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的“人口普查”

2010-02-11

知识窗 2010年12期
关键词:总人口人口普查国情

丁 锐

明朝安徽祁门人汪寄佛的户帖,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户口本”,距今已有600多年。

洪武三年(1370年)儿月,明太祖派军队协助地方进行了一次全国人口“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钦奉圣旨”,下面依次填写户主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后面还备“事产”“户别”等项,记载其户产业情况,注明是“军户”“民户”还是“匠户”等。这场声势浩大而又体制完备、内容翔实的“摸家底”运动,比1790年美国和1801年英国举办的国情普查早400余年。

其实,中国早在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社会时,就已出现“人口普查”的萌芽。《史记》中“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说的是大禹为治水而进行人口调查,当时登记人口为1355万人,相当于新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北京市的总人口。不過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数据并不准确,因为当时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并未统一。被公认为中国最早最为精确的人口数据,来自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人口普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全国共有居民12222062户,59594978人,相当于10年前安徽省的总人口。

中国古人也很早就认识到“人口普查”对于富国强民的好处。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说:“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经于水,险也。”他除实施“春日书比、夏日日程、秋日大稽,与民数得亡”的常态人口统计以外,还非常注意查明人口素质:每个农民能够提供多少人的口粮,有专门技能的人有多少,努力劳动为人表率的人有多少,不务正业的人有多少,甚至鳏寡病残有多少都要一一登记在册。与他相仿的是秦国宰相商鞅,他将全国总人口按壮男、壮女、官吏、商人、读书人、残疾人等13类分别统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强国知十三数”。他们明国情、知国力,从而使齐国和秦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如何防止“人口普查”中的瞒报和伪报行为呢?中国古人也想出了很多办法。隋初实行“输籍法”和“大索貌阅”,堂兄弟以下必须分立户籍,政府要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相貌与本人核对,如所报不实,责任人要受罚流放远方;还把户籍制和科举制结合起来,按照地域人口分配考试名额,想多出状元举子秀才吗?那就老老实实上报人口吧!这一招不可谓不聪明,也起到了积极效果。不过相对最人性化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属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康熙、雍正先后下诏把丁税并入田赋,以后增加人口永不加赋。长期因逃税而隐瞒的人口逐步报实,再加上“康乾盛世”稳定繁荣的社会局面,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总数达14341万人,这是中国人口第一次过亿。

国家和每个人都一样,必须适时“清点”自己。

猜你喜欢

总人口人口普查国情
人口普查学问多
邮票上的人口普查
邮票上的“人口普查”
家国情?家国梦
人口普查为什么既要“查人”又要“查房”
关于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思考研究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全国总人口预测
基于回归模型的北京市房价涨跌与人口密度的调查报告
韩新政府清算国情院七大弊案
全面二孩第一年:比上年多生了13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