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重要的符号

2010-02-11毕连柱王承义宋国华

中国林副特产 2010年4期
关键词: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人类

毕连柱,王承义,宋国华

(1.黑龙江省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伊春 153033;2.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哈尔滨 150081)

在2010年初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提出加快发展生态文化,增强社会生态意识。一是鼓励生态文化产品的发掘和创作;二是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三是组织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四是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基地建设,强化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各种纪念林的保护,不断完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教育功能。在深刻理解生态文化建设及其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探索交流、思路梳理等基础性工作并结合黑龙江省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从目前保护区发展的客观实践,浅谈生态文化产生过程及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解和构思。

人类文化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即:以历史人物为代表的——人文文化发端;以理论和新技术创新为代表的——科学文化发展;以现代林业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萌芽。近100年以来,人类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然进行了过多的掠夺,而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正是这种空前的危机赋于了自然保护区重要地位,成为了生态文化中重要的符号。

1 生态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人类社会文化体系中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新兴科学的发展在科学和人文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催生了生态文化的萌芽。

生态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在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危机影响到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提出来的,生态文化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注重自然因素、自然规律、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和影响。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2 自然保护区成为生态文化重要符号的必然性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以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主题的文化,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以自然、人与自然、人自身三种形式出现的。作为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的自然保护区,自然在生态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2.1 自然界的和谐

这是生态文化产生的基础,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它所依赖的自然基础。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本身,连同所在环境即大气层、水和土壤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循环系统,也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动物主要是消费者,植物是主要的第一生产者,微生物是分解者,而人类本身则是最大的消费者。自然的和谐,必须遵守自然的基本法则,生物会影响环境,环境也会改变生物,破坏其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影响自然的和谐。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持自然的平衡,节制过度的消费活动,自然界才能实现和谐,人类文化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2.2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切事物开端的基础。生态文化的创造贯穿了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发生重要变革的过程。一是蒙昧的阶段,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做法是单纯地适应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这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口也不多,人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不大,因此也没有受到自然界的明显惩罚,其特点是“无争”;二是对立的阶段。在工业社会中,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人对自然的压力急剧增大,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一阶段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特点是“对立”;三是和谐的阶段,实践已经证明,自然界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只能使人类经济社会不能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由此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这一阶段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特点是“和谐”。

2.3 人自身的和谐

这是生态文化所追求的根本目的,在各种和谐关系中,主动性都在人,人自身的和谐是关键。从思想层面来说,人的自身和谐是指个人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与时代进步的节奏相合拍,即能够与时俱进。从心理的层面上讲,人自身的和谐是指人的心理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昂扬乐观,积极向上,富于进取。从生理层面上讲,人自身的和谐就是指环境对人类生命健康影响趋向良好,人的疾病得以减少,健康得以保障。从人的发展的层面讲,人自身的和谐就是指人的能力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

3 生态文化引领、指导和规范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自然保护区是弘扬生态文化的物质基础,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化发展,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保障,它是人类共同的物质和精神遗产,也是现代文明的归宿地。

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资源保护和建设的主体,生态文化建设赋予了其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使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因此,自然保护区的示范化建设与生态文明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只有搞好自然保护区建设,我们才能真正弘扬生态文化;另一方面,也只有以生态文化引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化就是保护区建设的灵魂,引领、指导和规范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3.1 科学保护是弘扬生态文化的基础

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生态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生态调节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无序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些直接威胁生态安全和生态文化的建设。只有推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减少对生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破坏,才能夯实物质文明的基础进而弘扬生态文化。

保护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核心,自然保护区在科学保护上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形势,自然保护区应积极探索科学保护的更有效途径,提高科学保护能力和水平。一是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运行机制,细化责任目标;二是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运用3S技术,加大对生物资源的适时监测,收集和整体监测数据,建立监测数据库,形成科学监测体系;三是建立科学的防火体系,实行责任到人的防火机制,建立专业化的防火队伍,制定防火制度,完善防火器材装备库,建立适时通讯网络、监测预报、指挥协调、应急扑救四大系统;四是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将资源保护的各个要素进行分解量化,一月一汇总,半年一考核,一年一考评,保护业绩与工资、职称、任聘用挂钩。

3.2 科学研究是提升生态文化的手段

科学研究是科学保护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的基础,是提供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的重要手段。

自然保护区在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升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拯救濒危的生物资源,将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和文化,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科学依据。一是注重科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收集和整理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基础数据,强化制度建设。二是搭建科学研究平台,建立研究基地,使科学研究有阵地,有对象。三是基本需求和科研相结合,根据示范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在摸索、创新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3.3 科学利用是实现生态文化要求的目的

建设生态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合理科学利用资源,优化配置资源是解决保护生物资源与人类生存发展这一矛盾的行之有效有效途径。自然保护区应树立科学灵活保护的意识,不能一味管死,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加快自身的发展,发挥生物资源的最大生态和资源效益,做保护、发展和谐共处的样板。一是利用保护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原始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二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培育科学技术应用经济;三是开发有生态特色、本土特色、原生态的文化产品,打造成生态教育基地,培育生态文化经济。

3.4 科学管理是弘扬生态文化的保障

科学管理是保护区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弘扬生态文化的保障。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规划办事,完善保护区建设的各项规划,使保护区的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坚持制度管人,按规章制度办事,保证保护区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序、科学运转;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均衡发展,不断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经济收入,改善干部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增强保护工作的吸引力,使干部职工素质有提高,工作有干劲;四是强化法制意识,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强化保护法制观念。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以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主题的文化,反映了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引领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以原始地貌景观为特征的自然保护区,已经用无可争议的地位和优势成为生态文化符号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必将承担起生态文化建设先锋和主力军的作用。

猜你喜欢

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人类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小水电工程对大鲵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的影响及对策(下)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印度生物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程序分析
达斡尔族传统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乡土知识研究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