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尺蠖对沙棘林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010-02-11王春艳
王春艳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黑龙江 绥棱 152204)
春尺蠖(Apochemia cineraiusErsch)属鳞翅目,尺蠖蛾科。分布广泛,主要危害杨树、柳树、榆树、槐树、桑树、沙棘等树种。近几年对黑龙江省绥棱地区的沙棘林危害较重,该虫具有发生期早、危害期短、幼虫发育快、食量大等特点、常暴食成灾。主要以幼虫取食寄主的嫩芽、幼叶,特别在幼虫3龄以后,进入暴食阶段,轻者嫩梢和叶片残缺不全影响抽梢,重者枝光叶净,严重影响到沙棘林的光合作用,使树势严重衰弱,导致钻蛀性害虫及病害大量发生,严重威胁树体的生长和生存,为保护现有沙棘林,维护生态环境,近几年来我们对该虫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掌握了该虫的发生规律,通过防治实践摸索出一套对越冬蛹、成虫、初龄和低龄幼虫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法。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雌蛾体长7~9mm,无翅,体灰褐色,触觉丝状,腹部背面各节有数目不等的成排黑翅,尖端纯圆,腹末端臀板有突起和黑刺列。雄蛾体长10~15mm,翅展28~37mm,触觉羽毛状,前翅淡黑褐色至黑褐色,翅前缘有3条褐色波状横纹,中间1条不明显。
1.2 卵:长圆形,长 0.8~1mm,有珍珠光泽,卵壳上有整齐刻纹,初产时灰白色或褐色,孵化前为深紫色。
1.3 幼虫:体长22~40mm,初龄幼虫黑黄色,2龄以后体色变化很大,有褐色,绿色,棕黄色,老龄幼虫灰褐色,腹部第二节两侧各有一瘤状突起,腹线均为白色,气门线一般为淡黄色。
1.4 蛹:长1.2~2.0mm,灰黄褐色,末端有黄刺,刺端分叉,雌蛹有翅的痕迹。
2 生活习性
春尺蠖在黑龙江省绥棱地区一般1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冠下土深16~30cm处越冬,当日平均气温在7℃以上,土温达0℃左右时,成虫白天出土羽化,5月15日左右羽化结束。成虫白天静伏杂草内或树皮裂缝处,傍晚活动产卵,成虫有趋光性,多在黄昏至夜间11时前交尾,随后分2~5批产卵于树干1.5m以下的树皮裂缝中和断枝皮下,块状,每雌最多产卵300余粒,平均104.4粒。卵期10~15天,孵化率近80%,未孵化的卵呈干瘪状,成虫产卵期一般10天左右,5月中旬陆续出现低龄幼虫,幼虫共分5龄,1~3龄群集,以后分散危害,初孵幼虫取食芽苞、幼叶,3龄以后进入暴食阶段。幼虫耐饥能力最强,对缺食环境有较大的适应性。幼虫迁移扩散能力较强,通过吐丝借助风力转移到附近树上继续危害。幼虫静止时常以一对腹足和特别发达的臀足固定在树枝上,将头昂起,遇惊扰立即吐丝悬垂于树冠下,然后绕丝缓缓上升,6月初危害最重。6月下旬老熟幼虫下树入土越冬。入土以后分泌一种液体,使四周土壤硬化而成土室。在室内化蛹。以树冠下分布最多,占74%,而低洼地段蛹数量多。
3 危害症状
春尺蠖以幼虫取食沙棘树幼芽和叶片形成危害。初孵幼虫取食幼芽,使沙棘芽发育不齐。3龄以后进入暴食阶段。轻者嫩梢和叶片残缺不全影响抽梢,重者枝光叶净,幼虫通过吐丝借助风力转移到附近树上继续危害。
4 发生规律
该虫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大量发生的最主要相关因子是:(1)温度、湿度。头年夏秋高温干旱,越冬死亡率低,有利于群体数量的急剧增长。(2)降雨、降雪。夏秋降雨量小,冬季降雪量大,有利于越冬蛹的存活,自然死亡率低,容易导致第二年大量发生。
5 综合防治方法
5.1 农业防治:①由于春尺蠖于6月下旬就入土化蛹,可在秋季做好中耕和翻耕工作,将土下的蛹翻上来冻死或吹干。可以杀伤长期在树冠下越夏越冬的虫蛹。②在害虫发生较严重林区,在成虫羽化之前,在树干基部缠1圈6~8cm的塑料膜带,下部用湿土培堆压实,每日清晨在膜带下扑杀集中的雌虫。③在树干上用塑料膜(8~10cm宽)包裹,配合氯氰菊酯农药,以毒杀和阻止春尺蠖的雌虫上树产卵。
5.2 物理防治:①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②根据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在成虫产卵后孵化前组织人力,集中烧毁或埋入土中以降低幼虫数量,减轻对树木的危害。
5.3 化学防治:在幼虫80%达到3龄时用25%灭杀毙25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3000倍液等喷洒。于成虫羽化前,在1.5 m以下至树盘内,喷洒20%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触杀雌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