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常见病的病理特征及其防控
2010-02-11
1.仔猪阶段
仔猪出生后1~2周,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占整个仔猪阶段(出生至断奶后1~2周)的65%,而仔猪阶段的死亡率占猪一生死亡率的70%,仔猪疾病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严重的会导致死亡,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1 仔猪红痢
多发生于1~3日龄的幼猪。发病仔猪精神高度沉郁,不吃奶,偶有呕吐,排红色粘液性稀便,消瘦,全身震颤,倒地抽搐而死。剖检空肠暗红色;腹腔积液,呈红色;空肠出血、坏死;肠内充满含气泡、坏死组织碎片的红色稀粥样物,肠粘膜上附有灰黄色坏死性假膜,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心肌苍白,质地脆弱,外膜有出血点。
1.2 仔猪白痢
10~20日龄仔猪发病率高。病猪突然发生腹泻,粪便呈浆糊状,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味腥臭。被毛粗乱无光,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不洁,时久者消瘦、脱水,皮肤苍白,常因衰竭而死亡。特征性病变是肠粘膜充血、出血,呈卡他性炎症,肠内容物乳白或灰白色,里浆糊状、粘腻,常附于肠粘膜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1.3 仔猪水肿病
多发生于40~60日龄仔猪。最急性的猪突然死亡,急性表现眼结膜高度充血,眼睑、头益部、颊部肿胀,叫声嘶哑,肌肉震颤,行走四肢无力,步态摇摆不稳,共济失调,盲目前进或作转圈运动,严重倒地抽搐,后躯麻痹,特征性病变是眼险和眼结膜水肿、颜面,下颌间隙、颈胸等皮下组织水肿,胃壁粘膜层和肌层间呈胶冻样水肿,小肠、结肠和盲肠浆膜和粘膜下高度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切面多汁,喉粘膜水肿,脑膜充血,脑间水肿。
1.4 仔猪副伤寒
多发生于2~4月龄未按种疫苗的仔猪。急性型体温升高,达41.5~42℃,先便秘,后下痢,粪便呈淡黄色或灰绿色,并混有血液和假膜,味恶臭,胸、腹及四肢皮肤呈蓝紫色或出血斑。慢性型病猪表现为持续性下痢,粪呈黄褐色或绿色,最后消瘦,衰弱丽死亡。特征性病变是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盲肠及结肠形成周边呈堤状,中央凹陷,表面附有一层糠麸样假膜的浅平溃疡或坏死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呈大理石样,脾脏肿大,呈紫色。
2.育肥阶段
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常见多发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还是代谢病、中毒病,都是各种规模养猪场必须重视的问题,各种防治措施须落到实处。除仔猪阶段的常见多发病外,几乎所有的猪传染病、寄生虫病、代谢病、中毒病均可在育肥阶段感染或发病。因此,每个养猪场必须制定出适合本场实际情况的疾病防治制度和措施。
3.防控措施
3.1 传染病按程序进行免疫接种
对新购进的断奶仔猪,应了解其防疫情况并进行必要的疫苗(如三联苗、四联苗)补防;对季节发病的传染病,提前1个月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目前尚无有效疫苗的传染病,应提前15d进行药物预防。
3.2 定期驱虫
寄生虫病对育肥猪危害十分严重,除了肠道寄生虫外,猪囊虫病、弓形体病等均属人畜共患病,其中弓形体病还可造成季节性、地区性流行。大多数寄生虫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必须定期通过药物进行驱虫和预防。养猪场的粪便应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虫卵。
3.3 加强饲养管理
许多普通病如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缺乏症及中毒病等,完全可以通过喂给优质全价配合饲料而加以预防。因此应加强饲料及饮水的营养和卫生。
3.4 药物预防
预防部分猪传染病尚无有效疫苗,如猪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病、病毒性腹泻、猪痢疾等,目前市场上有一些中草药复方散剂、粉剂,拌料饲喂可发挥预防和治疗作用,有的中药散剂还有促生长的作用。
3.5 严格进行卫生消毒工作
集约化猪场的圈舍由于条件设施好,便于打扫和消毒。农户的散养圈舍卫生条件差,必须勤打扫和勤垫新土,粪便堆积发酵,经常用消毒药喷洒圈舍,定期对圈舍的顶棚、内外墙、通道等进行彻底消毒。有条件的应给圈舍的门窗、活动场装上纱窗,防止蚊蝇进入,以减少发病。