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运河淮安城区段防洪工程调整规划方案研究
2010-02-13王道虎方高干孟佳佳谢亚军
王道虎,方高干,孟佳佳,谢亚军
(江苏省淮安市水利规划办公室,223005,淮安)
一、概 述
里运河为明永乐年间开挖,是苏北运河的一段,1958年淮安城区段运河另辟新河后,里运河已成为大运河的一个分支。里运河西起淮安市城区西侧的淮阴船闸,南至楚州区南端的淮安船闸,与苏北灌溉总渠平交,河道全长27.7 km。现状河底高程5.5 m左右,河口宽80~120m,渠化水位在9.2 m左右,正常水深 3~5 m。历史最高水位达10.51 m,最低水位为8.21 m。
里运河是一条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以及局部航运等功能的综合性利用河道,沿线为中型灌区提供灌溉,同时承担淮河流域下游防洪任务,并排泄淮安市城区涝水,近期还是城区部分企业的水运通道。
近年,淮安市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将淮安打造成为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要求,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调整淮安市里运河城区段防洪工程规划,缩短防洪战线,并借此达到显水露水亲水、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之目的,为构建魅力淮安、运河之都和创建新 “四城”提供有力支撑,引导城市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新的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中心城区总面积 100 km2,人口规模为100万人,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216 km2,人口将达到180万。近期城市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相应里运河堤防等级为Ⅱ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里运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①堤防标准低,堤身质量差,险工患段多。里运河左堤有4处共长17.7 km、右堤有4处共长16.93 km、总长34.63 km的堤段标准不足,比设计堤顶高程12.8 m低0.7~1.5 m。
②沿线穿堤建筑物、码头、货场众多,降低了防洪标准,同时造成水质较差。里运河沿线穿堤建筑物、运输通道、旱桥等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沿线单位修建,防洪标准低,设施老化,降低了大堤防洪标准。目前多座穿堤建筑物与土体接合部有渗水现象。周围工厂、码头及生活垃圾等造成运河水质较差。
③大堤违章建筑严重,降低了河道防洪泄洪能力。由于历史原因,里运河堤防被很多单位和居民占用,造成水土流失,河床淤积。堤防防汛道路不畅,给防汛抢险等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根据 《淮安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对于里运河存在问题,提出了堤防达标、险工处理等除险加固工程措施。由于里运河位于主城区,“防洪即围城”的做法与城市建设发生矛盾,因此防洪方案实施困难,必须寻求新的途径以解决城市防洪安全和城市建设的矛盾。另外,《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对里运河的生态旅游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调整里运河淮安城区段防洪工程规划,加强堤防综合整治非常必要。
三、规划调整依据
1.防洪现状分析
淮安市西南侧紧邻洪泽湖,市区有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里运河、废黄河、盐河和二河等7条流域性河道,形成“四河穿城,二河绕城”的格局。二河、大运河、里运河堤防及有关闸群形成了市区的主要防洪屏障。
根据地形条件和水利工程现状,淮安市城市防洪可分为南、西、北、中四条线路。南线主要由淮河入海水道北堤及相关枢纽组成,目前已实施完毕;西线主要由流域性水利工程分淮入沂二河东堤及相关枢纽组成,二河东堤加固工程已在2003年灾后重建项目中实施完成;北线主要由废黄河堤防和相关建筑物组成,目前废黄河流态不够稳定,岸坡坍塌,水位变幅大;中线主要由里运河、大运河堤防及建筑物组成,里运河主要存在堤防瘦小、标准不足、沿线有险工险段、城区段旱桥通道较多等问题。
2.防洪方案比选
(1)加固堤防方案
对堤顶高程不足堤段大致整平至12.1 m,顶宽不小于 10m,采用临水侧修筑挡洪墙措施进行挡洪,对河道沿线进行岸线整治、河岸防护及堤防绿化。主要优点是:满足流域和城市防洪要求,不改变现状调度运行条件;一定程度上改变运河沿线城市面貌。主要缺点是:防洪线路长,达到55 km;拆迁较多,近 10万m2; 占地较多, 需要征地800亩 (53.33 hm2);投资较大,估算投资3.2亿元。近几年的城市水利建设也说明,单一的堤防加固方案已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政府积极性不高,工程难以实施。
(2)建闸控制方案
为避免发生 “围城效应”,拟在里运河东西两侧兴建挡洪闸2座、排涝泵站1座,同时对里运河部分堤防进行环境整治。主要优点是:满足流域和城市防洪要求,缩短防洪线路约36 km;不影响区域灌排条件;拆迁较少,还可减少堤防建设对城市昂贵土地的占用;节省工程投资,估算投资约为1.6亿元;方案作用直接,实施效果好,可以显著改变里运河沿线城市面貌,地方政府积极性高。主要缺点是:增加了调度运行程序,可能需要一定的运行费用。
经方案比较,并经专家咨询,认为调整防洪规划方案是必要、合适的,符合新时期的治水要求,因此,推荐建闸控制方案替代原单一的堤防加固方案。
四、规划调整方案的确定
1.里运河防洪闸与泵站工程
(1)闸址位置选择
经实地查勘,新建里运河西侧挡洪闸位置确定在北门桥附近,东侧挡洪闸位置确定在东南部矶心闸以南,并和泵站建设相结合。两闸均和桥梁建设相结合。
(2)防洪闸设计
闸本身无过流能力要求,孔径由通航游船、桥型和景观要求来决定,经分析计算,拟定节制闸为一孔,宽30m。
(3)区间水位
根据有关规划及水文资料,里运河设计防洪水位为10.8 m,运东闸上历史最高水位为10.51 m;南水北调工程调水期间,里运河最高设计水位为9.5 m。因此,确定新建闸防洪设计水位为10.8 m,区间水位保持在9.5~10.2 m为宜。
(4)泵站规模
经分析,确定本工程泵站设计排涝流量为70m3/s,采用潜水泵,扬程为2.0m,当里运河水位低于9.0m时反向补水,设计补水流量为12.5m3/s。
(5)运行条件
平时两闸敞开,在苏北灌溉总渠行洪期间,当水位超过10.0m并有继续上涨的趋势时关闸挡洪,并开启泵站排涝,在水位10.0m以下依靠堤防挡洪;当闸前水位低于9.0m时关闸,利用泵站反向补水,使河道水位保持在9.5 m以上。
2.里运河堤防环境整治工程
里运河挡洪闸建成后,两闸之间河道将成为城市内河,堤防挡洪水位较低,堤顶高程可以适当降低安全超高,并对堤防进行绿化美化。一期工程计划整理美化堤防5 km,范围为里运河海口路大桥至楚州区河下大桥以西河段。堤顶高程控制在11.0m左右,同时进行景观提升改造。
为保证工程效果,遵循“样板引路,试验先行”的理念,建议工程实施前,先进行试验段工程施工,然后全面推进。
五、结 语
①调整规划方案,缩短了防洪战线,改善了流域和城市防洪条件,对区域排涝和灌溉没有影响。
②调整规划方案与流域和区域水利规划及其思路不相违背,不会带来负面作用。
③调整规划方案,提升了城市景观,达到显水露水亲水、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之目的,必将引导城市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构建魅力淮安和运河之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④调整规划方案,增加了工程运行调度程序等,但可以通过优化非工程措施等手段予以解决。
[1]江苏省淮安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S].2002.
[2]曾肇京.水利规划60年[J].中国水利,2009(19).
[3]宫崇楠.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适时调整水利规划及治水思路 [J].山东水利,2001(6).
[4]刘汉桂.城市发展与水文化建设[J].北京水利,2002(4).
[5]李树彬,李飞,秦永刚.城市水利的特点与发展[J].百科论坛,2004.
[6]陈雷.立足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做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J].中国水利,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