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勒市: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2010-02-13张小泓
张小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水事务管理局,841000,库尔勒)
库尔勒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兵团农二师师部、塔里木油田基地指挥部、塔里木石化工程指挥部和南疆铁路临管处所在地,市域内有州直阿瓦提农场、沙依东园艺场,设有九乡二镇五场和五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 7 116.9 km2,总人口 44.7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18万人,“十一五”饮水不安全人口为6.43万人。近年,按照科学治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水质监测体系,开创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1处,自来水受益人数达到9.58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1%。所有建成工程都落实了管理责任制,走上了良性运行轨道。
在实践的基础上,库尔勒市不断加强对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监督和服务开拓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库尔勒市成立了农村自来水供水管理站,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促进工程良性运行。同时,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库尔勒市成立了农村自来水供水管理站,供水管理站下设分站,各分站与供水户之间建立了收费卡及农户供水证,以农村自来水供水管理站为主的基层服务体系经常开展技术培训、经验交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一、加强机构能力建设,为大规模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是推进农村饮水工作的根本保证
作为全国100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示范县(市)之一,库尔勒市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制定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首先,成立了以市主管领导为组长,市发改委、水务局、财政局、审计局、环保局、卫生局、农业局、畜牧局、交通局、国土资源局及各乡镇(场)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库尔勒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其次,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市人民政府与各乡、镇、场签订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目标责任状,各乡、镇、场也与辖区各村(队)签订责任状,明确了农村饮水安全目标和任务,切实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当作“市长工程”“乡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使农村饮水安全各项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并将其列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在计划、资金、技术、管理、监督、检查各个环节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2.认真做好前期及项目实施工作
库尔勒市把工程前期规划设计作为工作重点,按照库尔勒市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标准,指派专人对全市农村饮水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加强勘测设计的时效性。为了减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供水模式,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决定,九乡五场二镇农村供水水源选择城市供水水源,分别为Ⅰ区、Ⅱ区、Ⅲ区、Ⅳ区、Ⅴ区。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市改水办加班加点,制定了《库尔勒市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报告》,确定了全市农村饮水工作的主攻方向。
2006—2010年,库尔勒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建13处,已通过验收9处,在建工程4处,分布于全市各乡(镇、场)。计划工程总投资3 692万元,实际完成工程总投资3 793万元,其中:中央国债2 500万元,自治区配套资金38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11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93万元。安装管道629 km,建中心水厂1处,打机井2眼,建农村供水管理站1处,购置信息化设备1套,建检修井及水表井1102口,自来水入户11 700户,入户率达70%,2010年年底全部完工。可解决6.43万人、26.32万头牲畜(标准羊)的饮水安全问题。
3.规范建设管理机制
2006年库尔勒市水事务管理局专门抽调人员成立了改水办公室,全面负责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管理。一是实行“四制”,保证建设质量。按要求对工程所需主要材料及施工单位实行招标投标,择优选择适宜的材料和专业施工队伍,并实行合同制管理。聘请专业监理公司承担工程监理任务,由监理单位监理人员采取旁站式监理的方式,对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和程序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二是“三级把关”,严格工程验收。工程完工后,首先通过试运行,项目业主提供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报告、审计报告等竣工资料,申请初验;再由市级水务、计划、财政、卫生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验收小组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再交付使用,确保了工程质量。
4.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主要体现在:一是使广大农村饮用水更加卫生、方便、安全,减少了由饮用水引起的各类疾病的发生,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二是减轻了农民取水的劳动强度,解放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为发展小城镇、乡镇企业、设施农业和庭院经济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面貌的改变。四是树立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密切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增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社会稳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深受农民欢迎,对农村的发展变化带来了深远影响,对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发挥了显著作用。
二、加强对工程的管护,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1.建立供水工程维修资金制度
为了有效解决库尔勒市农村供水工程普遍存在的“养老”问题,市水事务管理局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和水利工程日常维修养护资金的规定要求,结合实际,认真调研,争取政府支持,研究出台了《库尔勒市农村供水管理办法》和《库尔勒市农村供水工程维修资金筹集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供水工程维修资金制度,给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上了保险。一是明确了提取办法。办法规定,工程运用15年以上的,对主体工程部分,按固定资产原值的15%核定维修资金,并由市财政每年提取维修资金20万元。运行期在15年以内的,按照工程的实际供水量分摊核算。考虑到农民的承受能力,维修资金现阶段从水费中提取一半,另一半由市级财政予以补贴,年可提取维修资金45万元。分支管道和进户工程由受益户自筹解决。二是严格基金管理。维修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按月从水费中提取的维修资金及时收缴存入专户。财政补贴部分由市财政局财政预算资金中列支,年初核定后一次性划拨专户统一管理。维修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大修理和日常修理两种。三是规定了使用程序。使用维修资金时,必须由供水工程管理单位编制更新改造计划,制定大修实施方案,明确大修的目的和修理内容,按隶属关系逐级申报批准后,方可动用。维修基金制度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以来维护管理难的问题,为供水工程良性运营、持续发挥效益奠定了基础。
2.建立健全工程运行管理规章制度
工程的运行管理要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工程效益发挥、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搞活经营权的原则,积极探索,借鉴企业的经营理念,遵循经济规律,实行有偿供水、独立核算、公开透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的积极性,巩固建设成果。加强行业管理,加强管理机构自身能力建设,促使其完全能够担负供水工程管理职责,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对末梢水的监测。加强对农村供水站分站的监督,促使其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确保安全生产和正常供水。
3.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目标要求,加强水质管理
一是市政府出台的农村供水管理办法规定,农村集中供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满足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对水质的要求。二是完成了监测能力建设。要求各水厂每天对5个区的末梢水进行余氯检测。每年会同市疾控中心进行1次5个区首部水水质化验分析。对于在监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分析督促整改,确保水质达标。通过统筹优化管理,整体费用大幅度降低,每份水样的化验费目前为500元,实现了集中供水检测全覆盖。
4.求真务实,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农村饮水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二是坚持规划建卡。在规划的基础上,将需要解决饮水的人数落实到村组或农户,逐村、逐户建卡片,按卡实施。三是工程设备材料实行集中统一采购。这样做不仅便于管理,确保所购设备材料的质量,还能获得比较优惠的价格,降低了工程造价。四是把好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关。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严格实行监理制。五是严格检查验收。项目建设过程中分阶段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