施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进行宣传,更要在修复区建立宣传牌、界碑等,也要利用宣传画、传单、水土保持法宣传等增强群众保护生态、保持水土的意识。

(三)辅助工程措施

1.陡坡耕地退耕还林

25°以上坡耕地的表土流失会导致地力锐减,土地贫瘠,对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要有计划地将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要强化综合配套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名特优新种植业,使其既能起到增产增收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效能,又可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2.改进农业耕作制度

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直接结合,形成耕地的复合生态生产系统,可使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在经果林地内,只须保留低矮草类,改变原来杂草与果树争水争肥争光照的现象;在局部裸露的地块人工种植地被植物,不仅可以保持地面温度,减少蒸发,减轻降雨冲刷,还可以减少投入人工并降低劳动强度,更容易形成稳定的多样性植物系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

3.增加有效利用的耕地面积

在地势较低,水利条件较好的缓坡耕地上,可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将其改造为水平梯田,通过培肥土壤,改良土地的理化性质,增强土壤保水、保土能力等项水利土壤改良措施可以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增加基本农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使农民尽快走上集约化经营之路。

四、生态修复主要任务

(一)12座重点水库上游生态修复

董铺水库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面积90km2,大房郢水库 80km2,众兴水库32km2,岱山水库 50km2,管湾水库 30km2,袁河西水库21km2,磨墩水库16km2,张桥水库16km2,蔡塘水库12km2,罗集水库7km2,双河水库 20km2,永丰水库 15km2,合计总面积39km2。区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土地类型为疏林地和草地,根据当地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充分利用自然自我修复能力,采取封育治理及管护措施,实施多级防护,使入库径流得到良好的过滤和缓冲;实施生态移民,减少生活污水及泥沙流入水库,以达到水源涵养、保护水库水质、保障饮用水安全的目的。

(二)山地生态修复

针对紫蓬山、大蜀山、浮槎山等低山区存在水土流失的疏林地和草地区域,实行全面封禁,同时采取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措施,通过采取其他的政策管理措施和辅助工程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发育和发展演替,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相对稳定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低山区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不含上述12座大中型水库上游区域)合计200km2,其中东部山地80km2,西部山地100km2,中部大蜀山20km2。

(三)江淮分水岭脊地生态修复

是指除大中型水库上游和低山区以外,零星分布在江淮分水岭脊地上的重点水土流失区域。采取的措施主要为封育治理和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并辅以其他政策管理措施和辅助工程措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300km2,其中土山、鸡鸣山、龙山和昆仑山地区分 别 为 3.6km2,3.4km2,3.2km2和3.3km2,其他零星分布地区240km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可大大加快植被恢复的速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水库措施
漳河有一水库群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中型水库的工程建设与管理探讨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出山店水库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