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现状浅析

2010-02-13云水艳王海青

治淮 2010年12期
关键词:突发性预警应急

娄 云水 艳王海青

(1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蚌埠 233001

2安徽安兆工程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蚌埠 233000)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现状浅析

娄 云1水 艳1王海青2

(1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蚌埠 233001

2安徽安兆工程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蚌埠 233000)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给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带来了极大危害。资料显示,2010年大连港输油管线爆炸事故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至少数十年的影响;吉林化工原料泄露事故极大影响了松花江沿线的居民饮水安全;福建上杭黄金企业污水泄露导致了福建汀江和广东梅江全境污染。据有关部门报道,截止到2010年8月份共发生重大环境影响事故102起,其中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占了较大比例。因此,认真分析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建立完善的应急体系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

2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概述

通过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现状分析发现,目前主要是采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来对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监控、风险应对等内容。转化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领域,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工作内容:①风险源识别分析和数据库构建;②应急监控网络化建设;③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④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文中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探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风险源识别分析和数据库构建

目前国内主要是对各个流域风险源进行排查统计,采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专家个人判断法等风险识别方法对风险源进行识别。对识别出的风险,利用模糊评价法、故障树分析法等风险分析方法找出其致因,确定其与其他风险的关系并用发生概率和后果表征其影响程度,进而确定风险源的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对风险源识别分析信息汇总构建数据库,为应急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2 应急监控网络化建设

应急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迅速查明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以及污染发展趋势,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处理处置的可靠依据。国内大多数流域都建立了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的常规监控网络体系。监控方式上以常规监测和自动监测为主。

2.3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

近年来,利用网络、GIS、遥感、计算机仿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突发性环境预警应急系统保障环境安全,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多瑙河流域的德国、奥地利等9个国家设计了“多瑙河突发性事故应急预警系统”,经过不断地更新和改进,已具有快速的信息传递能力,较为完备的危险物质数据库,较为准确的污染物影响模拟水准,逐渐成为多瑙河突发性污染事故风险评价和应急响应的主要工具。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环境污染预警系统进行研究。目前对预警应急系统研究大多围绕应急联动主题的开发方案,现有的解决方案为应急监测和预警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比较注重应急情况下的组织逃离的行为,往往忽略环境污染事故本身的萌芽、发展、干预和事故的歼灭。

2.4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

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主要包括制定应急预案(现场反应处理方案、应急处理指挥控制方案、安全供水应急方案等)、确定处理方法。常用处理方法有人工工程处理法、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等。人工处理法是将污染物(如燃油、未破损包装的有毒物质)清理及打捞出水或进行拦污隔离等,必要时可采用修筑丁坝、导流堤、拦河坝、围堰等工程措施,改变原来的主流方向和流场,防止污染向外扩散。物理处理法包括吸附法、强化混凝法、固化法等。化学处理法有化学预氧化法、化学中和法、化学沉淀法等。

3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虽然2005年底中石化吉林双苯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事件、哈尔滨停水事件发生后,国务院于2006年1月紧急出台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但通过2010年的事故发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应急体系的建立还只是处于框架探讨阶段,缺少系统的、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应急管理系统。下面针对应急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关对策。

3.1 风险源识别及数据库构建

污染源识别分析不充分、数据库构建不完善。污染事故发生后,不能快速准确判断污染源性质,造成应急预案无法有针对性地实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大多数是油类、危险性化学物品,成分复杂、种类繁多,要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进行处置,必须快速准确地判断污染物种类、污染浓度、污染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因此,建立污染源数据库是应急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在突发水污染事故的预警和应急中起到关键作用。

数据库的构建应包括专家数据库、救援机构数据库、危险品数据库、应急人员数据库、监测方法数据库、应急监测数据库、污染源数据库。

3.2 应急监控网络优化

目前大部分地区水质监控只有常规监控网络,现有监控网络监测点位布点不合理、监测指标有限,且存在监测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对污染事故敏感性认识不足、水质监测任务繁重、仪器装备不足等问题,不能满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需要。

为满足应急监控的需要,应在加强实验室监测、移动应急监测和自动监测设备和技术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环保、水利等部门已有的监测站网,在重点风险源排放口、各级河流交汇口、截蓄库塘等位置进行监控点位优化,增加满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监控要求的站点,迅速、准确地查明污染的来源、种类、程度、范围,为控制污染蔓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提供正确的信息和依据。

3.3 完善信息渠道、保障预警及时

水污染事故信息渠道不畅,预警不及时。在水污染事故中,必须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这样才能保证污染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导致水污染事故信息渠道不畅的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如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后,肇事者常常不愿承担污染造成的后果,刻意隐瞒污染事实。客观上由于预警系统反映不及时,从而延误了处理污染事故最佳时机。

为尽量缩短突发性水污染信息预警时间,各级政府应尽量利用现有的消防、交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消费权益等各种公共服务网络,在社会媒体上公布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电话,同时纳入119、110、120联网服务,将群众预警信息及时反映给应急处理部门。同时应以计算机仿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适于各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预警指标体系,根据各监测断面指标的动态数值,结合风险识别分析数据库,分析风险源的风险程度,根据相应的预警区间和预警级别发出预警信号,以便主管机构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控和控制手段,从而降低风险,防范事故发生。

3.4 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资源储备

现有应急预案只是初步构建了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和人员联络方式,对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处置方法不明确,认识不充分,造成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差,不能高效组织政府部门和各级应急机构充分发挥其应急能力。同时突发性事故的紧迫性也对应急监测人员、应急处置物资等应急资源的储备、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需要结合各类突发性污染事故制定切合实际的应急预案,健全包括预案适用范围、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咨询专家组设置、人员紧急疏散撤离方法、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应急救援保障方案等在内的应急处置机制。定期评估应急资源的可获得性和数量。

4 结论

构建完备的体系是有效防范和规避污染事故的关键。管理机构应组织研究单位和各级水利环保部门对应急管理的四方面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健全各流域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风险源数据库,发挥应急预警系统的功能,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监测和调度管理能力

猜你喜欢

突发性预警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