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生命过激行为分析研究

2010-02-11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论文

马 娟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南方某大学10日内竟发生4起自杀事件,令人震惊!而且高校在读学生的自杀人员中,研究生自杀人数占有很大的比例。在“百度”上输入“大学生自杀”关键词后,得到3480000条相关网页,输入“研究生自杀”后,得到相关网页和文章1750000篇。这些关于研究生自杀及其反思的报道,让人们不得不关注研究生自杀率越来越高的现状和原因。是什么让这些具备高学历的人放弃生命?是什么样的绝望让这些前程似锦的年轻人选择轻生?1997年山东师范大学对驻济南市5所高校401名硕士研究生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的比例为10.97%;2002年第三军医大学对该校264名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分析,发现有11.7%的研究生存在着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2.3%的研究生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1]。

自杀虽然是个人现象,但是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和减少研究生对生命采取过激行为,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研究生在进入产学研联合培养或进入国内外联合培养环节后,学生离开学校和导师,去到一个陌生的企业环境或陌生的国度去学习,这对大多数从小在父母过度关爱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来说,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一旦调节不好,就容易产生自杀等过激行为,给国家、学校、企业和家庭都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在产学研联合和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认真研究,以避免研究生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过激行为。

笔者现对研究生生命过激行为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并提出粗浅的对策建议,以供有关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参考。

一、研究生生命过激行为的原因

生命过激行为意指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的自杀行为,自杀是“由死亡者本身完成的主动或被动的行为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结果”[2]。研究生自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与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经济压力、生理因素、心理承受能力等有直接的关系。

(一)考研动机与研究兴趣脱节

有研究表明,部分研究生考研没有明确的目的。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局面下,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把考研作为缓解自身就业压力的途径,把读研当作逃避社会就业和工作压力或者以后再就业的良好方式,并不是因对科学研究感兴趣或对事业发展的追求而攻读研究生。因此,许多研究生在报考学科方面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和盲从现象,对所报学科缺乏深入了解。由于缺乏对报考学科的基本认识和热爱,入学后感觉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存在较大差异,从而缺少学习的动力和激情,最终面临学业、特别是学位论文工作的极大困难和压力。

(二)学业压力过大,导致心理防线崩溃

1.缺乏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

在我国,本科教育一直沿用着听课-作业-考试这样的学习模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习方法、完成学业的过程与本科阶段都有很大的不同,研究生阶段更需要具备个人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业调查、室内外试验、数据处理等都需要开展独立性的工作,许多研究生对这样的要求尚未做好准备,易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2.毕业论文撰写压力

本科教育阶段,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短,对内容和深度的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求完成一个调查报告、科研设计方案性质的论文即可。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不但需要长时间的独立研究工作,在论文工作量和质量上要求较高,而且论文有严格的格式要求,要匿名送审、专家评审、论文答辩等,这些环节都会造成一些研究生较大的思想压力。

3.论文发表的压力

本科教育阶段,主要是进行知识的积累,对写作能力、特别是撰写并发表科研论文不作要求。很多院校都要求研究生毕业前要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研究论文,比如要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论文被SCI或EI检索等。这样的论文不但科学性、创新性强,难度大,而且运用外语能力写作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一些研究生对发表论文而顺利毕业倍感压力。

(三)经济窘困加重

本科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由父母提供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不论是社会、家庭、学生本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本科毕业后,有些家庭贫困的研究生,在经济上不能自给自足,但又自认为应该独立,客观上的冲突给他们带来焦虑和压力,逐渐出现心理问题[3]。

(四)情感问题严重

研究生年龄一般在23岁以上,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已把谈婚论嫁当成很严肃的事情来对待,但经济上的不独立,特别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难的学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唯恐恋爱加重经济负担,经济上捉襟见肘,也怕恋爱对象看低自己,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另外,很大一部分研究生的恋爱是从本科时期开始的,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往往会因为没有考在同一所学校或一方没有考上,接触时间越来越短、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当一方考虑分手时,另一方自感年龄已大,付出太多,感情上难以接受,易出现极端行为。

(五)就业压力增大

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要大于本科生,因为读研究生花费了太多的成本,所以,他们都有一个较高的期望值。毕业之后他们面临激烈竞争,难免产生失落感和较大的心理冲击[4]。受我国整个就业形势的影响,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使研究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显出来,特别是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有部分研究生对个人的成功和自身表现要求过高,他们把这种要求片面地认为是就业时招聘单位的认可,进一步增加了就业的压力。

除以上这些,还有诸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方面困扰着研究生,成为导致研究生自杀的因素。

当然,一个人的自杀不可能只是以上某一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巨大的自身难以解开的结,又难以找到可以倾诉或发泄的渠道,无人劝解、无人帮助,在极度无助的情况下而选择结束生命这种极端的做法。2006年3月发生在南方某高校的女研究生自杀事件之一,就是因为相恋6年的男友始终得不到父母的承认,内心抑郁,加上毕业论文压力较大,公务员考试成绩又不理想,因而产生轻生念头。

综合以上原因,特别是女性研究生,受自然生理因素影响,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比男性相对要弱,心理压力就更大。2004年6月发生在某高校的女研究生自杀事件,就是因为学业上倍感压力,感到难于胜任,最终在进行中期考核的当天自缢身亡。

二、研究生生命过激行为的应对措施

(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珍惜生命教育

尽管研究生面对的压力很大,但是选择自杀来终结生命的解决方式,除了与他们本身的心理调整能力有关外,更重要的是目前高校缺乏生命教育[5],而且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在美国,早有专家提出,没有受过心理学教育的人,不算受过高等教育。但在我国,心理学的课程在绝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教育中只是公共选修课,而不是被设置为必修课,研究生阶段根本不涉及心理学课程。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自身理解、人际技能以及择业方面所受的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甚至部分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仍然发现自己所学专业与自己的特质、兴趣和能力不相符合,产生很大的冲突。

对目前从小缺失这方面教育的成年研究生来说,如何补上这一课,应该成为高校高度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笔者认为,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阶段,应安排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方面的课程,而且要成为必修课,使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生命,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危机,提升应急避险和逃生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二)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培养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在学生入学后,导师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专业思想,引导学生对所研究的领域产生兴趣,热爱自己的学科专业,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只有在热爱自己的专业又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够在进行科研和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把学习压力变为动力,刻苦钻研、游刃有余,才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轻松完成学习和论文工作。

导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术上严格要求的同时,多关心和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感情,并给予适时适当的开导和帮助。

(三)推进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待遇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导师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完成学位论文,这里面有很大的工作成分。因此,应该取消现行的两制(公费和自费并存)待遇,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研究生资助体系,全面推行研究生“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制度,拓宽研究生培养经费来源,减小学生之间在思想上、经济上的差异,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待遇;要实行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强化职责,明确权利;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激发研究生创新实践的热情,将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通过机制改革,一方面可以缓解研究生的部分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密切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导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异常动态。

(四)设立就业辅导体系,及时开展就业指导

随着待业人数的逐年增多,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在采取举办就业招聘会、建立就业网页等措施的同时,还应该设立专门的就业辅导中心和就业辅导员,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解答、指导和调试,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具备的应聘技巧、穿着、行为、谈吐等给予辅导,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五)建立完善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系统

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由导师、学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校组成的专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系统,实行以学校领导领头、研究生院为主体、学院分别管理、导师为责任人的管理体制。研究生院从宏观上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微观工作由各学院分别进行。由党支部书记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作为补充,导师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这样,可使学校自上而下形成合力,有助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总之,研究生群体虽然并不是一个问题群体,但其所面临的特殊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值得关注。对其关爱不应仅限于对有问题和困扰的个体进行个体治疗,更应关注整个人群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导师、家庭共同努力,使莘莘学子正常、健康的成长,成为对社会建设和发展有用的高科技人才。

[1]李洪运.在研究生中开展责任教育的作用探析[J].时代文学,2007(1):116.

[2]迪尔凯姆.自杀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董佳琦.从研究生自杀现象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J].南方论刊,2007(7):50.

[4]杨铖,刘建平.研究生自杀的心理特质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6(2):8.

[5]张昭芬.研究生生命教育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13.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论文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