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不典型心肌梗死78例临床分析

2010-02-11高秀荣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7期
关键词:典型心电图心肌梗死

高秀荣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急症,是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坏死[1]。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心肌酶谱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的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2]。这是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但在临床上常有多种不同表现的不典型心肌梗死,易被误诊、漏诊,从而延误治疗,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自2005年9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不典型心肌梗死78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78例,其中男52例,女26例,发病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7岁,合并高血压者50例,糖尿病32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均符合1879年WHO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特点

1.2.1 仅以胸闷不适为主要表现

这是一种无痛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人,尤其合并糖尿病者,此类患者共25例,合并糖尿病者11例,合并高血压者20例。

1.2.2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

以上腹部剧烈疼痛为主,伴或不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易误诊为急性胆囊炎、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此类患者共有 23例,合并高血压12例,糖尿病5例。

1.2.3 以急性左心房衰竭为主要表现

突发呼吸困难、喘息、各粉红色泡沫痰。夜间发作者端坐呼吸。有慢性支气管炎者易误诊急性发作,此类患者共有12例,均为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10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

1.2.4 以脑供血不足为主要表现

突发头晕、头痛、烦躁不安等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抽搐等共6例,此类均为高龄患者。合并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

1.2.5 以不典型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

表现为咽部梗噎,不适感、咽痛、右胸痛,单纯左上脚疼痛、不适,此类患者共12例,高血压6例,糖尿病2例。

1.3 心电图改变不典型(临床表现有典型者,也有不典型者)

1.3.1 无明显ST段改变者18例,其中下壁心肌梗死者12例,正后壁心肌梗死者4例,乳头肌梗死2例。

1.3.2 有ST-T改变,无病理性Q波出现20例,其中下壁心肌梗死12例,心内膜下梗死8例。

1.3.3 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3例患者原有束支传导阻滞,心肌梗死发作后无明显ST-T改变,出现顶发室性早搏,其中1例导速发展至室性心动过速。

2 讨 论

2.1 临床表现不典型,近年来心肌梗死发病率逐渐升高,患者逐渐出现年青化,不典型病例也随之增多,根据症状线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仅占50%~60%,结合78例患者分析其原因。

2.1.1 症状较轻

①梗死面积小或病灶较分散;②糖尿病患者感觉神经受损;③部分患者痛闷较高,对疼痛觉不敏感。

2.2.2 疼痛部位不典型,典型心肌梗死疼痛为肠骨后,可波及心前前区,呈液榨样疼痛。少数不典型患者以上腹部,右肠部颈背部,咽喉部,左上肢等,一些患者以牙痛而就诊,易被误诊、漏诊,可能为心肌梗死后心交感神经兴奋、产生痛觉向C2~T10脊神经部位放射引起。

2.1.3 以其他症状为首发

①老年患者心脏代偿功能大面积梗死时易出现急性心功能衰竭;②合并其他心脏疾患;③心肌梗死后迅速发生心脏射血功能下降,出现脑供血不足,导致晕厥。

2.2 心电图不典型

2.2.1 仅出现ST-T改变,无病理性Q波,可能的原因为:①基底部梗死不引起QRS波起始部位改变。②梗死面积小(直径2~3cm)。③梗死灶分散,局炷性梗死。④心内膜下梗死。

2.2.2 无明显ST段改变,18例患者未出现ST段改变,而出现T波倒置及病理性Q波形成,可能原因为:①梗死部位以高侧壁,下壁梗死为主,早期轻微变化在肢体导联上不易显;②ST段改变持结时间短,不易发现。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可疑病例应考虑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的可能,反复进行18导联心电图有心肌酶谱检查,建议患者留院观察,减少误诊、漏诊,尽量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 孟庆义.急性心肌梗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 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急性心肌梗寨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原因的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1984,23(1):10.

猜你喜欢

典型心电图心肌梗死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典型催开百花香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