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中西南地区森林资源培育模式探析

2010-02-12陈迁进刘传达

自然保护地 2010年3期
关键词:蓄积森林资源树种

陈迁进 刘传达



浙中西南地区森林资源培育模式探析

陈迁进1刘传达2

(1浙江省金华市林业局 321017;2浙江省云和县林业局 323600)

通过2004年金丽衢地区森林资源数据分析,从林业生产实际出发,提出了生态保护类型典型模式、生态经济类型典型模式、经济开发区典型模式等多个浙中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与生态建设模式,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

金衢丽地区;森林资源;生态建设;培育模式

地处浙中西南地区(金衢丽地区)是省内森林重点分布区域,对于西南高、东北低的浙江国土地理形态来说,森林问题无疑是生态省建设和省国土生态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事关全省生态建设以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本文依据2004年金衢丽地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复查结果,分析区域森林资源现状和结构特点,探讨区域林业生产、合理经营、科学管理森林资源模式,为充分发挥金衢丽三市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依据。

1 金衢丽地区森林资源现状

金衢丽地区森林覆盖率达70.10%。林业用地面积277.12万hm2,森林面积209.10万hm2;活立木总蓄积9530.52万m3,森林蓄积8556.40万m3。针叶林面积128.86万hm2,蓄积6232.31万m3;阔叶林面积46.45万hm2,蓄积2243.34万m3。

1.1 森林资源主要特点

1.1.1 森林覆盖率高,但单位面积蓄积量低

现有乔木林主要以马尾松林、杉木林和硬阔林为主,次生林多,林分质量不高,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仅46.76m3/ hm2,为全国平均水平83.86m3/ hm2的55.8%;人均森林面积0.22 hm2,高于全国人均占有量0.128 hm2水平。

1.1.2 乔木林龄组结构、林种结构不尽合理

天然林比重较大,面积和蓄积分别占61.1%和60.2%;集体林占绝对优势,面积和蓄积分别占96.3%和91.4%;幼龄林和中龄林比重大,面积和蓄积分别占82.5%和73.4%,近、成、过熟林少,龄组结构不尽合理;用材林比重偏大,面积和蓄积分别占58.5%和59.7%,防护林面积和蓄积仅占35.2%和34.5%;针叶林比重大,面积和蓄积分别占70.4%和72.9%,阔叶林少,面积和蓄积仅占25.3%和26.2%,针叶、阔叶林比例不协调。

1.1.3 竹林资源丰富

现有竹林68849万株,面积26.11万公顷,占该区域总面积的7.1%,占林地面积的9.4%,占有林地面积的12.5%,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竹林资源多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区,面积广阔、品种资源丰富,有毛竹、雷竹、刚竹、粉绿竹、淡竹、石竹、苦竹、箬竹等。

1.1.4 森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

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西南部的山区和山地丘陵区,占全区域森林资源面积的75%以上,东部、东北部平原区和盆地区分布较少。丽水市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区域的53.1%和62.2%,金华市的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区域的28.5%和17.0%,衢州市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区域的18.4%和20.8%,森林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均匀。

1.2 各类林业用地面积

林业用地面积277.12万hm2,占全区域土地总面积的75.1%。其中:有林地面积209.10万hm2,占75.5%;疏林地面积1.20万hm2,占0.4%;灌木林地面积49.58万hm2,占17.9%;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74万hm2,占2.1%;苗圃地面积0.72万hm2,占0.3%;无立木林地面积6.23万hm2,占2.2%;宜林地面积4.55万hm2,占1.6%。在有林地面积中,乔木林面积182.99万hm2,占87.5%;竹林面积26.11万hm2,占12.5%。

在无立木林地面积中,采伐迹地1.68万hm2,占27.0%;火烧迹地3.35万hm2,占53.8%;其它无立木林地1.20万hm2,占19.2%。

1.3 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

森林覆盖率与林木绿化率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二者都是反映林业生产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其生态环境状况。根据国家林业局林资发[2003]61号颁布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该区域森林覆盖率为70.1%;林木绿化率为71.2%。其中金华市60.4%;衢州市68.3%;丽水市79.9%(浙江省森林覆盖率为57.41%)。

2 金衢丽地区森林资源培育典型模式

2.1 生态保护类型典型模式

2.1.1 库区生态景观型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大中型库区的风景林、防护林建设中,海拔在600m以下的水库山体。通过封山育林及人工改造、增加色叶树种等措施恢复原生植被,发挥以涵养水源为主要目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提高森林景观多样性。

技术要点:封山育林、补植色叶阔叶树、营造木本花卉园。

2.1.2 乔灌草结合封造并举治理模式

中、强度水土流失区,江河流域周边山地,土壤为花岗岩风化形成的红壤,表土冲失殆尽,有机质含量低。

技术要点: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措施、造林措施、封山育林。

2.1.3 溪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低山丘陵陡坡的生态系统较脆弱的中、强度水土流失区,通过封山育林,逐步恢复植被,形成目的树种占优势的林分结构,防止土壤侵蚀,涵养水源和生产木材的作用。

技术要点:选择再生能力强、涵养水源功能持久的树种、以混交林为主。

2.1.4 公路沿线采石(矿)区植被恢复模式

一级公路旁已开采15年以上、总面积0.35km2的大型露天采石场,周围植物均为刺灌,零星分布马尾松、枫香等乔木树种,郁闭度小于0.4。母岩为花岗岩,土层厚度20~40cm,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土壤干旱瘠薄。

技术要点:①露天采石区。为了加快采石区植被恢复,人工点播当地乡土乔木、灌木树种和草种,形成乔、灌、草结合的多层次林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②露天采矿区。对于磷矿、铝矿等露天采矿区,将先期剥离物回填后,覆盖表土。选择抗逆性强、耐干旱、耐瘠薄、生长快的树种。③难分化石(矿)渣库区。修建拦挡库坝,保证石(矿)渣库的稳定,客土覆盖后点播、撤播草种或种植绿肥。④废弃采石(矿)区一面坡塘口。选择抗逆性强的攀援植物栽植向下悬挂植物的方式,使废弃塘口尽快披上绿装。

2.2 生态经济类型典型模式

2.2.1 山地丘陵毛竹-阔叶树混交林建设模式

低山丘陵地貌,土层深厚肥沃,光、热、水等自然条件优越,农民有经营森林、毛竹的习惯和经验,但经营比较粗放,生态、经济效益不明显,良好的自然条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技术要点:①树种。以毛竹为主,混交树种选择深根性、窄冠型的檫木、杉木、木荷等。②造林。星状混交。

2.2.2 低山丘陵杉木纯林阔叶化改造模式

植被为80年代营造的杉木针叶林,林龄20多年,也有部分二代萌芽更新林;林下灌木比较丰富,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比较严重。要以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为主要目标,对纯林进行阔叶化改造。

技术要点:①每亩一般保留杉木80株左右。②完善林下植被。③补植阔叶树种。

2.2.3 丘陵薄土马尾松纯林阔叶化改造模式

东南部低山丘陵区,以生态恢复为主要目标,区别马尾松不同退化林型,宜封则封,宜补则补。封山育林、补植阔叶树种等方法进行阔叶化改造,使退化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恢复。

技术要点:①对于“未老先衰”的残次林,采取林下栽种阔叶树的方式。②林下灌木较丰富的林型,采取封山育林的方法,同时加上人工促成定向培育措施。

2.2.4 低丘盆地片石砂土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

在充分考查片石砂土的特征、特性、开发利用现状,摸清主要障碍因素、有利因素及开发利用价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措施,尽快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全面推广综合的营林技术措施。

技术要点:①环山等高水平挖槽整地、撩壕整地、块状大穴整地。造林前一年的秋冬整地,促使土壤风化,以利翌年春季造林。②造林技术。多树种、多林种混交造林,并推行容器苗造林,提高成活率。③封山育林。根据林地条件采用全封,半封、轮封和死封。

2.3 经济开发区典型模式

2.3.1 早园竹综合开发与治理模式

(1)立地条件特征

丘陵的外围及绵延地区,海拔一般100~200m。背风向阳缓坡地带,坡度7~10度,地势稍高,不易积水。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土壤肥沃,酸性或微酸性。

(2)治理技术思路

在低丘缓坡深土地段,发展以早园竹为代表的竹产业,在利用其地下竹鞭及枯落物所形成的地表覆盖物,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同时,迅速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山丘区的快速脱贫致富。

(3)技术要点及配套措施

①早园竹种植

选择1~2年生带有一定长度母竹竹鞭的竹苗,挖定植穴栽植,穴的规格为40cm×40cm×60cm,穴内施入2千克左右的饼肥作基肥,每亩定植60~70株;3年投产,5年持续增产,8年稳产高产。

②幼竹抚育

新竹移植后,适当浇水,成活后每隔10~15天施粪水1次。新发笋一般保留1—2株充作母竹。及时中耕除草,也可林间套种,以耕代抚。

③成林管理

立竹密度控制在670株/亩左右,母竹年龄以1~3年为主,4年生以上的可伐除;在做好施肥、松土、留养新竹等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为提早出笋,秋末初冬实行竹叶或砻糠覆盖技术。

2.3.2 盆地开发式植被恢复模式

(1)立地条件特征

缓丘或平丘地貌,坡度平缓,土层深厚,石砾含量较少,土壤全氮量和有机质含量很少,缺磷少钾,保水透水性差,土质黏而酸、瘦。原生的常绿阔叶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林下植被稀少,持水能力特别差,生态系统脆弱。

(2)治理技术思路

以经济果木林、笋用竹林为主体,兼营特种用材林、风景防护林,以经济开发促进植被恢复,以植被恢复保障经济发展。

(3)技术要点及配套措施

①总体布局

经济果木林小块状分布,以防护林带相隔。土地平缓地带;林带多以井字形有规则分隔,坡度较大地段沿地垅营造林带。块状大小一般为60~150亩。丘顶和丘上坡的土层瘠薄,丘下坡土层深厚,树种布局上要适地适树。

②经济果木林

营造板栗、杨梅、梨、桃、枇杷、李、柑橘、胡柚、葡萄、早竹等干鲜果林和毛竹等笋用竹林,株行距以3.0m×4.0m或4.0m×4.0m为宜。引进优良新品种,集约经营,改产量型为质量型。栽培措施上,重点在于施足基肥和改良土壤。采用开深沟和基肥层铺法,沟深1.0m,宽1.0m,回土30cm,铺施1层猪粪或鸭粪等栏肥,厚度15cm,铺3层。

③防护林

根据小地形特点规划防护林。在经济果木林的外围或林地间,栽种杉木、马褂木、枫香等优良针阔叶树种,达到防护、绿化、用材等多重目的;在城镇近郊,适度规模开发风景防护林,栽种香樟、杜英、马褂木、乐东拟单性木兰、深山含笑等风景绿化树种,将风景、观光、郊游和防护等功效融为一体;丘顶和上坡瘠薄地栽种抗旱性强的马尾松、湿地松、枫香、木荷、山乌桕等树种。

2.3.3 沿江两岸多功能防护林及休闲农家乐建设模式

(1)立地条件特征

江河两岸滩地,地势平缓,砂石含量极高,土壤养分低,地下水位较高,南方梅雨季节性的水淹特别突出。

(2)治理技术思路

合理布局、巧妙配置,使森林与农居浑然一体,改善江滩地的生态环境,沿江形成一条绿色长廊,达到经济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发挥的目的。

(3)技术要点:在江河两岸堤坝外滩地布设防浪林、多功能防护林,堤内农田与农舍布设农家乐休闲区,构成有机整体;营造防浪林、多功能防护林;营造复层混交林;农家乐休闲区建设。

2.3.4 缓坡深土菇木林永续经营利用模式

(1)立地条件特征

土层厚度大于67cm,质地较疏松,石砾含量较高,黏性较弱,pH值4.5~5.5,肥力良好,斜坡坡度20~25度。

(2)治理技术思路

以发展菇木林为目的,针对森林类型和森林树种构成,合理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块状周期性采伐,确保菇木资源的永续高效利用。

(3)技术要点:

①次生林定向改造

选择性留养甜槠、米槠、栲树等壳斗科优良菇木树种,砍去其他杂木,以15亩左右面积为单元小块状人工定向培养,每亩留养萌条或幼树300~400株,砍丛留单,砍弱留强,郁闭度宜保持在0.6左右,保留林下灌木和草本。菇木树种萌芽力强,生长十分迅速,每5年间伐1次。

②短周期菇木林营造

选择坡度平缓、土层较厚的阶梯式坡耕地,营造杜英、南酸枣、马褂木等菇木林,每亩株数为300株左右,并在阶梯边缘栽种2行豆科灌木胡枝子,固土护梯和促肥。

金丽衢地区气候、土壤类型多样,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森林植被类型,但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不高,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开发矛盾较为突出。在做好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切实加强林相改造、中幼林抚育,提高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比重,积极发展珍贵用材树种,提升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1] 徐新良. 基于3S技术的中国东北地区林地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 2004, 2: 24-25.

[2] 周生贤. 全球生态危机与林业跨越式发展[J]. 中国林业, 2001, 6:3-9.

[3] 董旭. 青海省森林资源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12): 5727-5728, 5751.

[4] Brazier J D. The effect of forest practices on quality the harvested crop. Forestry, 1977, 50(1): 77-79.

[5] 郭明辉. 森林培育措施对红松人工林径向生长性质的影响. 林业科学, 2003, 39(5): 100-104.

[6] 杜 群. 浙江省金丽衢地区生态绿源建设[Z].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7]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 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8] 陈国富. 浙江省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M]. 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2001.

[9] 浙江省林业厅. 林业知识读本[M].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6.

S757.4

C

1004-7743(2010)03-0045-04

2010-03-02

猜你喜欢

蓄积森林资源树种
森林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基于GC-MS流苏树种子挥发性成分分析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树种的志向
树种的志向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藏药佐太中汞在小鼠体内的蓄积
新形势下北方森林资源保护探讨
浅谈藏医“疾病蓄积”与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