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感光过敏的治疗与分析
2010-02-12王成玉李英杰肖胜南艾萍萍赵海英焦万亮
王成玉,李英杰,肖胜南,艾萍萍,赵海英,焦万亮,张 冰
(1.北京市延庆县农业局,北京 延庆 102100;2.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海淀 100193)
2007年7月,北京市延庆县奶牛养殖户在使用北京某药厂兽药盐酸吖啶黄注射液治疗奶牛焦虫病时出现药物感光过敏现象。据调查,这次过敏反应共有57头奶牛受到影响,其中2头死亡,21头病情较为严重,其余22头仅表现轻微局部症状,奶牛具体发病及治疗情况如下。
1 临床症状
奶牛注射该药厂的盐酸吖啶黄注射液2~3次后即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鼻唇处起泡、溃疡,有渗出物,随着病程加长出现结痂、皮肤坏死;背部、肩胛部、臀部及腿部白毛处干硬、龟裂、结痂、脱皮,被毛脱掉后的皮下组织出现红斑,有黏性渗出物,部分皮下组织继发细菌性感染,溃烂现象严重;口鼻、眼周围、乳房及乳头等部位起泡、溃疡、结痂,乳房体僵硬、肿胀;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乃至废绝,产奶下降甚至停产,病牛反应轻重不一,有的仅为局部小面积起泡、脱皮,食欲、产奶影响较小;有的则出现大面积表皮不良反应,背部、乳房大面积脱皮,食欲废绝,产奶停止。
2 临床诊断
根据病牛表皮出现的水肿、红斑、浆液性渗出、增温、瘙痒和痛感症状,以及发病部位多局限于身体白毛区域和口鼻、眼周围、乳房及乳头等无毛区域,结合病牛注射了盐酸吖啶黄感光物质等因素,即可诊断该病为原发性感光过敏。
3 发病机理
某些饲草和药物含有能在机体中形成特定波长起感光作用的感光性物质,当其在机体中达到一定浓度并分布到特定皮肤中去,并经日光照射,才能诱发感光性皮炎。光线透入皮肤组织,引起组胺的释放,使血管渗透性改变,引起局部组织水肿和细胞坏死。由于水肿、剧痒,最终导致脱皮。盐酸吖啶黄含感光物质,积聚在皮肤组织中的盐酸吖啶黄在阳光直接照射下可导致皮肤的感光性过敏,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炎性反应,首先是皮肤水肿起泡,继而导致皮肤坏死脱落。对荷斯坦奶牛言,只有白毛处或无毛处的皮肤发病,而黑毛处皮肤不发病,因为黑色皮肤可以阻止太阳光线的吸收[1]。
4 治疗及预后
发病牛中,有的较为严重,出现了全身症状,有的轻微,仅表现局部症状,因而根据病情的轻重不一,按不同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治疗。
4.1 全身治疗 对有全身症状、病情较重的病牛进行全身治疗,对出现脱水现象的病牛用0.9%生理盐水补液;对体质较弱的牛使用25%高糖补充能量,对出现酸中毒的病牛注射NaHCO3补碱中和;对表皮出现炎症现象的病牛按2 mg/kg体重注射林可霉素消炎、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对过敏现象严重的病牛注射地塞米松抗过敏、消炎,同时对表皮溃疡、脱皮处局部应用魏氏硫膏杀菌、驱除蚊蝇,促进表皮生长。
4.2 局部治疗 对没有出现全身症状的病牛采取局部用药的方法:背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可以每3~5 d涂抹魏氏硫膏1次,蹄冠部每天用药1次;乳房及乳头皮肤病变每日涂药2~4次。
4.3 对继发感染的治疗 对于继发乳房炎的病牛,按乳房炎的治疗方案进行积极治疗。
4.4 病牛的护理 对所有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牛栓至阴凉处,防止日光曝晒、雨淋;对乳房部位的病变在擦拭挤奶后,马上再次涂以魏氏硫膏,同时增加奶牛喜食的鲜嫩多汁饲料的饲喂量,一方面增加奶牛食欲,另一方面可起到补充体液的作用。
经过上述对症治疗后,病牛恢复良好,治疗后仅有2头牛死亡,其余牛均康复,背部、肩胛部、臀部及腿部皮肤重新长出白毛,口鼻、眼周围、乳房及乳头等部皮肤恢复良好,牛的食欲、精神状态、生产力也相继恢复正常。
5 分析与思考
自然界存在多种容易导致牛原发性感光过敏的物质,如食用各种油菜、三叶草、荞麦(内含荞麦素)、金丝桃属植物(内含金丝桃素);服用吩噻嗪,以及注射曙红、吖啶黄、二碘曙红、亚甲基蓝和四环素等荧光色素,其中所含的感光性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常可导致原发性感光性皮炎。因此,为防治该病的发生,一方面在使用含这些感光物质的饲料或药品时要注意用量,尽量避免这类物质的使用;另一方面要调整用药时间,避免日光照射,白天使用后务必将牛栓至阴凉处避光。因为黄色素这种光敏反应物质除了与日光照射有关外,还有剂量依存性,剂量越大,发生光中毒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除了避免日光照射外,还应注意用药剂量[2]。
一旦发生动物药物感光性皮炎,应立即停止使用或停止饲喂过敏原物质,并且根据动物出现的临床对症治疗,对于症状较轻者,给予避免光照、抗过敏、局部涂抹氧化锌硫膏、碘化硫或魏氏硫膏。对于症状严重者,应解毒保肝、消炎抗过敏、补充电解质,并配合局部治疗[3-4]。
延庆县使用盐酸吖啶黄注射液治疗奶牛焦虫病已有20多年历史,未有出现大面积感光过敏皮炎的报道。此次延庆县首次使用该兽药厂的盐酸吖啶黄注射液即导致严重感光过敏不良反应现象,很可能与该药厂药品质量有关。
[1] 肖定汉.奶牛疾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469-471.
[2] 齐长明.奶牛疾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68-169.
[3] 黄橙,王金枝.第三、四代喹诺酮类药物致光敏性皮炎25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8):2593-2594.
[4] 顾玉英,邓湘平.喹诺酮类药物的光毒性反应及原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